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现代人的哲学困境,长篇小说《月下》作品研讨会在线上举行

新晋“中国好书”奖得主李凤群的长篇小说《月下》,将于2023年1月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在这部作品里,李凤群塑造了平凡女性“余文真”的形象,聚焦中国平凡女性的精神历练之旅,书写时代心灵史。

月城女子余文真,活在小城市的街巷,因其平凡平庸,始终不被看见。二十五岁,终遇一位肯“凝视”她的男子。本书以2008至2022年间月城发展、清凉寺街搬迁为背景,以月城女子余文真的三段炼狱版的情感经历、涅槃重塑的心灵成长路径为主线,向人心至深处开掘、不懈追问。

在《收获》2022年第5期刊发后,《月下》即引发了文学界的关注与讨论,并与阿来《寻金记》、毕飞宇《琥珀的光》、笛安《亲爱的蜂蜜》、葛亮《燕食记》等十余部重磅作品一同入选了首期“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该计划由中国作协发起,旨在推动以长篇小说为主的文学精品的传播、转化,从作家创作、编辑出版、宣传推广、成果转化、对外译介等多方面统筹协调,形成联动机制,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有力彰显新时代文学的价值。

著名评论家张莉强调,“余文真”的塑造,具有女性觉醒与精神重建意义,“《月下》关乎一位女性心灵世界的自我革新,作家写出了一位普通平凡的女性如何自我醒觉、如何努力完成内心世界重建的过程。读来动人心魄。引人共鸣、引人共情。

著名评论家杨庆祥则认为余文真是“中国式的包法利夫人”。正如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对19世纪40年代法国社会风貌的刻画,李凤群在《月下》书写了“一个平凡女性和世界的对峙和对话”。

《收获》杂志评价这本书时提到:作者以尖锐的笔触深入当代女性的内心,书写她们在时代推动之下犹豫的尝试、孤独的觉醒和单枪匹马的惨烈抗争,将女性在现代社会中半生的困境通过心理和精神表征极其细腻复杂地表达了出来,这个过程令人信服且惊心动魄。

2022年12月27日,由安徽省文联、中国作协创研部主办,安徽省作协、中信出版集团承办的以“一个平凡女性与世界的对话”为主题的李凤群长篇小说《月下》作品研讨会在线上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施战军发来书面发言。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安徽省文联主席陈先发,中信出版集团执行总编辑、总出版人王蕾及十余名专家、学者、媒体人出席了研讨会,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庆祥主持。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在致辞中谈到,李凤群过往作品的气质宏大、宽阔而绵长,她对长江边上特定地域的持续性书写,展现了一系列新的文学风景,让人惊艳。而从“大”系列到《月下》,李凤群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她回到了人性幽微复杂的层面,聚焦女性内心的成长与外部世界的呼应,展现了主人公余文真不断自我审视、寻求自我呈现和价值实现的过程,带给读者某种月下神秘的丰盈、生命的蓬勃之感。《月下》可以说是作者20余年创作历程里新的重要突破,也是一个节点性的作品。

安徽省文联主席陈先发代表主办方致辞,他谈到,李凤群作为一个重要性日渐突显的小说家,她出生在安徽无为的江心洲上,成长于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及老龄化、农民现代化这“四化”的加速期阶段,虽然离家多年,但一直在作品中与家乡对话。长江和江心洲作为其创作背景,让其作品呈现出强烈的时间流动性,令读者印象深刻。

作为《月下》单行本的出版方,中信出版集团近年来积极回应时代对文学类作品的注重与渴求,布局本土文学出版领域,出版了多部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中信出版集团执行总编辑、总出版人王蕾表示,《月下》能让读者在人人渴望追光的时代,看到每一个淹没在人群里的余文真,她们真实、平凡、沉默,却又充满力量,《月下》的故事让人痛,让人醒,也让人更理解那些平时默默无语的小城女性。“中国文学需要更多这样的创作,《月下》让我们对中国文学出版的信心再次加强。”

参与研讨的十余位嘉宾围绕《月下》的文学主题、人物形象、现实意义等问题,展开了角度多元的讨论。

会议最后,李凤群向参与研讨的各位嘉宾表示感谢。李凤群表示,我们这个时代有许多像月城一样的城市,城市里到处都有姑娘随着长大成人和城市一起蜕变,或者妥协。各位嘉宾对《月下》的讨论将为她未来孤独的写作之旅带来温暖的力量。

 

作者李凤群:

安徽无为人,现担任安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大望》《大野》《大风》《大江》《颤抖》《活着的理由》《背道而驰》《良霞》等。曾获二〇二一年度“中国好书”奖,江苏省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三、第四届紫金山文学奖,安徽省首届鲁彦周文学奖长篇小说奖,《人民文学》二〇一八年度长篇小说奖等。

Read Previous

“这个冬天,没有人不需要安慰”| 《小王子(图像小说)》新书上市

Read Next

清华社推出“基础前沿科学史”系列图书,展示中国科学家近年的卓越贡献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