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了山乡巨变的新气象

文|清   丽

作为一个职业看小说和写小说的人,我看小说,特别是读当代中国长篇小说,还是抱着审慎的态度的。最近细读了几部反映农村生活的长篇小说,我认为付秀莹的《野望》和乔叶的《宝水》,是当代反映新农村建设中最出色的两部长篇小说。《野望》以一个家庭来辐射全村,写出了乡村人物关系图。《宝水》则通过一个文旅村,来反映新农村变革中遇到的新问题,且是如何解决的,非常有当下性。

一是选题好,非常接地气,写出了当下新农村的肌理和质地。

这个新农村可不是泛泛而写,而是写得很透,写得扎实。从乡建策划者、镇长、村长,到村人、游客,作者写得入木三分,这些人勾绘出了一个新型的农村画卷。作为出生于乡村的我来说,离开乡土30年,我记忆中的乡村还是为生活奔波的人,还是在城市四处打工的人。而乔叶写的是城市人回乡创业,说实话,起初我是持怀疑态度的,可是越看越被说服了。中国乡村由传统型转变为以农家乐为特色的旅游型乡村,墙面贴的花瓷砖不让留,地上的水泥地面凿毛了,铺大青砖。围墙拆掉,扎成了一排篱笆,贴着好瓷砖的高门楼换成了小木楼,主屋青砖墙小灰瓦,铝合金窗户外都镶上了原木色窗棂。这跟我们观念中的新农村是不一样的,而是返璞归真,是适应城市人对田园生活向往的一种新的乡村构建。

二是独特的故事的讲述者。

一般来说,作家写小说,都喜欢用外来者讲述故事,为什么?因为他鲜活,比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从她一个外来者的眼中,写出贾府的环境与人物。那么这个外来者如果纯粹是城市人,又与乡村有种隔的感觉。乔叶巧妙地用了一个特别的角色——女主人公、记者地青萍,出身农村到城市工作又返乡。而且她是一个情感充满伤痕的记者,这样就更有意味。她不让自己回乡,不是因为父母不在,而是母亲去了外地,家里没了亲人。这样合情合理。而且这个人在城市老失眠,为什么失眠,因为父亲与奶奶的去世。最后她在乡村治好了病,我想这是游子的思乡病。但是放在自己的村子,又有亲情的牵绊,于是作者就把她放在一个似乡又不是乡的地方,能客观地看待眼前的事物。

三是塑造的人物,新而接地气。

我很喜欢孟胡子这个人物,他的身份是乡建专家。“乡建”专家这个词颇新鲜,他不是官,也不是民,他们是商人,知道开发乡村的意义和办法,更知道“三年带建,三年帮建,三年观察”,山村民居,好景辐射,整合旅游。还有多年的生意,使他既了解官场,又熟悉农村生活,他的生意经既接地气,又充满了商人的狡黠:找有诚意的领导。在基层做成事,村民、村干部、主要上级领导少一不可。最主要的是上级领导,这样六年才能踏实工作。一个领导,最懂行的表现就是懂得尊重行家。他抓住了乡村的特点:一是“古”:百年柿子树梨树,二三百年的核桃树,三四百年的油松,五六百年的皂角树。二是“鲜”:新鲜的空气,大自然的风貌,原汁原味的土特产。所以他抓住了商机。

杨镇长,他是乡村的执政者,他那一套为官之道,让我拍案叫好。他的“喝酒说”:平常跟领导不好亲近,开会分台上台下,办公室分个桌后桌前,但是一张桌上吃饭,就好亲近,只要能利用这个机会,一顿饭肯定不会白吃。他的“扶贫经”,给扶贫者送宣传画,人家不让贴到墙上,他就一会儿夸人家种的花长得好,又说贴的东西是为了让乡亲们监督他们的工作,与乡亲们成为亲人的工作思路,既有基层官员的朴实的生存智慧,又有出身乡村的官者的将心比心,是新型乡镇干部的形象。

九奶的人物形象,让人真实可信,她是大地的守护者,也是乡村传统精神的代表。她热爱身处的土地,一生怀恋那不为人知的情意,守护着最后的家园。她去世后的棺材落地,让人泪目,是不舍,是眷恋,是我们乡村一辈辈亲人的写照。

还有地青萍与奶奶、与父亲之间的深情,让我想起了乔叶的中篇小说《最慢的是活着》,这是她最温情的小说。虽然写的是他村,可是她老家的福田庄,却无处不在:叔叔把她放在肩膀上,跟奶奶生活,父亲的思乡病,全叔、七婶的复杂心绪,这叫不写之写。

