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永强
提升发展质量已成为当前大学出版社的核心命题。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一以贯之的提法。并通过一以贯之的提出,进一步对发展的重要性做了强调。
“高质量发展”也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这些年的追求和目标。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提质增效为目标,控制品种、优化结构,突出重点、提高效益,取得了社会效益的丰收,也实现了总资产、净利润及人均利润三项经济效益指标的翻番。回望这10年人大社的发展历程,我对未来大学出版事业有一些思考。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几个关键词,是我们做好出版工作要重点关注的。
第一个关键词是“文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明确将“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作为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并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作为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报告还对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文化强国建设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
第二个关键词是被全球热议的“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首次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其中,与出版业息息相关的“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被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一部分提出。
第三个关键词是“文化自信自强”。党的二十大站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擘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宏伟蓝图时,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第四个关键词是“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是党中央在1995年首次提出的,到现在已经快30年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当中重申这一战略,独立成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有着特别的意义。这意味着我们对科技的需求,对人才的需求,对创新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迫。
这些都是我们做好新时代出版工作的理论指南和行动纲领。
出版业要着力推动价值引领下的内涵型增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13次提到“高质量发展”,把发展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指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更应拓展到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在内的“五位一体”的发展,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概念。
出版业的特别之处在于:既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也具有产业属性,所以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除了内涵型增长,还要强调价值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全方位提升。
其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其二,明确目标,要高标准、可持续,还要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其三,实施一系列具体的举措;其四,取得一系列新的成效。
具体表述,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价值取向;要以思想精深、内容精湛、制作精良的出版产品和优质服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要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为发展动力,实现出版业产业水平提升。
出版业推动高质量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论述:在文化建设上,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大学出版社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出版社从无到有、由弱渐强,成为中国出版业一支生力军。截至目前,大学出版社的数量在全国出版社中占比近20%。大学出版社与其母体高校的天然关联,决定了大学出版社始终肩负着推进我国人才自主培养、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重要使命。高校是知识和人才的密集区,其学术优势也使得大学出版社在主题出版、教材学术出版、融合出版和“走出去”等方面有着较鲜明的出版特色和较广阔的发展空间。
由此,大学出版社的高质量发展,要着力以下四个实践路径:
一是要做强做优主题出版。大学出版社要发挥主题出版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上的显著优势和突出作用,坚守主阵地、弘扬主旋律,做强做优主题出版。一方面围绕当前党和国家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从理论宣讲、政策解读方面做好宣传工作,特别是深入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研究阐释、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策划出版一批由专家学者深入研究、正面引导、回应关切的优秀出版物,对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兼具深度和广度的解读;另一方面围绕重要会议、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要举措、重要时间节点,策划特定主题开展宣传工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大学出版社要在做强学术特色的基础上,在主题出版内容和主题出版形式两方面积极探索,确保主题出版工作抓出特色、形成亮点、取得实效。
二是要打造教材学术精品。大学出版社一方面要服务高等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服务;另一方面要加强原创、涵养品牌,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服务。锚定文化强国建设目标,守正创新打造教材学术精品,是新时代大学出版社出版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学出版社要着眼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传承大学传统、传播科学文化,奉献更多教材精品。大学出版社要以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使命担当,把时代精神与出版工作紧密结合,深度涵养学术品牌,努力实施品牌精品工程,不断开拓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建设的新境界,推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助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三是要做实融合出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推进教育数字化”。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融合出版是新时代出版业新的增长点,也是“十四五”时期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战略方向。近年来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很快,产业规模持续提升、产品形态不断丰富,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出版业在文化产业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大学出版社要顺应全媒体发展趋势,以新时期提出的融合发展国家战略为指导,立足内容优势,创新出版形式,探索融合发展之路。
四是要实现高水平走出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新时代要求出版人深入宣传推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血肉联系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大学出版社作为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参与者,要加强出版走出去内容建设,努力向世界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出版物,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