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初,我和家人先后被确诊为新冠阳性。很快消息传来,全国各地都在“阳”。陆续有亲戚朋友问我,有没有能向孩子解释生死的书,希望借此为孩子说明周围发生的情况。
我想,这说的不就是《孩子,我们来谈谈生命》一书嘛?!生死问题是谁都绕不过去的,而何怀宏先生的这本书,不但教人坦然面对对死亡的恐惧,还教人如何勇敢、自信地活着,如何珍惜宝贵的生命。
接下来,我将和大家聊一聊,我做这本书的过程中的体悟和感受,希望能够帮助你和孩子更好地阅读这本书,开启关于生命的探索之旅。
欣喜!
当我第一次拿到何怀宏老师 《孩子,我们来谈谈生命》的新版书稿时,我非常欣喜。一是因为,何老师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大约十年前,我就听过何老师的一个讲座,至今仍记得他儒雅的气质,缓缓的语调,深刻的思想和敏锐的观察力。我十分钦佩这位作者。二是因为,这本书1996年首次出版,立刻收到热烈反响。此后的近三十年里,该书又经过多次修订再版,豆瓣短评长评持续涌现,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已是一书难求,可见这肯定是一本好书!
不过,欣喜归欣喜,当时我还是有点疑惑:像何老师这样一位终日探究高深问题的哲学教授,为什么会想到要写一本给小孩子的书? 另外,我还有一点担心:跟孩子谈生命或人生意义的书,容易抽象、说教意味强,孩子真的能读得下去吗?
疑惑解决
我带着疑问和担心,打开了书稿。在开篇的“写在前面的话”里,我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何教授自己也是一名父亲,育有一儿一女。他在开篇里坦诚地说:
“我这里所谈的,首先是我想对自己的孩子说的一些话。其中的许多问题,正是她(他)们向我提出来的。但我推想,它们也可能是你们的问题,因为不仅我的孩子心里有这些疑团,当我像你们现在这么大的时候,它们也曾经是我的疑问。”
所以,何老师在《谈生命》中讨论的,并非抽象、脱离实际的空洞问题,而是自己和两个孩子在生活中切实面临过的问题,这些关乎生命的根本性问题一代代地发生,每一个人都要亲自领悟体会,并根据自己的特殊经验给出回答。 —— 接着往下看图书目录,我也看出了这一点。
其中,有些问题是涉及到“生死与自然”的,譬如:
我们的生命来自何处,它又往哪里去?
我们如何面对必不可免的死亡?
人的生命与动物、植物的生命是否有相通的地方?
有些问题是涉及到“苦乐与目标”的,譬如:
人是否都追求快乐或幸福?
生命中是否自然而然地包含着痛苦?
我们如何对待这些痛苦?
还有些问题是关于“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譬如:
谁是“我”?或者“我”是谁?
如果命运对我特别不公怎么办?
人应当为自己还是为别人生活?
正如书中所说:
“阅读和思考这本书提出的问题的时刻,可能会是一个少有的严肃的时刻,而我们都希望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有一个非常快乐的、无忧无虑的童年。但问题在于,这些问题真的存在、无法回避,我们不能不正视它们。而首先正视它们,方可深深体认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寻找自己通向安宁幸福的人生道路。”
担心放下
看完前言目录,我不担心“话题抽象”了。可是,图书里的语言呢?会满篇说教吗?从小到大,一听到“谈人生的重要问题”,我本能地会敬而远之,因为我知道,又要看到许多大道理了。
一口气读完《孩子,我们来谈谈生命》, 我这个担心也彻底放下了。稿子非常轻松易读,几乎一篇一个小故事。作者完全没有板起面孔讲大道理,而是在讲故事的时候,娓娓道出自己的思考。慢慢读来,就像与一位老者在林间散步,轻风徐来,枝叶摇曳,溪流潺潺,言谈间已经走了很远,而你的内心也越来越坦荡、平静、愉悦。
