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令转换,节气轮回。4月20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6个节气谷雨,也是第14个联合国中文日,今年中文日的主题是“中文增进文明对话”。浙江人民出版社联合罗马大学孔子学院、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处、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研究中心,共同举办“庆祝联合国中文日暨《意大利与中国》再版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中意两国的专家、学者与年轻人在北京、杭州、苏州、上海与罗马的会场同时参会,很好地体现了文化之间的跨国交流,中文也成为本次论坛的唯一语言。
《意大利与中国》浙江人民出版社2023年全新修订版
参加会议的嘉宾有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贾文键、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菲德利克、罗马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魏怡。受邀出席论坛的意大利汉学家有本书作者、罗马大学孔子学院意方院长马西尼,米兰大学孔子学院意方院长兰姗德,罗马大学东方系教授德保罗等;受邀与会的中国学者有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荣新江,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韩琦,《意大利与中国》再版协调人、浙江大学教授张刚峰,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朱明,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系主任文铮等。浙江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王利波代表出版社出席了本次论坛。
位于罗马大学东方系的线下分会场
(从左往右:张刚峰、马西尼、贾文键、魏怡)
在嘉宾致辞环节,贾文键副校长首先对研讨会的举办表示了祝贺,盛赞两位汉学家的出色工作对“汉学热”在意大利的长盛不衰起到的推动作用。菲德利克教授认为,《意大利与中国》为中意两国今后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必要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渊源,希望本书的再版可以进一步坚实中意关系与中意文化交往的基础。魏怡教授认为,这是一本伟大的书,研究本书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增进中意两国之间的了解。
在主题发言环节,浙江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王利波首先向支持本书再版工作的专家和学者等表示了诚挚谢意,肯定了本书在促进中西文明交流互鉴上的永恒价值,相信中意友谊会继续传承于双方密切的文化交流之中。《意大利与中国》再版总协调人、浙江大学教授张刚峰介绍了推进本书再版的过程,特别是新版对初版所做的内容补充和译校质量的提升。他指出,中意之间的文化交流,必将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作者马西尼教授在论坛上与大家详细分享了《意大利与中国》一书的起源、在意大利和中国出版的过程。他很高兴有越来越多的人对这本写于近30年前的著作感兴趣,还引起了许多中国学者的关注。
作者马西尼
1993年版《意大利与中国》
北京大学教授荣新江表示,《意大利与中国》为他提供了很多中西往来的全新视角,对他的教学和研究帮助很大。在中意交往史上,存在过一些很重要但并不为人所知的人物,在这本书之前,从未有人能够将他们整合进中意关系史中,本书提供了一些很好的点和研究线索。他希望浙江人民出版社的“好望角”书系可以在本书的基础上,把意大利更多学者的著作介绍到中国,为中国学界提供更好的帮助。
浙江大学教授韩琦在发言中回顾了自己与白佐良先生的三次见面,认为白先生是20世纪下半叶最优秀的欧洲汉学家之一,其研究具有全球视角和通贯全面的特点;他评价马西尼教授是一个天才人物,做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意大利汉学的辉煌,与两位学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白佐良先生书写的中文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朱明介绍了目前全球史和跨国史的研究情况和热点,尤其是意大利最新的全球史著作,并且将《意大利与中国》放到全球史脉络中,盛赞两位作者的前瞻性。他还结合自己的研究和最新著作《狼与雏菊》,介绍了中意文化交流史。
米兰大学孔子学院意方院长兰姗德教授说,本书在两种文化之间建立了有效对话,非常刺激进一步学习研究,同时肯定了中译本的“真实、准确和优雅”。认为本书的再版传递了积极主动的信息,即中国和意大利两大文明将继续共同前进。罗马大学东方系教授德保罗谈了本书在意大利和中国跨文化研究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对意大利汉学研究的影响。
此外,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系主任文铮、罗马大学东方系张彤冰老师、罗马大学国际翻译学院狄霞娜老师、罗马大学东方系博士后高昌旭,分别做了有特色的精彩主题发言。
语言承载文明、影响文明,展现世界、塑造世界。相信《意大利与中国》的再版,将进一步增进中意跨文化交流,增进具有悠久交往历史的两个民族之间的理解和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