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作家与译家的双重身份 书店与书|漓江出版社开年首场活动于旁观书社举办

2023年2月18日,由漓江出版社、《出版人》杂志、旁观书社共同主办的“共生:作家与译家的双重身份 书店与书”,于北京旁观书社举办。

活动由北京佳音韵声教育“音乐游乐场”艺术总监王嘉女士的大提琴组曲开场,活动的嘉宾包括:《世界文学》主编、作家、诗人高兴,和诗人、翻译家树才,他们二人也是丛书的作者。以及知名书评人绿茶,诗人、作家宋逖,还有漓江出版社总编辑张谦,漓江出版社发行营销中心副总监俞方远,漓江出版社编辑胡子博、黄彦、张睿智。活动由《出版人》杂志记者黄小菲主持。

嘉宾们一起讨论了漓江出版社的图书“双子座文丛”中体现的“作者”和“译者”的“共生”,书和书店的“共生”。

双子座文丛

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漓江出版社总编辑张谦介绍了“双子座文丛”。

“双子座”取意“著译两栖,跨界中西”。她讲到:“16年开始做这套书时,我的内心深处是奔着要做一套有品位的书的。这套书有两辑,每一辑五位作译者的阵容,都选一位往生的先生。第一辑的设计,美编参考了丰子恺的柳燕,因为丰子恺擅画杨柳、春燕,有“丰柳燕”之雅称。第二辑由高兴做丛书主编,我一直仰望民国时期的一批先生,他们在创作翻译上,都很天马行空。他们‘著译两栖’,两边都有独立的创作和翻译能力,所以门槛比较高。丛书宗旨是诗人写诗、译诗,散文家写散文、译散文,小说家写小说、译小说,有这样的水准的人才能进入这套书。”

漓江出版社总编辑张谦

胡子博谈到了第二辑中冯至的《我的寂寞是一条蛇》:“这本书收录了冯至的原创、翻译作品,在做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对冯至先生的女儿冯姚平老师说,我们一定要全选,完整的收录他的长诗,因为我读《北游》时,充分感受到了诗歌里所呈现的20年代的东北的画卷。翻译方面,我们选了海涅、里尔克的译诗比较多,选海涅是突出他的语言优美、浪漫,冯至是国内第一位译介里尔克的译者。冯至先生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实至名归的诗人,他在诗歌上的地位不是通过炒作或者依附于政治得来的,他是一个谦和、先锋、纯粹的诗人。想要了解冯至的诗歌,读这一本足矣。”

张睿智介绍了沈东子的《剪刀与女房东》:“沈东子是作家、翻译家,也是资深编辑,这本书收入了沈东子创作小说和翻译小说各十篇,十篇原创小说里,我们可以读到的不仅是故事,还有作者灵光的闪现,给我们提供了故事之外更广阔的思考空间。译作选了乔伊斯、卡波特等的作品,有悬疑、幻想也有惊悚。”

追忆郭宏安和李文俊两位老先生

郭宏安的《大珠小珠落玉盘》和李文俊的《故乡水》都收录于双子座文丛第二辑中。在活动的第二个环节,大家一起追忆了于今年一月逝世的郭宏安先生和李文俊先生。

高兴:“这个冬天,我们失去了很多可敬可爱的老前辈,比如郭宏安先生和李文俊先生。郭宏安先生是树才的老师,李文俊先生是我的老主编,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一部分。”

(作家、诗人高兴)

树才:“去年年底郭老师住院,我从杭州急忙赶到北京,但怎么也想不到二十几天后他还是走了,爱他的人和尊敬他的人,都感受到了巨大的缺失,因为从前他在,对我们而言就是一种特别的慰藉。2001年以来,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件,都会听他的意见。人在成长中,尤其是精神的成长中,常常会遇到另外一种意义上的父亲或者母亲,他是我精神上的父亲。他一辈子献给了文学,献给了法国文学,献给了世界文学。我想他对加谬的翻译是最出色的,郭老师所有翻译的作品里,我最欣赏的是《局外人》,‘局外人’很容易翻译成‘外乡人’‘外国人’,这个汉语是郭老师的创作,放在书的哲学背景下,这个翻译是一个妙语。郭老师总是沉默寡言但一字千金,他发展的是他话语里沉默的部分,一个人不说话或者说的很少的时候,有另一种魅力,这也是诗歌存在的美学理由——以少胜多。和“双子座”文丛的精神共通的是,他有成为作家的所有条件和潜能,所以那些外国的大作家,得了一个知己,一种生命换了一种语言,仍然散发出生命的活力。生命、身体向来不是永恒的,最重要的是从他的文字、翻译里,把他的生命延续下来。”

