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由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与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联合举办的绘本主题分享活动“澳大利亚悦读之夜”成功举办,直播活动会场设在中国建投集团建投书局。澳大利亚华裔插画艺术家、作家、电影制作人陈志勇(Shaun Tan),中国首位“艾瑞·卡尔荣誉奖”得主、童书作者、研究者阿甲,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文化城市设计学部副主任杨忠,第七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首奖得主、插画师李星明,《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少年新知》执行主编陈赛,蒲蒲兰绘本编辑长马皓月出席本场活动。活动嘉宾就虚构与现实这一主题,深入探讨了陈志勇的作品和创作经历。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参赞夏博韬(Toby Sharpe)发表致辞。
活动开始,使馆代表夏博韬(Toby Sharpe)发表致辞。绘本是澳大利亚文化生活中经久不衰的特色之一,常以本土的独特环境和动物为主题。中国市场拥有众多澳大利亚绘本作品,不少人认为绘本是儿童读物,其实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它的受众远不止儿童。人们在探索绘本中的故事和世界的同时,拥有了一种美好的,超越地理阻隔的共同经历。
陈志勇也表示他非常希望能到中国,因为华裔身份对他的创作也有很多影响:“我知道中国的地理、文化环境跟我成长的环境非常不同,但我对自己的作品在中国受到欢迎感到高兴,我的父亲也引以为傲。”目前虽然没办法很快成行,但有这样跟中国读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他感到非常高兴。
出席嘉宾从陈志勇的作品和创作经历出发,就陈志勇的华裔身份和家庭,创作风格的形成,创作题材的选择和给年轻插画师的建议三个方面展开了精彩的交流。关于华裔的身份和家庭,陈志勇表示当时珀斯文化比较单一,正是因为他的亚裔背景,使他从小就懂得如何同当地人相处。谈及家庭,陈志勇表示他的外祖父母很健谈,父母亲也很有艺术天分,擅长倾听和绘画。正是由于他们的支持和宽容,他有了一种让故事自然而然流淌出来的信心,他称自己为“浑然天成的写作者”。关于创作风格,他表示确实有很多因素会影响风格选择,而最终的决定因素是故事传达效果的最大化和己所擅长之间的有机统一。因此他的原则是尽可能克制,以一种最合适的风格去传达信息或思考。关于创作题材的选择和给年轻插画师的建议,陈志勇提到很多时候由于商业规则、时间、文化、家庭责任、资源、精力等的限制,艺术家没办法穷尽所有想表达的内容。但他会给自己保留一个私人的,供自己沉浸其中的艺术空间。这是商业创作不可染指,私密且安全的。
创作者李星明也提出创作上应如何平衡虚拟故事和现实,陈志勇这样回答,“确定自己的虚幻的形象,然后再来思考虚幻形象如何赋予他们意义。”而培育出多名优秀创作者杨忠提到的创作方式上,包括叙事方式。陈志勇以《蝉》为例,讲述会思考某些事情到底是意味着什么,希望能和读者进行同样的历程。
在新书发布环节中,蒲蒲兰绘本编辑长,陈志勇多部作品的责任编辑马皓月讲述了2012首次出版的《失物招领》暌违十年再版的台前幕后:从翻译邀请——新版本翻译邀请了马爱农老师;到字体设计的巧思与考量——《失物招领》每一个笔划都从英文字母原有的图形结构里拆解出来(比如O、T、L)拼成了中文字体,以另一种形式保留了“the lost thing”。更有陈志勇《失物招领》《观象器》的原作插画展示,以及陈志勇从《观像器》到《失物招领》的成长亲历。陈志勇直言,其实在当时他更想成为一名作家,绘本作家其实是随着他职业的发展的一个自然选择。他经历了非常丰富和复杂的学习过程,去了解绘本的风格,技巧和与绘本有关的一切。
陈赛评价《失物招领》“我觉得很多作家写作都是为了理解自己的生活,他想弄清楚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情感。”
阿甲评价《观像器》“陈志勇先生的书有点像意义的无底洞,它具有某种魔力。就像《观像器》,它的解释充满了无限可能,无法完全探其究竟,这可能也是我喜欢这部作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常读常新。”
“读者是和作者一同创造作品的人,作者搭建了舞台,摆出了道具,读者才是真正上场演出的人。”——陈志勇
澳大利亚独特的人文地理风貌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创作力,其中不乏有趣的绘本作品(比如《桉宝宝和桉贝贝》,《眨眼睛比尔》和《袋熊日记》等)和像陈志勇、安贝林·夸伊马利纳、布朗温·班克罗夫特、葛瑞米·贝斯这样优秀的绘本人才。就像陈志勇在分享的最后所说的一样“最好的绘本好像什么都没说,但就像光,通过镜子的折射照进了每个人的生活。”作品能够让人们跨越不同的文化,时空去交流。世界阅读季将以阅读为触手,继续联合国内外合作伙伴——为读者呈现这些极富魅力的文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