村主任兼村支书大英,能干事儿,扑得开,收得住,能应上,能管下,大事明,小事清。作者写活了一个村子领导者的形象,丈夫残疾,女儿得了花痴病,就是她,撑起了建设乡村的重担。她的当官之道,也颇有新意。她的无奈,她的坚守,无不真实可信。还有开超市的秀梅拍抖音、开民宿的雪梅插花学画、俊俏媳妇香梅对打自己的丈夫实施报复、村民春节联欢晚会,都写活了新时代青年妇女的精神风貌。

四是作者笔下的美丽乡村,很接地气,充满了时代气息。

出身农村的乔叶是很熟悉农村的,此作保持了她一贯的作品风格,充满了乡土味,村口的老祖槐树,挖茵陈,吃懒龙,漆桃花(野桃花),婚嫁丧娶,方言,写得都是那么接地气,那么出神入化。对乡村复杂的情绪,正如作者在记述跟九奶睡的情形时这样写到她的气息:“有酸涩,有微苦,有汗咸,有细辣,还有果的甜,草的香,叶的腐,木的朽,肉的腻,酒的醇……如此混杂,如粪如土,同时却又是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如初春的大地,是让人放心的厚实,有令人踏实的陈香。”与其说是写奶奶,莫如说这是作者对农村复杂的情感。文中还有乡野菜,农谚,民俗,四季风物,乡情俚语,随手而来。

如果一直这样抒情地写,就不是一直在向自己挑战的作家乔叶了。乔叶过去不少作品都是尖锐的,是带着批判意味的,如《打火机》《轮椅》《拆楼记》等,所以,我是满怀期待的。读完全书,我更深地理解了乔叶说她写此书是“泡村”。“泡”不是一天跑几个村子,听听干部介绍,跟几个村民聊聊,走马观花,而是像女作家丁玲一样跟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才写出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那样的作品。“泡”是水与豆子泡在一起,才能长出豆芽;种子长在土里,才能长出庄稼。

徐先儿填的“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表”“医疗废物燃烧登记表”“消毒记录表”“法定传染病登记表”“居民健康登记表”;村民大会上放幻灯片,放视频,让村人看自己在画面上的形象,并搞有奖问答,激发他们的荣辱观;成立乡村俗馆,把扁担、箩筐等家具展览,大学生志愿者到农村教育孩子,让乡村孩子认识中草药,看磨豆腐,给孩子们讲性知识,学法守法,维护个人权益;为了治理卫生,村里组织卫生检查小姐,让孩子们当检查员,检查、打分,贴小红旗;为了更好地搞好旅游,抓柿子文化,主打山里特色,荠荠菜、菊花苗、木兰芽,炸花椒叶等山野特色菜,孟胡子高级美的论断,都让人拍案叫好。

全书按四季分为四章,每章都有30个独出机杼的小标题,如《世上安,傻人担》《镀土》《那层膜》《里格楞》《景儿都是钱》《大地色》《数九肉》《桌面下的理》《得济》等,既充满了乡土味,又通俗形象,关键细细嚼,它还占老理儿。“业务探讨”一节中,孟胡子讲乡下做生意,是那么贴心贴肺:如何称呼客人,别问人家年龄,不能问人家结婚了没。客人在房间发现了虫子生气,就给他讲农村的蚂蚱蝈蝈蟋蟀蟑螂之类的生灵。为了避免客人吃饭不掏钱,别陪客人入席。做生意,夫妻俩,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还有乡镇干部遇到的大报小报的强制订阅,三番五次的上级检查,村人求人办事的打太极、争生意时互相说坏话,写出了变革中农村的真实面貌。

作者不但注意面上的细致工作,更可贵的是写出了乡村旅游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如何留住客人?给折扣,送赠品。游人来后丢的垃圾、上厕所、停车、吃住,怎么才能算合理收费?如何使用招牌、抖音?遇到刁难的客人,村民如何与客人处好关系?香椿芽事件游客发帖到网上造成的恶劣影响怎样消除……乡村建设中出现的诸多新问题,乔叶用自己敏感的笔发现了,并在试着以切实可行的办法来解决,充满了乡村的智慧。

当然作者没有粉饰乡村,写回村的人要么是挣够了钱回来做生意,可是更多的或是自己,或是孩子,或是老人得了不太轻的病,让人一下子感到作者笔调的沉重。主人公老家田福庄,拆得不像样子,似乎可以说不破不立。怎么破,怎么立?有些村子在盖新,有些村子又在做旧,到底乡村如何建设,这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

小说最后唱豫剧《朝阳沟》,我感觉很有深意,一方面是乡村文化生活的描摹,另一方面怕是作者想借戏说明科学发展,仍是今后乡村建设的愿景。

小说结尾主人公在山的高处看到的那一抹蓝,更使全书有了超拔之质。蓝是天空色,是大海色,是宗教色,是人到中年最喜爱的色彩。它忧郁而沉稳,梦幻而辽阔,不但象征着宝水村,更是无数中国农村的未来写照——任重而道远。■

Read Previous

科学的失乐园

Read Next

既有民族性 又有世界性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