(诗人、翻译家树才)

高兴:“说到李文俊先生,不得不回到上个世纪80年代,我为我走过了完整的80年代的而庆幸。文学在当时还是社会生活的中心,《世界文学》在我们心中是个神圣的刊物。第一天来《世界文学》编辑部上班,李文俊先生以一种特有的南方人的温暖说:“小高,如果你喜欢文学,来这里蛮好的”。刚到没多久,李文俊先生找我,让我负责栏目“中国诗人谈外国诗人”,当时我深感意外,没想到才来两年的我,就能负责这么大的项目,我们组稿时,去拜见那些大师,去面对面的交流,冯至、卞之琳、季羡林、杨绛……李文俊先生让我们直接去找这些大家,他想哪怕目睹一下他们的风采,也是有好处的。李文俊先生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引入了那么多世界文学优秀作品,1966年李文俊先生就提出卡夫卡的选题,1978年《世界文学》副刊上的《变形记》,影响了太多作家,比如莫言、余华等,让大家意识到小说可以冲破人和动物的边际,带来无边无际的想象力,80年代他翻译的福克纳也引起轰动,余华说福克纳和卡夫卡把我解放出来了,莫言说自己突然找到了方向。所以前辈们所作的一切,都是对中国文学产生很重要的影响的。李文俊先生是一个冷幽默的高手,冷幽默是他在漫长的现实里抵御意外、不公的重要方式,什么都可以靠冷幽默化解。此外,李文俊、郭宏安先生都是随笔家,郭宏安的学术随笔,李文俊的日常随笔,这些老先生都是内心有光的人。”

旁观书社的“新生”

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是“新生”。

书和书店是“共生”的,谈到书,就离不开书店,本次活动的举办场地——旁观书社,在这个春天迎来了“新生”。书店主理人吴敏分享了旁观书社开业后的变化:

“2023年对旁观书社是重要的一年,在经历疫情、装修、重新开业之后,旁观书社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经历了过去的15年,在书的选品上,书店一直坚持的原则是:无论经过多长的时间,这种书,读者拿到手里,带回家都是值得阅读的。关于旁观书社的变化,我用新生来描绘,而关于书店的未来什么样,是大家来定义的。”

俞方远谈到独立书店和出版社的合作关系时提到,独立书店都有自己的坚守,书店是最适合图书的地方。美好的书店展示美好的书。

绿茶讲述了自己对疫情过后书店的发展的看法:“我在2003年去新京报编副刊,是中国媒体最后一批传统的副刊编辑,和这次活动相关的是,李文俊先生的很多随笔都是在我负责的版面刊发的,盗火者系列报道了中国所有的厉害的翻译家,“盗火者”寓意就是把文学的火种传播到中国。说到书店,我不敢说我对独立书店有多么深刻的见解,但我是一个很爱逛书店的人,过去在风入松书店做小店员的经历,给了我完全不一样的体验。那时展台上的书店都是很学术的书,但都是很快就卖光了,那时是书店的1.0时代,后来经过了一系列的迭代,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书店,书店经过了三四十年的演变,大家各取所需,形成了生动的书店生态,但是过去三年的疫情对书店的打击,让一些书店在消亡。即便如此,如今很多书店也在逆流而生,这种久违的感觉、浓郁的文化气息又回来了,书店是一个城市的审美底色,任何一个城市不能没有书店,如果一家书店没了,我们会感到无可替代的一种失落。这些年,每一家书店都有难以被外人所知的心酸的经历,主理一家书店是非常难的。但其实我们中国是有书店的传承的,这个传承可能延绵百年。书店和爱书的人之间,是互相寻找的关系。”

(第一排:宋逖、绿茶、张谦、高兴、树才)

宋逖也分享了自己对旁观书社的看法:“吴敏也像是一个诗人,她把她的选择、自己的判断带给大家。我想独立书店存在的最重要的意义,是有一个独特的灵魂。”

在活动的最后,高兴、树才和读者一起朗诵了诗歌作品,包括树才的作品《雅歌》、李文俊的译作《最初,我有几个世纪》等。

Read Previous

徐坤新长篇《神圣婚姻》研讨会在京举办,三十余位专家与会热议

Read Next

东野圭吾出道35周年荣耀新作 京东2月21日0时独家纸电齐发《白鸟与蝙蝠》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