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2022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童书”评选在深圳书城中心揭晓,由禹田文化知否编辑部推出的科普绘本《左手南极,右手北极(自然篇)》,从1200余本优质童书中脱颖而出,入选2022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童书”!
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童书”作为深圳读书月重点品牌活动,以内容导向为基础,以儿童喜爱为标准,以专家评选为主导,以公众投票为辅助,精选一年来华文世界出版的、适合孩子们阅读的少年儿童读物,打造权威专业、品质优良、公信力强的华文童书评选品牌,已成为在全国关注度最高、品牌性最强、影响力最大的童书评选活动之一。
这本书早在获得2022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童书”,就已经是“获奖专业户”了。
获第七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银奖
入选《亲近母语》小学二年级人文百科书单(2022)
一出版即售出多国海外版权,此为荷兰语封面
王芳视频推荐,不到一年实现4印,发货近5万册
这样一本叫好又叫座的书,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又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下面就由本书策划编辑、禹田知否编辑组主编韩青宁给大家来揭秘——
《左手南极,右手北极(自然篇)》
李荣滨 著
[巴西]朱莉安娜·莫茨科 绘
选题缘起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极地的梦想
做极地主题书的想法由来已久,这种想法应该源于心底里对极地的憧憬——远方、神秘、纯粹,梦想安放的地方……
我和本书的作者李荣滨是多年好友。李老师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后在国家海洋中心任职多年,曾作为中国第27次南极科考越冬队员,曾在南极中山站工作了17个月。
本书作者李荣滨在南极中山站中山石前留影
基于对南北极的共同爱好,我们一直想做一本关于极地的书,但都没找到合适的形式。
时间来到了2019年8月底,有一天,我带着组里的玉婷、宫超去找李老师翻译一本有关海洋的书,顺便聊聊能不能做一些有关海洋、极地的选题。
李老师讲了一些在极地发生的有趣故事,又一次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宫超提了个问题:“南极和北极有什么区别?”李老师给我们细致地讲了下,有不少是他的独家现场体会,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宫超提议,那我们能不能做一本关于南极和北极对比的书呢?
在南极遇暴风雪
这给了我启发,但回来一查有些失望,南极和北极对比的书市面上已出了不少。不过这也正常,当我们想到一个主题的时候,十有八九是都有了。
有类似主题就代表没法再做吗?当然不是,我们可以另辟蹊径。我买了几本同类主题的书,发现都是一些百科知识介绍,在南极和北极的对比展现上也不够直观。
突破,让选题落地
为科普书找一个好形式
这本书在做的过程和成书后,收到了不少赞美,大多都是问你咋想出这个左右对翻这个形式的?
这里要感谢读小库引进出版的《镜像》一书。2016年我还在北京出版集团工作的时候,在阅读体验中心做了一年主讲老师,其中就给孩子们分享过这本书。当时还设计了好几种读书活动,所以对这本书印象很深。
珍妮·贝克在《镜像》中设置了两个结构,两个家庭、两个孩子,一个住在澳大利亚的悉尼,一个住在北非的摩洛哥,两条线各自演进,作者设计了一些连接的地方,让我觉得非常巧妙。
这本书让作为编辑的我更拍案叫绝的,是它的装帧形式。一般这种对比,很容易做成正背装,不过这种“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的方式,遥遥相望,很难实现对比,总不能把书拆了吧?要么就做成盒子,左右边各放一本,但这样成本会大大增加。
《镜像》提供了一个让我眼前一亮的装帧形式。从外表看,它就是一本精装,但很巧妙的是,它把这两本书粘在前后两个底板上,这样所加的成本就可控了。从2017年我开始做原创童书,深知选题可落地性的重要性,其实这是解决了性价比这个商品的本质问题。
形式定了,我们认真研究了有关南北极的书,开始列了十来个主题,分别让李荣滨给我们讲解,大家都觉得这个方案可行。
最初的主题设想,实际后面调整很大
做好选题策划方案后就是上选题项目会了。还记得为这个项目我特意买了个可以上下翻转的地球仪,上会的时候翻转地球仪给大家展示南极和北极的位置……
这成为我编辑生涯中上会最顺利的一个选题,在场的老总、副总、营销、市场、其他编辑、版权,没有一个人提反对意见,都觉得很好,要知道这种情况可是非常稀有!
