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向小读者讲述中国古建筑的价值

文|沈 佳

一套以经典的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为对象,专为小读者创作的中国古建筑启蒙读本。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说:“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的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每一条街都是一首‘乐曲’,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

在多样的建筑艺术中,历史悠久的中国建筑具有独立的结构系统。以木材作为房屋主要构架的中国古典建筑,形成了与砖石结构系统建筑截然不同的建筑形象。通过看似相近实则变化万千的中国古建筑,我们能够直观了解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民俗信仰和匠作技术,以建筑为载体,探寻我们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因为对中国古建筑共同的好奇与热情,一套以经典的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为对象,专为小读者创作的中国古建筑启蒙读本——《有故事的中国古建筑系列图画书》,经历了种种困难后终于与大家见面了。我们希望,这套简明有趣的图画书,能够为小朋友和大朋友了解中国古建筑提供一个窗口。

用专业的态度讲好给孩子的故事

“石刻的史书”“雕琢的诗行”“凝固的音乐”常常是人们对于建筑艺术的别称。对纸书而言,如何用文字和画面来呈现建筑的空间和艺术特点,本身就有着不小的难度。而要为低龄读者讲述古建筑,更是一个颇有挑战的尝试。

在我们遇到《有故事的中国古建筑系列图画书》的内容之前,创作团队秦汉胡同鉴赏课研发小组与山西华旅文化其实已经进行了1年多的实地走访和考察。他们用镜头语言一一记录下佛光寺、南禅寺、应县木塔、华严寺、龙门寺等古建筑的外观和细部特点。山西华旅文化此前曾利用计算机技术搭建了“中华古建瑰宝数据资源库”,其中的古建筑三维模型数据能够为后期图画书的插画师们提供真实、精准的数据基础。

同时,在项目开始之初,就有多位古建筑文化研究专家对内容创作进行把关。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所研究馆员贺大龙是本系列作品主要的审核专家,他已从事古建筑保护与研究超过30年,主持的项目曾四获全国优秀古遗址保护项目。

为了能够凸显分册内容不同的侧重点,我们与作者团队经过商议,最终选择了五处比较有代表性的木构建筑作为创作对象,包含“第一国宝”佛光寺、“空中楼阁”悬空寺、“六朝古建筑博物馆”龙门寺、“世界最高木塔”应县木塔以及拥有现存最大琉璃鸱吻的华严寺。在专业加持和不断的沟通之中,《有故事的中国古建筑系列图画书》渐渐具有了生动的样貌。

生动的叙述让古建筑“活”起来

我们观察到,近年来从《国家宝藏》到《中国考古大会》,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到《假如国宝会说话》,“让文物活起来”已成为文物工作在新时代的新课题。建筑文化当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志之一。中国古建筑中不仅包含了音乐、诗画的节奏和韵律,同时也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具有永恒的纪念意义和民族情感价值。了解得越多,我们越是为这套以单体建筑为例的古建图画书感到振奋。

应该说,《有故事的中国古建筑系列图画书》并不是一套单纯的知识读本,融故事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是我们希望能在有限的容量中达成的目标。关于书里的绘图其实还有一个小故事。创作团队最早邀请了一位小朋友,让她从自己的理解出发,绘制古建筑形象,这对于后来的插画创作极具启发。而且为了让五部作品互相关联,当图书的创作都已近尾声时,我们和作者团队商议,在原来的故事基础上,设置一个能够贯穿始终的形象,形成阅读的连续性。由此,大吉这一特别的角色出现了。大吉的艺术构想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饕餮,而在书里,大吉被赋予了森林古建筑研究所特邀研究员的身份,它带领动物小伙伴们,以探索古建筑和中华文化作为最大的乐趣。

“对话”是这套作品最常用的表达方式。不仅是这些动物形象,书中的建筑也被赋予了生命,讲述自己的台基、屋顶、斗拱、横梁等部件对于建筑的作用和意义。例如以险峻为建筑美学的悬空寺,看似如临深渊,实则在崖壁之内有着非常坚固的横梁提供台基的作用,整座建筑的稳要归功于隐藏的横梁台基。在展现大吉、小蜗牛和悬空寺对话的同时,我们也在向小读者发出对话邀请,一同参与探索过程,揭开古建筑的真实构造,并从故事和知识中获得透过表面、深入思考的启示。

多样设计带来丰富的阅读内容

在策划编辑这套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关注到,2021年11月,中央审议通过《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意见中提出要“更好体现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

中国古建筑反映和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进程和时代精神,同时,其中也蕴含了我们延续至今的美学、哲学、科学等思想与价值。可爱的主角、有趣的故事、细腻的画面构成了《有故事的中国古建筑系列图画书》“古建里有故事,故事里有知识”的特点。在简洁而明快的语言和画面中,小读者会发现这些木构建筑体现了中国建筑不同的特点——佛光寺的“古”、悬空寺的“危”、应县木塔的“奇”、龙门寺的“博”,以及华严寺大雄宝殿的“雄”,每一处都体现独特的建筑美学,每一处都蕴藏丰富的历史。

在主体故事之外,我们还与作者团队商议,将实地考察的内容加入其中,形成了“经典说古建”“图说古建”栏目,以文学和摄影的方式,进一步展现中国古建筑与古典文学、书法艺术、建筑技艺等方面的联系和价值。这些补充内容与故事本身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我们相信这能够为小读者带来更为丰富的阅读体验。

《有故事的中国古建筑系列图画书》并没有采用精装形式,而是选择了更为轻便小巧的裸脊线装加上护封,内文的亚光铜版纸很好地保留了绘图和照片沉稳的色彩。我们非常希望,小读者和家长将来能够带上这套书去观看并感受真实的古建筑。在护封内部还暗藏了一点儿小巧思,插画师们以线描的形式,将每一处古建筑的整体结构和重要细节表现于护封内部,邀请小读者在读完图画书后,自己也加入绘图填色的创作中来。

图书出版后,我们拜访了著名建筑文化研究专家、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哲学所美学室主任刘天华。年近80岁的刘老师也为青少年读者写作过许多古建筑文化读本,看到《有故事的中国古建筑系列图画书》后,他写下这样的文字:“本书选取的实例都是文物价值极高的国宝木构建筑,它们个性鲜明,各具特色。一个个小故事围绕着古建筑实例展开,古建筑似乎真的具有了生命,跨越时空,讲述自己独特的建筑故事,生动而有趣。而我国传统建筑一些基本的知识,便无痕地融入这些故事中,做到了‘寓教于乐’,殊为不易。”

未来,我们还希望通过运用高科技手段,将图画书中的故事与AR和VR技术结合起来,让小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走近古建筑,切身感受我们富有魅力的中国建筑文化精髓,从而树立起守护和传承我们历史文化遗产的理想,为将来感受多样文明的交流互鉴夯实基础。

(本文作者为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

Read Previous

追望真理之道,回应时代使命——《望道:<共产党宣言>首部中文全译本的前世今生》出版手记

Read Next

2022,美国大众出版业狂欢结束?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