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是一门处在变化中的学问。今天,现实向历史研究者提出的问题使得对于历史的认识与以往有了不同。因此,我们有必要追问: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学?
2023年2月25日下午14:00,“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学?——‘论世衡史丛书’发布会”在新东方·阅读空间2楼举行。
本次活动由新东方·阅读空间、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活动到场的嘉宾有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孟宪实,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杨念群,北京大学校史馆副研究员杨琥,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谭徐锋。四川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秦莉出席了本次活动。
在活动开始,“论世衡史丛书”的主编谭徐锋先生首先介绍了这套丛书的出版情况。自2020年起,四川人民出版社学术出版中心壹卷品牌开始陆续出版“论世衡史丛书”,至今已出版二十余种。目前已经出版的图书,包括《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武则天研究》《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当代史学的反思与阐释》《反思现代:近代中国历史书写的重构》《清末民初的思想与人物》《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朝鲜王朝尊周思明问题研究(1637-1800)(修订版)》等,汇集了如经君健、王葆玹、杨天宏、桑兵、黄克武、郑匡民、孟宪实、杨念群、杨琥、孙卫国等国内资深历史学者。丛书的推出,得到了学界与读者的广泛关注与支持。其中,《武则天研究》还荣获了第十七届文津图书奖社科类图书,入选《中华读书报》年度十大好书。
现场,孟宪实先生幽默地调侃,《武则天研究》这本书受到读者欢迎,更多的是因为武则天这个人物自带流量。接着他将历史人物研究的心得娓娓道来。他提到,人只要在这个世界上,都需要历史观念。怎样能使历史观更可靠?这就需要历史学的相关阅读。而历史的阅读,也能获得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生活观。为什么历史人物的图书始终受到大家关注呢?因为每个读者都是历史人物,虽然不一定是伟大的。这样历史人物也就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研究历史人物也就是永远不过时的。
杨念群先生围绕其著作《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当代史学的反思与阐释》谈及了他对于历史研究方向从“昨日”到“今日”的变化。他认为,社会史、文化史拓展了历史的丰富性。对于历史研究,除了考据、辞章、义理三者之外,想象力同样重要。
杨琥先生则为大家分享了《清末民初的思想与人物》一书形成与出版的始末,以及关于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李大钊的研究思路。杨琥先生的研究主要建立在考据之上,他说,做研究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知道历史事实是怎么样的。比如,《新青年》的编辑到底是如何开展的。
接着,嘉宾们就人工智能对史学研究的影响展开了探讨。杨念群先生认为,人文的本性决定了它永远不能被人工智能超越,想象、微妙的东西是复制不出来。在现场,嘉宾们还回答了读者关于历史学的其他提问。
历史学是一门极为讲求主观性和人性的学科,其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对史实的客观复原,而是基于当前的观念和时代需要来认识历史,从而认知未来。本次活动中,四位历史学者围绕历史学研究的最新态势,探讨史学研究的各种可能路径,以及如何看待西方史学理论与社会科学,从不同的学术视野为读者带来了关于历史的多元化思考,受到了现场观众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