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 宇
经过时间洗礼的好书,终会在历史长河里熠熠生辉。
任何工作要出彩,都需要深耕和慢慢积累。图书策划编辑这条路,也像是沿着一条小路在攀登,从山脚到山腰,再到山顶,然后看见更远处的山峰。在爆品如群星般闪耀的中信出版社,这是一扇需要专注和耐得住寂寞的窄门。作为一名中信图书策划编辑,医学科普、基础科学和科学史方面的书我都做过。我跟随自己做的书,也在一点点向上生长。
2021年冬天,我第一次在清华大学见到了数学家丘成桐先生。交流中我逐渐了解到,丘成桐先生的父亲丘镇英先生是他最爱谈论的人,对他产生了最深刻的影响。
这本书这么重要,一定得让更多人看见
丘镇英先生曾执教于今天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崇基学院,讲授文史哲课程。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他用教书和写作挣来的钱,养活了一个大家庭。遗憾的是,由于丘镇英先生英年早逝,只在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正式出版了一部著作——《西洋哲学史》。
出于编辑的敏感,我马上在网上搜索了信息,发现内地两家出版社在1986年和2011年先后做了《西洋哲学史》的再版书。我买来这两个版本对比阅读,内容上并未发现什么不同。当时我的直觉是:这本书很重要,我一定要让更多人看见!
同时,我也非常清楚,做再版书要找到突破口,增新添彩是最大的难点。于是,这书就成了我随身携带的“掌中宝”,在社里、回到家,没事就翻翻看。直到有一次我在书中读到丘成桐先生在后记里的一段话:“父亲的事业本在中国哲学,对王阳明学说尤有研究,希望以后能够整理出版他遗留下的其他手稿。”
突破口找到了。我第一时间和丘成桐先生取得了联系,告诉他我想把《西洋哲学史》的内容和丘镇英先生关于中国哲学的内容整理在一起,形成一本体系完整的书。我问他是否愿意提供帮助。答案是肯定的!他手边就有父亲关于中国哲学的手稿材料。这可是独家的东西。
另外,我迅速着手准备材料申报选题。会上领导问我,你能做哲学吗?
我说,我能啊!
再版书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
紧接着,梳理内容,准备目录,新的大纲很快得到了丘成桐先生的认可。
丘成桐先生提供给我的所有手稿资料,都曾跟随他辗转多年。原来,他在哈佛大学的时候就曾请当地学者帮忙整理过文字,可遗憾的是,有些手稿已经遗失,很难再找到了。所以相较于《西洋哲学史》的完整和体系化而言,此次再版新书中的中国哲学史部分,只能呈现原作品一部分的内容。于是,书名就定为《丘镇英先生哲学史讲稿》。
录入、排版,参照原书的“字对字”校对之后,我又迎来了新问题:编辑加工的尺度和原则的把控。修旧如旧,还是要按今时今日的规范处理?
在中信,所有书最后都要踏过质检的铁门槛才能下印。这可愁坏了我,我请教了领导,又向科学出版界的前辈提了问题……正好丘先生侧面问我进度,我说我遇到了一个难题。当时正是2022年上半年,因为疫情居家办公,我倔强地在家抓耳挠腮。
后来,丘先生偶尔在旧书店见到《西洋哲学史》最早的版本,便买下来并寄给我;同时,他把香港中文大学留存的丘镇英先生的很多资料和图片也都发给了我。我仔细翻看这些素材,有上课的规划、书单、授课讲稿和学生笔记等。
我竟然有一种穿越的感觉,仿佛看到一个读书人在伏案写作。我想,要适当地把素材串联起来,让读者也在阅读中穿越回去,于是挑选了和书中内容相关的手稿图片,并收入了丘先生一篇重要的文章——《那些年,父亲教导我的日子》,用图文的形式,把一本哲学史背后的亲情和传承表现出来。我把想法和设计师张志奇沟通之后,他也就开始了他的“神奇魔法时刻”。
策划编辑是拉扯每个环节的枢纽
设计师最初的设计方案,将一系列西方哲学家的名字串联起来,组合成了图像,整个设计没用一幅图,却用文字勾勒成了图形。这是一个很妙的想法,但任何设计都要为书服务,与内容的整体气质配合。丘镇英先生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也作为重要的营销语被提了出来:
“吾人研究哲学要以东方的思想来消化西洋哲学,不要以西洋哲学为满足。”
想来想去,这一串串西方人名并不适合放在封面上,与设想的阅读氛围并不能完美契合。那个年代,能留下的影像确实非常少,我找了几张照片,给设计师出了难题,看看如何能巧妙地用起来。很快,他就拿出新的设计方案,牛皮纸质感呈现讲稿的感觉,白色的人物形象隐约可见,氛围感顿时拉升。
张志奇被中信的印制老师们称为“大师”,和他的每次合作,多多少少会给我们在设计思想的实现上出点难题,这一次也不例外。从纸张克重、颜色深浅、质感,到人物图片的特殊印制工艺,我们的印制老师拉着印厂试了又试,我和设计也一趟趟看样,终于得到了满意的效果。
但是策划的工作又怎能止步于出书呢?这本书的营销高峰期刚好在2022年底,疫情对大家的影响还是很大。我一头盯着丘先生的时间空当,一头拉着媒体做线上采访,还顶着“水泥鼻”“刀片嗓”把清华大学图书馆的直播活动视频材料一字一句录入下来,整理发稿……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效果还是很不错的。直播活动各平台累计观看量超过84万次,其中,作为一家出版社的官方平台,中信出版的视频号单场观看量达到了12.6万次,实现了后续接连不断的话题发酵和深远传播效果。有了策划编辑持续提供弹药,营销编辑才好精准打击,大量发稿,达到以垂直人群为主、破圈为目的的高效传播效果。
《丘镇英先生哲学史讲稿》一书获评2022中信年度好书,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日报》、《北京晚报》、《中国科学报》、瞭望智库、凤凰卫视进行了专题报道。
由于疫情的限制,很多事情只能在云端进行,做书、推广过程中与丘先生的交流让我受益匪浅,眼界的豁然开朗,恒心、韧性和深度思考能力的提升……这也是出版行业对人内心深处的滋养。
2021年的相遇并非偶然,只因为我一直走在科普图书出版这条路上,从最初的见面算起,到最后的成书,前后经历了一年的时间。我想,不盲目迎合流量,在快节奏里慢慢、专注地做事,从不降低做事的标准,扛住压力,它的成效、价值要留给时间来评定。深度内容未必立马就能形成大众流行,它会一直沉淀在岁月里,闪着光。希望读者也能感受到在书中探索的乐趣,用一本书和作者实现穿越时间空间距离的神交。开卷有益,也许,下一个哲学或数学大师就是你!■
(本文作者为中信出版集团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