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原党组书记翟惠生:从新闻的视角看,人美的这次活动十分有意义,含金量非常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政治含金量,充分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要求。二是艺术含金量,秉承的是“不忘初心”,对得起人美的品牌,对得起美术界,有行业标准和门槛。三是大众含金量,活动中介绍的项目,都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要求,周社长在《美的常识》中写道“要想讲美育就要说人话”,就是要和大众对话。四是市场含金量,人们对美的需求永远存在,我们应该引导市场,把真正带有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美的东西呈现给大众,要重视年轻人,抓住年轻人的市场,给他们真正美的引导和美的熏陶。
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周伟:我们始终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关注中国美术的发展现状,想通过一些具体工作把中国美术的面貌呈现出来。从大的方面看,美术可以分为五个类型,分别是院校美术、江湖美术、商业美术、文人美术和群众美术。怎么让广大读者、广大群众在短时间内能够对这些美术类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这是我们举办此次活动的背景。艺术家精神到底是什么?艺术家精神能够发挥什么作用?从艺术本身来讲,最重要的就是写意精神。要把艺术家的精神世界通过写意的方式,通过精湛的技法来表现出来,让人们能够理解,这就是艺术家的作品,也就是写意精神的作用。艺术家精神也是“中正大雅,朴真至美”的人美精神。同时我们总结出艺术家精神的十二个方面:立足时代、面向未来、胸怀天下、民族情怀、热爱生活、神居胸臆、积淀丰厚、真情炽热、展现个性、雅俗共赏、体验幸福、终身超越。只有用艺术家精神,特别是新时代的艺术家精神才能引领中国艺术走向新的高峰。
《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人美在服务美术界、服务艺术家、服务时代的同时,又十分注重增强自己的内部建设。我认为人美社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艺术家精神”是什么?首先它是一种创立、创造、超越,是一种独特。另外,“艺术家精神”是一种自由的思想,艺术家将自己的思考建立于内心的感受。“艺术家精神”里有一种非常重要的精神,就是对不合理的、落后的东西有天生的反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超越艺术史上原来的一些常规。另一方面,就整个社会来说,对社会上的一些不合理的问题、阻碍人类自由发展的内心丰富的东西,也要反思,这是“艺术家精神”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就是脱离了物质上的创造与商业上的直接挂钩,这也是“艺术精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现。同时“艺术家精神”也有非常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富有前瞻性,对于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真正能够为实现人的精神王国的自由,提供新鲜的东西。
《中国美术》主编谭国亮:在我看来“艺术家精神”是与时代、人民紧密相连的。首先,艺术家心中要有“为人民画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是新时代文艺创作的根和魂。其次,艺术家心中要有“为时代立传”的情怀,这是新时代文艺创作的应有之义。最后,艺术家心中要有“创新性发展”的担当,这是新时代文艺创作发展的动力源泉。“艺术家精神”是当下人民美术出版社重点关注的重大艺术理论问题,也是我们推进新时代美育出版创新、拉长出版产业链的重要举措。
《人民日报》文艺部部务委员、美术编辑室主任徐红梅:“发现优秀艺术家”作为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一项重要艺术活动,我看到了人美社颇具时代感的传统延续和突破创新。活动的举办和主题的聚焦,对美术出版的专业品格提出了几个重要的问题。首先我觉得“发现”这个词汇特别有时代感。以“时代之眼”发现优秀的人才和优秀的作品是出版社的重要职责。此外,展览的举办也让我感受到了这座书香里的美术馆的独特之处——富有时代气息。各类美术群体在和社会的交织中确实形成了特别繁杂的美术现象,那么作为专业的出版社,应该站在更高的维度思考、遴选、传播,从而更好地发挥学术的引领作用。这是对美术出版的专业品格所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即站位的高度和视野的宽度,在此基础上出版还需要有学术的深度和普及的广度。可以看出,人美社正在依托丰富的各类资源,不断强化与艺术家的共生关系,大力开展对艺术家的学术出版的扶持和合作,纵向、横向持续深耕,构建美术出版的“摩天大厦”。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锦华:“发现优秀艺术家”系列活动的开展,表明人民美术出版社已经开始关注工艺美术界了,希望人美能够持续地、宽泛地关注我们,不只限于陶瓷艺术。工艺美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事工艺美术的人,不但要有美术的基础,还要能够掌握各种工艺技巧,同时要合理利用材质,工作量是多重的。通过人美的活动,希望大家能够更多关注工艺美术界,我与广大同人也将为中华文化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篆刻艺术家张建平:人美社作为美术出版的国家队,一直引领着美术创作和美术出版的方向,近年来在美术教育方面也加大了力度,体现出人美社的担当与责任。在评选艺术家时,人美始终强调艺术家的“为人、为艺、为学”,对此我深表认同。我作为篆刻领域的代表,也十分感谢人美把在艺术领域中如此“小众”的篆刻纳入到活动中,体现出人美的宽阔视野。人美在中国篆刻技法的推广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不仅出版了一系列篆刻图书,还是最早关注院校篆刻教育成果的出版社,在发现人才、传播篆刻技巧方面做了很多扎实的工作。
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周伟:“怎样培养高水平艺术家”这个问题是我们关注的重点。经过对10位优秀艺术家的深入研究,分析他们的成长历程、风格特点、心理特征和表现形式,我觉得要培养一位优秀的艺术家至少要处理好六个方面的关系。第一是中国与西方的关系,第二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第三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第四是师承和院校的关系,第五是导向与市场的关系,第六是天赋与培养的关系。美术教育首先要破除美术的神秘性。启功先生早年出了一本《破除书法迷信十三讲》,指出社会上有一种把书法等艺术神秘化的倾向,认为一般人理解不了,使艺术脱离群众,实际上是通过神秘化获取利益。破除美术的神秘性,才是用美术来推动大众美育、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方式。

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张凌浩
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张凌浩:我也在思考,作为高校我们的艺术家到底应该如何养成。总结下来有四个方面。第一个,不管哪个艺术领域,首先最重要的是创作要依托在我们中国优秀的文化传承基础上。第二个,具备当代性的视野。第三个,扎根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具有现实的、时代的主题也非常重要。最后一个,艺术非常注重个人的修炼。人美的精神是“中正大雅,朴真至美”。艺术非常需要个人的修行、个人的顿悟、特别是作为个人对宇宙、对自然、对生命的感悟,那些能够传世的作品,不仅有对现实的关照,更有个人对于这些主题的思考,把它融入到个人的艺术创作当中。

焦墨山水画家穆家善:只有把握住时代精神,才能比较清楚地发现中国艺术之美,“中正大雅,朴真至美”就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刚才谈到了中国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问题,我认为大学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把专家学者资源好好利用起来。现在是人才竞争的时代,高校可以不拘一格地把优秀艺术家的学术思想和理念带给学生,可以把优秀艺术家作为楷模和典范,引导到中青年画家面前,并且将他们的经验和经历作为研讨的对象和范例。

《中国中小学美术》主编薛倩琳:当孩子们在学画画、学舞蹈、学表演的时候,他们究竟在学什么?从艺术本身生产的过程来讲,艺术家精神的本质是写意精神,就是艺术家的观察能力、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对美的体验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表现能力。这个写意的过程,对于绘画、舞蹈、音乐、戏剧等艺术学科来说都是一样的。换个视角来看,艺术家的精神是一种品质,是所有孩子都应该具备的品质,希望他们拥有观察事物的独特眼光,拥有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拥有感受生活、创造美好的能力。这是对中小学艺术教育提出的挑战,也是目标。同时,艺术家精神是一种品格,也是我们在工作中追求的精神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