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静静
前几年有一股“曾国藩”热潮,引起文化届一阵不小的波澜,那时我还在求学,对于这个人的了解仅限于《曾国藩家书》以及一些别人对他的赞美之词,工作之后更是疲于繁琐事务而无精力再去阅读关于他的书籍、了解他的故事。
迈入出版行业的第五个年头,我机缘巧合,“遇见”了曾国藩,相见恨晚。
最初收到初稿时,只是先让我看一下选题是否可操作。而我刚把前言读完,就心里暗暗决定:非做不可。
之所以受到触动,是因为他跟我们太像了,太像芸芸众生中的每一个普通人。他拿到原本并非“大主角”剧本,没有卓越的天资,亦不是天生贵族,但他比大部分人都更懂得坚持,通过一步步努力,一步步在官场晋升,终成清朝一代中兴名臣,不可不称绝!
他和我们普通人一样,只不过他更懂得坚持
在这个纷繁复杂、人心浮躁的时代,我们常在作出决定后出尔反尔,半途而废;我们常在制定计划后执行不力,功亏一篑;我们常在机遇来临时没有做好准备,以致错过时机,原地踏步。
放弃有一万个理由,坚持却只需一个。都说万事开头难,非也,非也。开头不难、放弃也简单,最难的事还是坚持。回看曾国藩的仕途生涯,日复一日坚持,持续不断进益,是他成事的重要原因。
咸丰四年(1854)三月,靖港兵败后,曾国藩投水自杀,幸好被卫兵救起。当时的他心情极差,抗挫折能力还不够强,自身锤炼也不到位。
靖港战败是一个转折点,自此之后,他在心态和行为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不断强化了愈挫愈勇、百折不挠的性格特点。
咸丰七年(1857)六月,即使曾国藩及其湘军进入历史低谷期,他也不曾气馁。在军情报告上,他将“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一字之差,气象和境界完全不同,此传为美谈。大堑之后有大伸,正是因为这些挫折,才造就了后来的曾国藩。
换个角度,看曾国藩的“职场”进阶经验
通读书稿,我发现,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文字水平来说,这都是一部好的作品。作者胡森林用老辣的文笔娓娓道来,从30封曾国藩奏折入手,分析曾国藩能够给完成从“职场”菜鸟到社稷重臣的成长与蜕变的原因,文笔精彩。
在编辑加工过程中,我依据经典版本对书中的奏折原文反复勘校,同时保证译文的准确、流畅。同时,还插入了珍贵的历史照片,与奏折所陈历史事实相互呼应,尽可能给读者以真实场景的代入感。
在我看来,好的作品就要做精装。因此,这本书必然也要做成精装书。
而他日省修身的 “日课十二条”,我把它做成了卡片,随书赠送给读者。卡片使用了100*140大尺寸设计,四色印刷。上面的书写区也是特别的设计,因为我相信,读到这本书的人,内心都会有所触动,情绪通过笔尖流露,也许会写上几笔。如果是送人,也再好不过了,写上赠语,更见内心赤诚。
封面最终的呈现
在加工书稿内容的时候,我对这本书的封面已经有了初步构想,联系到设计师后就开始沟通,交换想法。
如今打开“封面设计”文件夹,能看到里面躺着十多个方案,着实感慨良多。最初的设计是想把“曾国藩”三个字作为设计重点,通过艺术字的变体来达到视觉上的刺激,第一眼就抓住读者眼球。但是多次调整之后,仍没达到我想要的那种感觉,还是囿于传统思维,在传统的设计框架里打转。最后索性调转枪头,转换思路,从这本书的主旨,也就是本书要传递的曾国藩最大的个人品质——精进上入手。
这就是最后大家看到的样子——“精进”两个大字占据了四分之一的版面,曾国藩画像剪影放大居右,颜色搭配大胆、亮眼。在内封硬质精装的设计上,用专色印上金色云纹,黑色烫金简单、醒目。整体质感十足。
以笨拙精神诠释一个持续奋斗者的升级之道
我们无法一五一十地还原曾国藩的一生,因为那是他的人生,但是我们可以尽可能走近他、了解他,了解他人生的重大转折、仕途的关键节点。
写奏折是他处理政务、向上沟通的手段,也是他办成很多大事、实现自己价值的重要阶梯,字里行间索隐着他一生的才具、抱负、性情与事功。
透过曾国藩的这些奏折,我们仿佛身处那个血雨腥风的时代,他所经历的,在我们眼前一幕幕拉开。而这本书,能给你带来这样的体验。
他是个值得学习的人,“精进”使他成事,日复一日坚持,持续不断进益,他把自己铸造成器,一旦机遇降临,便能成就一番伟业。
他身上的智慧,绝非只言片语可得,来读曾国藩吧,来读《精进》吧!
封面上的文字,正是本书想对大家说的:
他的经历给我们以启示:没有谁是天纵之才,成功靠的是一点一滴的积累,靠的是坚忍不拔的努力。
——与身处职场、官场、校园的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