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时节,春意盎然,暌违已久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于2月24日如期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举办。值此盛会,由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文艺出版社主办的“攀登新时代文学高峰的雄浑史诗——叶舟新作《凉州十八拍》新书发布暨推广会”也于当日下午盛大召开。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邬书林,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原中宣部副秘书长郭义强,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虞汉胤,浙江出版联合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鲍洪俊,浙江出版联合集团董事、总经理、总编辑、党委副书记程为民,原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副主任、著名评论家潘凯雄,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诗人、评论家何向阳,以及著名诗人、小说家、《凉州十八拍》的作者叶舟,出席新书揭幕仪式。
邬书林理事长首先发表了致辞,从出版、文化、对外交流等方面全面肯定了《凉州十八拍》的价值。他指出:“凉州、河西走廊是中国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的交汇地,从春秋战国以来就承载着两种文明的碰撞,这里的人民因此养成了特定的文化素养、文化氛围和文化情怀,他们豪放、重情谊、敢于拼搏,集中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基本精神。同时,凉州在中华文脉传承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魏晋南北朝和唐朝,中原战乱,文化人流离失所,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凉州,使文脉得以传承。凉州因此留下了大量延续中华文脉的重要典籍和重要遗址。不仅如此,河西走廊也是东西方文明‘一带一路’的碰撞交流地。叶舟先生以宽广的视野、高远的立意把这些通通写进了他的小说。总之,这部小说将中华文脉传承、精神传承演绎得淋漓尽致。”
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虞汉胤在接下来的致辞中,高度评价了叶舟在当代文坛的实力派地位,称赞其作品大气磅礴、纵贯历史、笔法细腻。叶舟的新著《凉州十八拍》受到浙江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的高度重视,被列入浙江文艺基金出版重点扶持项目。虞部长指出:“《凉州十八拍》以千里河西为创作背景,以古凉州为故事原点,深入探寻了河西大地蕴藏的中华文化密码。‘人心所归,惟道与义’,《凉州十八拍》对民族大义、中国精神的书写也值得文学史的认可。”
参加新书揭幕活动的,还有浙江省委宣传部图书处处长楚蓓蓓、出版物市场管理处处长朱少平、图书处副处长郑林红,浙江文艺出版社社长虞文军,浙江出版联合集团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国内众多媒体记者和重点渠道经销商。
揭幕式之后,潘凯雄、何向阳与北京大学副教授、评论家丛治辰,浙江文艺出版社常务副社长曹元勇,一同和叶舟就《凉州十八拍》进行了深入的文学对谈,探讨了这部三卷本史诗级巨著的文学价值和时代意义,畅谈书中所写的生生不息的民族大义与民族精神。
为河西走廊立传的史诗级巨著
《凉州十八拍》由浙江文艺出版社于2022年12月正式出版,上市后反响热烈,深受读者喜爱,一个月不到即已加印。《凉州十八拍》于2022年7月入选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首批项目。在昨日举行的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扬帆计划·中国文学海外译介”启动仪式暨作品推介会上,《凉州十八拍》英文版已签定版权输出合作协议,达成走向海外的第一步。