不难看出,何老师是在用孩子也能理解的易懂言语,切实地解决种种关乎生命的深刻难题。而他作为一名哲学方面的专家,也并没有树立起高傲的学者姿态,而是蹲下身来与孩子平等地讨论问题。正如他在书中所说:
“对这些问题,我只是想说一些在我看来对你们重要、并且被我的经验和思考推测为合理的话,但这些话并不就是固定的答案。也许它们只能说明,我也和你们一样,为这些问题深深地焦虑过和苦苦地思索过。还有就是,我们也许可以藉此深深地、倾心地交谈,哪怕是隔着千山万水。”
说到这里,我还想给大家提个醒:我读完才发现,这本书并不适合一口气读完,就像上好的茶不适合一口喝完一样。我们拿到书,可以跟孩子一起,在目录上寻找感兴趣的话题,然后再展开阅读。每天选一两篇来读就行。
收获满满
《孩子,我们来谈谈生命》是一本写给孩子的书,但我作为一个步入社会多年的成年人,在阅读过后也有许多深刻感悟。当然,有时我也遗憾:要是能早点读到这本书就好了……
遗憾是这么来的:如果有一件事,你知道它迟早会发生,你大概知道它行动的轨迹,你也知道该如何面对它,当它真正来临的时候,你是不是会轻松一点?就如在孩子打针前你告诉他:“会有点疼,那种疼痛就像不小心被烫住一样,你能忍受一下下,疼痛可能就消失了。”这样,孩子再去打针的时候,虽然也害怕,但不至于特别恐惧。
而我,经常是在没有预知的情况下,开启了人生……比如,在不明白什么是“死亡”的时候,突然遭遇亲戚的离世。
那大概是在我上小学时吧,有一天,爸爸的堂叔过世了,我们家也跟着忙乱了一阵。我那时第一次想到了死亡,当我明白“人死之后再也见不到世上的任何”人时,我吓坏了。小小的我不知道该跟谁说这种感受,也不知道怎么化解这种恐惧,只是一宿一宿地睁着眼不敢睡觉。我害怕在我闭上眼睛的时候突然“死“了,怎么办?!
我不知道这种恐惧多久才消失,但现在想起来,还是心头一紧,能感受到当时的恐惧和慌张。就我在阅读书中《化解对死亡的恐惧》这篇文章时,那份恐惧记忆,一下子涌回来。何老师写道,当幼年的他得知死亡就是“永远地走了,不再出现了”的时候,他就吓得不敢关灯睡觉了。当我读到这个小细节时,突然得到了慰藉——原来大家都有这种感受啊?!如果我早点知道别人也有类似的恐惧,至少也不会觉得那么孤单。
作者非常明白这种恐惧对于小孩子的伤害:
“一个孩子也许会独自沉重地负担起这一切,但这有时可能太沉重了。……我们最好不要让孩子独自承担这世界上最大而又最令人恐惧的秘密,……。如果说孩子对死亡的恐惧就像黑暗,那么,我们的确需要在黑暗中点亮一盏灯,我们还要告诉他(她),黑夜终将过去,而一个明朗的天又将来临。”
而作者是这样处理女儿的恐惧的:
“有一天晚上,我的孩子也泪流满面地跟我说起了她的恐惧,我当时只能告诉她,我也曾经想过这些问题,而且,很多很多的人也都想过,也都害怕过,但他们仍然活着,仍然好好地活着。”
读到这里,我暗自庆幸,我的孩子还小,暂时还没有问起“死亡是什么”的问题,如果他问了,我真不知道怎么回答。现在好了,最懒惰的方式,我至少还可以跟孩子一起读一读《化解对死亡的恐惧》这篇文章,讲一讲我自己小时候类似的经历。
现在,新冠病毒依旧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很多人还没有从后遗症中恢复,而有些人则永远离开了人间。在这样的当下,和孩子一起读一读这本书,讨论一下怎么活着才有意义,怎么面对困苦,对所有的生命应该抱持什么样的态度。跟孩子聊一聊这样的话题,既能让他们对未来的人生有初步的思考,打开孩子思想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又能增进亲子关系。
当然,孩子也可以只是简单地自己去读它,慢慢去品味,就够了。书里的每一篇故事字数都不多,大约千字左右,读起来比较轻松。我们也专门为图书配上了精美的彩色插图,让小读者们阅读时心情更愉悦、清澈。
希望这本书给我的慰藉和启发,也能同样能在你和你的孩子身上发生。
本文作者系《孩子,我们来谈谈生命》编辑葛灿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