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晓津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本来就是两条路,没有孰优孰劣,没有必要用传统文学的标准对这一特色进行修改。”
2019年9月,现实题材网络文学《何日请长缨》开始在起点中文网连载。追更的同时我开始阅读齐橙老师的另一部作品《大国重工》。一个月后,沉浸在工业崛起的激荡情绪中的我联系了阅文集团的版权经理余红老师,并经由她与作者齐橙老师建立联系,签订了出版合同。
2021年9月中旬,《何日请长缨》全书完稿,进入实体书出版流程。在项目组同事的齐心协力下,历时一年半的打磨,七卷《何日请长缨》实体书顺利在2023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与读者见面。其间,《何日请长缨》斩获了诸多荣誉,社会效益显著。
回想起来,我与这套书、与作者齐橙老师的缘分已经持续了5年,这套书对我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网络文学的实体书出版过程中,编辑会碰到各种困惑,我也不例外。因为此书在连载过程中,我一直在网上追更,所以我的困惑甚至贯穿整个小说的创作全程。该书是一部现实题材的网络文学,一开始我总是不自觉地带着审读传统现实题材文学作品的思维来审读它。于是,我开始纠结小说的穿越设定,觉得穿越削弱了小说的现实意义,但穿越又给写作和阅读带来了便利和网文特有的“爽”点。改还是不改?带着这个疑问我请教了朱寒冬总编辑。朱总的回答让我茅塞顿开: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本来就是两条路,没有孰优孰劣,穿越是网络文学的特色之一,没有必要用传统文学的标准对这一特色进行修改。于是,读者今天阅读的就是保留着网络文学特色的《何日请长缨》。
追更过程中我经常动用编辑的“特权”与齐橙老师讨论“剧情”,每一次讨论都让我对现实题材网络文学了解更深入。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作家往往都是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齐橙老师就是一个有着深厚的工业经济学学术背景的专业人士。因此,现实题材的网络文学往往在诸如工业文、科技文等类型文上有着传统文学难以触及的深度。同时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因为创作及发表方式还有很强的时效性。《何日请长缨》创作过程中,恰逢中美贸易战打响,齐橙老师的创作不可避免地涉及这方面内容。我们在讨论如何将贸易战写得既好看又符合出版规范时,又采纳了朱总的建议“写中西对抗,要从对抗中表明中国态度,那就是互学互鉴,中国坚定走技术创新、弯道超越之路”。
2020年在美国的恶意制裁下,中国的一批工科院校无法使用MATLAB软件制图;华为被蓄意打压,步履维艰。此时,《何日请长缨》的世界里,新经纬公司已经发行了国产制图软件,成功实现了进口替代。现实与文学对照,我才更深刻地意识到《何日请长缨》这部书的现实意义——国家经济命脉的重工业和科技产业的核心科技应该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这是我多年编辑生涯中的一次顿悟:我第一次意识到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出版价值不仅在于用文学来反映国家的大政方针、反映现实、呼应时代、体现正大气象,更是因为它紧密地联系着现实,它的受众面广,受众相对年轻,使它天然有着更大的影响力,能潜移默化地将爱国情怀激荡在每一个读者心中。
我也问过齐橙老师诸如“我们国家到底能不能生产圆珠笔尖上的小球”这种网络热门问题。在《何日请长缨》中,我的困惑得到了解答。同时,齐橙老师也告诉了我这个工业小白一个振奋人心的事实——机床领域,外国现在很难卡住我们的脖子!
《何日请长缨》已经同读者见面了。作为本书的策划、统筹和责编之一,我有着和齐橙老师一样的心愿。正如齐橙老师在自序中写的:“如果这部作品碰巧被一位少年读到,有幸能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多增添一分身为中国人的自信与坚韧,对作者君来说也是一种值得骄傲的惊喜。”同样,这也是《何日请长缨》出版方值得骄傲的惊喜。■
(本文作者单位系安徽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