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上午,由禹田文化传媒主办的“南极、北极和我们的生活——‘左手南极,右手北极’系列读者见面会”在中国展览馆举办。在轻快愉快的氛围中,两位作者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在极地的亲身经历,为现场观众带来了精彩的南极、北极之旅。
活动现场图片
此次活动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活动开始,该书策划编辑韩青宁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了“左手南极,右手北极”系列的概况。很多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极地的梦想,远方、神秘、纯粹,梦想安放的地方。身为科普编辑,他们很早就想策划一套关于南北极的书,但直到三年前找到了合适的作者和形式,又经过两年多时间的不断打磨,第一本《自然篇:我们的南极和北极》终于面世。
该系列以其独具特色的左右对翻式设计形式而备受好评,全书设置九大主题,在统一个主题下进行对比呈现,既可以对比阅读,也可以单独阅读。第一本书推出后堪称“叫好又叫座”,一出版后即售出多个国家海外版权,入选2022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童书”、获第七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银奖、入选《亲近母语》小学二年级书单等;当年实现四次印刷,销售超过5万册。该系列的第二本《科考篇:跟着高爷爷去探险》侧重于人文历史方面,预计于2022年6月出版。
第一本《自然篇:我们的南极和北极》入选2022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童书”
接下来是作者介绍环节。83岁的高登义教授是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三极”(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第一人,先后组织并参加地球三极科学考察近 40 次,其中参与了我国南极中山站的建站,并对北极黄河站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李荣滨是中国第27次南极科考越冬队员,曾经在南极中山站连续工作17个月,还跟着雪龙船到太平洋、印度洋执行科考任务,对极地气象和海冰进行科学研究。
老、中青代作者:高登义和李荣滨
在活动现场,高登义向大家展示了珍贵的南极地衣,北极植物标本、化石等,比如一株小小的南极地衣就有千岁高龄,在中山站旁捡到了难得的企鹅皮肤标本。李荣滨则为大家展示了他珍藏多年的极地科考队服、帽子、眼镜等,虽然距离上一次科考已经过去了近十年,但那段经历让他终身难忘。
这些来自遥远的南极、北极的物件,以及两位作者拍摄的精彩极地照片,牢牢抓住了现场观众的视线,也让大家大开眼界。
高登义向观众展示在北极黄河站简单的化石
随后是现场观众互动环节,主办方设置了10个问题。比如:“同样在地球的两极,为什么南极比北极冷得多?”“为什么南极的冰和北极的冰长得不一样?“南极这么冷,为什么企鹅不怕冷?”“美丽的极光是如何产生的?”
现场观众参与热情高涨,积极回答各个问题,并不断衍生出新问题,诸如“可否让企鹅去北极生活,让北极熊去南极生活?”还因为是周末的缘故,现场来了不少小朋友,他们稚气的回答和对极地的大大的好奇心,让活动多了不少快乐。
83岁的高登义教授和现场小读者亲切互动
互动环节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在南极和北极,中国都有哪些科考站?”据悉,目前中国在南极有长城站、中山站、泰山站、昆仑站,以及在建的维多利亚站“五朵金花”。
而在北极,或许很多人知道一个叫黄河站的科考站,但很少有人知道黄河站背后的建立,高登义曾做出过重大贡献。1991年,高登义应挪威卑尔根大学邀请,参加了由挪威、苏联、中国、冰岛四国组成的国际北极科学考察。考察中,卑尔根大学教授Y. 叶新赠送高登义一本《北极手册》,其中,刊载了《斯瓦尔巴条约》的原文。条约规定,中国已经于1925年成为该条约的成员国,可以在北极斯瓦尔巴群岛建立科学考察站等。高爷爷把条约原文带回了祖国,并向有关领导部门积极宣传,最终促进我国建立了中国北极黄河科学考察站。
高登义在《北极手册》刊载了《斯瓦尔巴条约》的原文
其实,在极地美丽景色的背后,南极和北极的生活环境极其恶劣,零下四五十度的气温和近12级的台风无不考验着我国科考队员的身体素质和勇气,给科考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科考站从无到有的突破背后凝结着几代极地科考人的努力和愿景。李荣滨回忆他在中山站附近遭遇暴风雪,差点儿掉进冰裂隙下,一旦掉入后果不堪设想。高登义回忆1989年建立中山站时条件非常艰苦,遇到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和困难,还曾被浮冰阻挡20多天,当仍然按时建站完毕,彰显了在中国人面前没有克服不了的苦难。
韩青宁表示,也正因为此,这套书的策划一开始就是做两本,我们对于南极、北极的了解不应仅限于局部,并预告这个系列的第二本《探险篇:跟着高爷爷去探险》由高登义撰文,小朋友跟着高登义爷爷走进神秘的南极、北极,体验式感受人类在极地波澜壮阔的历史与文化,了解我国举世瞩目的极地科考成就。
本场活动除揭开南极、北极的面纱,带领大家领略奇异极地风光外,也让现场观众对中国在极地的科考成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以及其背后几代科考人员的艰辛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