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15:30,由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四川文艺出版社承办的《书写新时代 共筑中国梦——当代文学中的边地视角》文学分享活动在天府书展首日举行,与会嘉宾有四川省作协副主席、《四川文学》主编罗伟章,著名作家龚静染,活动由四川文艺出版社总编辑张庆宁主持。
与会嘉宾在会上分享了“边地文学”这一概念,并由此展开了一系列讨论,如边地文学在当代文学史中的痕迹,在当代的文学语境中怎样理解或者定义边地文学这一概念的,作为写作者选择边地视角写作的理由,等等。
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生态发生的一个重要的结构性变化是“边缘的崛起”。而四川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场,也不断涌现出不容忽视的文学力量。地理空间意义上的“边地”显然不再是文学意义上的边缘之所,资讯的流动和媒介技术的更新,使之更体现为一种文学格局和意识的自觉改变。近几年,在人类学、民族学领域,边地、边缘研究越来越引起重视。边地既是一种视界,也是一种研究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西南地区首屈一指的专业文艺类出版机构,四川文艺出版社一直把关于边地文学的题材作为重点关切的对象,不论是名家名作如四川省文联主席阿来的《瞻对》等多部作品、多项文学奖项获得者罗伟章的《凉山叙事》,还是四川代表性作家龚静染的《昨日的边城》《边城新纪》,抑或是近年来表现优异的冯良的《凉山的人》《翻过瓦吉姆梁子》,这些作品的出版都体现了四川文艺出版社对于边地文学内容建设的担当。
会上,与会嘉宾各自谈到了自己关于“边地文学”所创作的图书,他们运用人类学、社会学等视野,构建自己的独特理解,同时加入作者自身的思考。如罗伟章的作品《凉山叙事》,聚焦脱贫攻坚主线,力图真实再现大凉山摆脱贫穷、移风易俗的艰难历程,以饱含深情的叙述拉近了凉山内外人民心灵之间的距离,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独特风貌。
将文学创作融入伟大时代,书写人民史诗是文学家的历史主动,更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自觉。这就是文学的力量,是出版人的责任,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学表达,是文学工作者们向广大读者传递的一种新时代精神。“边地”从来都不是独立于整体性社会进程的他者,它是现代性本身有机的组成部分。
边地文学可以充分展示、叙述与理解中国文化的复杂性、丰富性与变异性,促进文化的更新转型及各种文化主体之间的交流,也是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难以替代的路径。
尊重各种文化的主体性,无论其强势还是弱势,在此基础上提倡各种文化持有者平等对话。这种基于边地的方法论转型,在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交流中也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