分镜打样
一个页面一个页面突破
接下来,就是作者和编辑的舞台了。我们先找了一个比较好把控的动物主题,做出了页面分镜安排。
编辑用PPT做的分镜示意
然后开始为它寻找合适的绘者,试了两位国内绘者,一位国外绘者,最后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觉得这位来自巴西的年轻画家除了动物形象更活泼有趣,构图意识也更强一些,就选择了这位绘者。
巴西绘者朱莉安娜·莫茨科绘制的南极动物
确定了绘者后,就这样项目正式启动了!
打样完成后,心中有底多了。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每个页面主题就像挤牙膏一般,动物、植物还比较好做,但是到了位置、冰川这些的时候,常常被卡壳,因为我们太容易做成百科介绍了。
印象最深的是冰川那页,主旨是想表现南极是厚厚的冰盖,北极除格陵兰岛是一些海冰。但如果我们就画一个厚冰盖,那呈现出来会很单调。
被pass掉的4次分镜设计
我们需要像导演那张,为每个主题设置一个故事化的场景。待改到第四稿,从百科知识介绍做到了场景化,但还是不满意,页面表达还是不流畅,有些“尬”的地方。但当时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了, “黔驴技穷”的感觉,半夜起来睡不着,就爬起来看BBC的《冰冻星球》……
正值隆冬,有一天手机来了条微信提示,昌平的温都水城要办冰雪嘉年华,一下子来了灵感,我们可以把南极这一页也做成冰雪嘉年华的形式啊!让南极的各种小动物在这里玩,于是有了这页画面——
海豹在滑雪,虎鲸在花样游泳,海狮在顶球,大企鹅在滑雪,小企鹅摔倒了……页面一下子热闹了起来,这样页面也“流畅起来”,之前堵在心中的不顺也解开了,这种感觉特别舒服。
△编辑分镜示意和最终成稿
还有季节主题,本来我们打算是分别介绍南极和北极的春夏秋冬,但后来觉得占了四个主题,小读者会失去耐心。我们就精简设计成:当南极夏天的时候,北极是冬天;北极是冬天的时候,南极是夏天。这样的对比更明显,不仅有了空间,还有了时间的概念。
最后的页面,我们希望加入一些人文关怀的内容,为全书做一些总结和拔高。南北极离我们并不遥远,极地面临的很多环境问题,最后也会反馈到我们每个人身上。
像做书一样做附赠
让小册子成为主册的有益补充
我们为这本书做了一本16页的小册子,《关于南极和北极:不可不知的15个小秘密》。很开心读者朋友没有把它当作一个简单的附赠,而是当作一本书来仔细读了。
做小册子的初衷,是因为要服务于绘本的场景化,很多想分享的有趣知识点都有没有放上。比如:
- 南极和北极的轮廓和面积很吻合,这就像是用一把铁锨把北极挖了一块放到了南极,是不是很神奇?
- 为什么同样在地球的极地,南极要比北极冷那么多?
- 可以让企鹅去北极生活,让北极熊去南极生活吗?
- 南极那么冷,企鹅为什么不怕冷?
- 为什么北极动物毛色会在冬天发生变化?
还有像李荣滨、我们可爱的高爷爷(高登义,也是这个系列第二本探险篇的作者)的照片都没有用上,我就特别想做一个小册子,让它和书形成了一个很好的互补,进一步揭秘神秘的南北极。
《左手南极,右手北极(探险篇):高爷爷带我们去探险》
预计于2023年4月出版,敬请期待!
总结
不断试错,不断精进
原创是个从0到1的过程,科普童书要在很少的篇幅中去构建场景,丰富层次,这是一门极简克制和以小见大的艺术。编辑要做好这本书的“导演”,前期需要做大量的输入,然后打磨一个个大场景和小场景,不断试错、精进。
原创也是个心气不能泄的过程,团队的激发和协作非常重要。过往的那些热爱与尝试,终究也不会成为过眼云烟。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当想法落地成书,梦想照进现实,看着成书的那种成就感别提有多好了——这也是做原创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