《凉州十八拍》是鲁迅文学奖得主、甘肃省作协主席叶舟继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奖的长篇巨著《敦煌本纪》之后,创作的又一部聚焦河西走廊文化、历史、人物的壮阔史诗般的长篇小说,也是叶舟长期行走勘探河西大地、悉心开展文化考察的最新成果;堪称河西走廊的心灵史、贸易史和军事史。
《凉州十八拍》分上、中、下三卷,十八章,总计134万字。故事整体时间跨越晚清、民国将近四十年,出场人物达百余人,将鸠摩罗什、萨迦班智达、铜奔马、祁连山、绿洲,以及广阔的民间社会熔为一炉,呈现出了一幅幅可信、可爱、可敬的风俗画卷。小说技法娴熟,贯通中外古今;叙事过程草蛇灰线、重峦叠嶂;人物形象热烈饱满,场面描写恢弘辽阔,可谓纵横历史、气势雄浑、荡气回肠、包罗万象。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在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上,尤以河西走廊底蕴深厚,波澜壮阔,一次次地承载了中华民族最初的梦想和积极的作为。何向阳指出:“《凉州十八拍》是对‘一带一路’战略在文化上、文学上的呼应。”
独具“赤子之心”的诗人小说家叶舟书写中华民族的“少年精神”
生于甘肃、长于甘肃的作家叶舟,对河西走廊这片土地,始终怀有着深切、热忱的情感和深深的自豪感。叶舟表示:“如果说,写作是一种宿命的话,那么河西走廊就是我的文学版图之一,也是我的文学故乡,我的长篇小说《敦煌本纪》和此次入选‘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支持项目名单’的《凉州十八拍》就发生在这里。这是光荣,更是使命。”
潘凯雄认为这样一部书写凉州的皇皇巨著非叶舟莫属,他称赞《凉州十八拍》“是一部致敬传统、面向未来的联通之作;是一部黄钟大吕、余音绕梁的阳刚之作;更是一部沉郁顿挫、抑扬跌宕的厚重之作”。
何向阳畅谈了她与叶舟通过文学的相识,她将叶舟称为文学创作中的逆行者,因为“当多数人在写科幻和未来时,叶舟在书写热血和忠烈,在书写金戈铁马的硬汉文学;当大家崇尚轻、碎、飘之时,他拿出了沉甸甸的大部头,展现了独属于文学写作者的赤子之心。叶舟是一位诗人小说家,他是为时代注入诗意的人,也是在历史当中要留存风云的人”。
“少年精神”是叶舟写作中最重要的特色之一,潘凯雄指出:“叶舟所写的阳光少年,是中国未来的希望,这是面向未来的写作。”何向阳将这种“少年精神”理解为“少年一般的心情,青春、活力、锐敏、积极、不拘泥于文化,充满向往、希望、梦幻……是大唐盛世为代表的文化典范,不仅与世界对话,而且引领着世界文化的发展”。
探寻中华文化密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凉州十八拍》萃取了古代经典传奇“赵氏孤儿”的小说内核,并以东汉蔡文姬的名作“胡笳十八拍”为章节架构,构建出悬念迭起又精彩纷呈的故事。《凉州十八拍》卷首写道:“江山凭的是忠义。”忠义精神的赓续,是这本书最重要的主题。
曹元勇指出《凉州十八拍》的写作是“贯通古今”的:“因为小说里不光有凉州,还有与《胡笳十八拍》结构上的联通,《胡笳十八拍》也写了乱世,乱世中人身上坚定坚毅的精神,不畏惧死,为了正义。”
丛治辰认为这正是一种“中国气度”,他说:“叶舟有一种青铜一般,甚至比青铜还坚硬、像西北风沙一般既粗粝又精致的诗意,这部小说确实写出了诗人的壮丽情怀,写出了西北气概,也写出了中国的气息。”
叶舟谈及自己历时四年的写作,表示他的创作初心始终未变,他说:“我所有的文学地理版图、词汇表都是西北,而且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西北之于中国不仅是地理上的纵深,更是一种文化和思想的纵深,这里有着民族原初的品质和最初的精神气质。我想通过小说的形式,讲述一个人的少年,一个国家的少年,甚至一个民族的少年。人类的文明与交流犹如我窗外的黄河,它不应该是停滞的、僵死的、断流的,而应该是澎湃向前,一路欢歌,去拥抱远方的大海。鉴于这样的认知,我一直觉得自己的书写就是在除锈,用文学的方式,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剔除偏见与促狭,努力去擦亮被灰尘覆盖的过往,寻找西北腹地的精气神,问询少年中国的那一条光荣来路。”
从《敦煌本纪》到《凉州十八拍》,叶舟塑造了一批充满了阳光朝气的少年,他们代表了新时代的凉州文化,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希望。叶舟通过自己的写作,重新发现这个国家的边疆,去眺望我们这个民族的少年时代,去厘清这一伟大文明的来路,并获取今天的力量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