青少年科学教育及科普出版研讨会暨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科技编辑记者专委会会员交流活动顺利举行

5月19日,为积极响应《“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要求,在《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2023年度科普中国选题指南》等文件指导下,由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科技编辑记者专委会主办,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协办的“青少年科学教育及科普出版研讨会”在华东理工大学陇上书店晨园店举行。

研讨会围绕“青少年科学教育”“青少年科普出版”等内容展开,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江世亮、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华理社)社长张辉在会上发表致辞。同济大学物理教授,科普新媒体人“不刷题的吴姥姥”吴於人,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18化学元素》作者戴升,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得主、少儿科幻作家潘亮作为嘉宾带来关于科学教育与科普创作的分享。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王一佼、曾文丽,智勇科创任咪咪等业内人士就青少年科普出版,科普内容创作运营等方面进行了交流与分享。

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 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江世亮在致辞中表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也是国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后备军、生力军。良好的科学教育体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系所在,现在越来越多的教育科学界人士、出版界同道、以及很多的家长都在关心、焦虑于青少年的科学教育。研讨会从青少年科学教育及科普出版的角度涉足这个话题,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敏锐的出版人眼光。做好青少年群里的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工作任重道远,也是科普创作者和出版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

国家提倡高质量发展,鼓励科技要有原创,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社长张辉在致辞中表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如何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张辉社长希望通过科普出版,能够解决一部分的问题。作为出版社,为科普创作者提供更好的平台,用更加丰富的内容和形式以及传播手段为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助力。在科普创作中,专业的学者在长期的教学、研究、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为科普工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在科普创作中提供更为准确、严谨、深入的科学知识和阐释。通过科普作品将科技知识普及给更广泛的人群,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创新精神,培养未来的科技人才。

从科学教育到讲好中国故事,科普创作分享精彩纷呈

会上,同济大学物理教授、智勇科创创始人之一“不刷题的吴姥姥”吴於人,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18化学元素》作者戴升,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得主、少儿科幻作家潘亮作为嘉宾带来关于科学教育与科普创作的分享。

从同济大学物理实践工作站到“不刷题的吴姥姥”,吴於人教授坚持科普事业已经有近20年。退休之后,她利用短视频平台,给大家科普物理常识、演示趣味物理实验。“国家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全民素质的提高,需要更多有趣和有益的科普”是她做科普的初心,“科学重器,筑梦未来”是吴教授的情怀和理想。

吴於人教授在会上谈到目前正在被广泛应用的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文化进化的新动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而未来的人工智能社会需要更多科学家式的人。吴教授通过分享“不刷题的吴姥姥”的科普视频案例,通过好玩又富有趣味的形式,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和好奇,带领孩子们探索一个又一个科学问题,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学会思索问题的方式方法,从而获得自信,获得成长,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但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式的人。“知识总是要有的,但是你的知识是在你脑子里形成一个有机的框架,而不是堆积出来的知识。”“因为你在各行各业不管干什么,哪怕是管理人或者是管理金融等等,那都是要会研究的,都要有推理,都要会建模。”因此科学教育就是要把孩子们培养成为科学家式的人。

除了退休教师,一线优秀的青年学者该如何更好地为青少年进行科学教育,如何将具有中国特色的衣食住行、耳熟能详的中国典故融入到我们的科普内容中,为孩子们展现中国古今的科学成就,展现中国科学家的精神,实现科学立人,实现科学知识与精神文化的融合。《118化学元素》作者,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戴升教授从课程思政的角度,用丰富的案例,探讨一线学者如何将中国故事更好地融入到我们的科学教育中,从而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增强他们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的“中国精神”,并促进交叉学科的学习,在培养科学精神的同时,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识。

 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得主,少儿科幻作家、编辑潘亮,立足将科普知识与儿童读者所喜爱的幻想故事进行有机融合,探讨了如何用少儿科幻小说的形式来执行科学教育的功能。他通过分享自己策划、创作、出版少儿科幻小说《太空少年肖小笑》的历程,以作家和编辑的双重视角展示了对少儿科普图书市场的理解,并阐述了做好细分领域图书品牌建设的重要性。

立足权威性、趣味性、原创性,科普出版和科普传播在行动

华理社编辑王一佼以《画懂科学.118化学元素》一书为例,分享了华理社科普出版的布局与思考以及图书出版和营销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华理社背靠拥有化学、化工和材料三大“双一流”学科的华东理工大学,长期在化学化工、新材料、能源、环境领域从事前沿学术出版,并设有上海市专业学术出版中心 “能源与环境(化学化工)出版中心”。在市场出版方面,华理社多年来根植于k12阶段青少年基础教育领域,出版了一系列高品质且广受市场欢迎的教育类图书。可以说,华理社既具备科普出版的专业资源,也拥有青少年科普领域的受众市场。华理社目前的科普出版方向,一是出版数理化生等中小学学科入门兴趣类科普图书,二是结合上海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出版特色科普场馆和科普教育相关的主题图书。

坚持科普图书原创性和本土化,因为本土化更贴近我国青少年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环境,从他们熟悉和感兴趣的现象、问题、案例出发,引导他们发现、分析、解决科学问题,应用、拓展和创新科学知识。例如在《118化学元素》一书中,作者参考了初高中的教科书,筛选了与中国学生学情相匹配的知识点。此外,还在书中增设了 “元素与中国”的特色板块,着重介绍了化学元素与中国的关联。

尊重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成长规律,选择适合他们的科学内容和形式,使他们能够理解、接受和享受科学教育。在《118化学元素》一书出版过程中,华理社就邀请了专业的插画师,用生动的漫画配图来介绍化学知识,结合能源、环境、材料等科技前沿进展,让化学元素们从平面化的符号中跃出,把化学元素知识通俗易懂地展现在孩子面前。

利用好新媒体传播渠道,《118化学元素》在图书营销推广的过程中,除了传统媒体以及平台电商的宣传促销,还充分挖掘图书特色,结合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兴趣电商的特点,制作符合平台调性的短视频,并选取合适的达人进行宣传推广,拓展图书在短视频平台的传播影响力,在抖音取得较好的销售,并外溢到其他电商平台。图书上市9个月,加印5次,累计销售约6.5万册。

华理社科普编辑曾文丽则从分析青少年科普出版领域近年来的趋势和现状,对科普内容未来的出版思路与出版方向展开思考。她指出,少儿科普目前是少儿图书市场第一大细分板块;近两年,我国也相继出台了《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纲要(2021-2035)》等文件,将推进科普事业发展列为新时期的重要工作目标。在政策、市场的双重利好下,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原创青少年科普作品,如《半小时漫画科学史》《海错图笔记(青少版)》等。这些作品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科学知识,受到了读者的广泛认可。 但是目前,青少年科普图书的出版业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科普图书、知识服务产品扎堆儿童,青少年用户被忽视;二是优秀的原创作者依然稀缺。但是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未来会有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参与到青少年科普的工作中,出版社也应充分把握机遇,发挥主体作用,为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助力。

智勇科创任咪咪(不刷题的吴姥姥团队成员)用她丰富的媒体经验,分享科普短视频创作与运营的心得。她坦言,短视频于科普人而言,可以说是历史的机遇,“短、平、快”是短视频渠道内容传播的优势。任咪咪简单分析了“不刷题的吴姥姥”团队从解读国家战略、解读前沿科技、回应社会热点、宣传科学人物、生活中的物理五个方面如何来挖掘视频选题,进行科普教育传播,并分享了许多实例。

而从运营角度,任咪咪强调用重视用垂直思维做科普短视频,并且要做深做透,做到“一平方米的范围,一万米的深度”。从心态上,做科普跟做科研一样,一定要有坐冷板凳的心态,不能急于求成。而关于打造爆款短视频,一定要遵循五个要素“优质的内容、精良的制作、传递情感价值、多维输出、表达节奏”,根据账号的不同情况进行调整,如能打造出集“热点、参与性、生活化、与用户相关”于一身的短视频,离爆款就不远了。

上海翼心云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曹一亮也在会上分享了这个年轻的原创科普团队的创作出版经验,团队与上海市几十家医院形成科普内容创作合作,从青少年护眼的角度切入,进行健康科普内容的创作与传播。从潜移默化的健康知识的传播,来达到孩子健康行为习惯的改变。

Read Previous

“走向世界的良渚文明”多语种图书图片展及主题研讨在意大利都灵举办

Read Next

诺奖小说家莫言:50岁,拿起毛笔去写诗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