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改革、开放、创新,乃是贯穿始终的关键词。
记者|雷 茜
回顾我国童书出版业过去的18年,有一个人和他所在的出版社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可谓是亲身参与并见证了这18年来童书出版业的发展与变革,也见证了《出版人》杂志的诞生和成长。
他就是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
2018年,白冰获得了由《出版人》杂志和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书业年度评选·年度出版人”奖项。在颁奖典礼现场,原新闻出版总署署长、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柳斌杰对白冰给予了高度评价:“白冰同志进入接力出版社以后,开创了我国出版业异地发展的历史。在少儿出版领域里一直坚持改革、开放、创新,结合世界少年儿童出版的潮流,为开拓我国少年阅读的新天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为少儿出版打开传统出版新局面起到了引领作用。”
正如其所言,在白冰的职业生涯中,改革、开放、创新,乃是贯穿始终的关键词。
1986年,白冰从部队转业到作家出版社,开启了自己充满传奇色彩的出版生涯。
2001年,白冰接受当时的接力出版社社长李元君的邀请,作为广西出版业特殊引进人才出任接力出版社总编辑,拉开了出版业高层人才流动的序幕。而接力出版社在北京设立出版中心,也为行业开了风气之先,成为出版业体制改革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2000年之前,畅销书对于少儿出版而言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白冰将成人畅销书运作理念系统移植到少儿图书领域,推出了《鸡皮疙瘩》《淘气包马小跳》等超级畅销书,引领中国少儿出版步入了畅销书时代。持续的创新和畅销书运作让接力出版社成长为年发货总码洋达11亿出版规模,走市场的一般图书占到8亿左右的大型综合少儿出版社。少儿畅销书的运作使中国少儿出版进入畅销书时代,也让中国童书市场步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进而成为拉动中国零售图书市场成长的重要力量。
对于这一切,《出版人》杂志也亲历其中。从第一次专访,到颁出“年度出版人”大奖,文化体制改革、少儿图书市场的崛起、童书的品牌化、数字化与国际化始终是《出版人》关注的议题,这也让白冰成为《出版人》最亲密的报道对象与伙伴。
提起《出版人》杂志时,白冰满怀谢意: “《出版人》杂志这18年来一直在引领出版人,每每在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都能看到和听到《出版人》杂志的声音。这里面包括来自有关管理部门和机构的声音,出版行业自身的声音,知名出版人的声音。这些对于出版产业在关键时间节点上的调整和变革是富有指导意义的。这也是《出版人》杂志18年来越办越好的根本原因。非常感谢《出版人》杂志!”
“没有改革,就没有我的今天。”四年前,在“书业年度评选”颁奖现场,白冰如此感叹。回望白冰与中国少儿图书走过的这段光辉岁月,他是如何与改革浪潮相互成就的,又以何种方式见证、推动童书市场的成长?我们不妨来听听白冰的故事。
战略转移:白冰空降广西
20世纪末,教育部提出,要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减少课业负担。从教育部提出的这一指导方针里,时任接力出版社社长的李元君敏锐地看到了教材教辅出版的危机。提高综合素质,势必要重视加强孩子的课外阅读,而减少课业负担直接导致削减教材教辅成为趋势。
而在当时,教材教辅销售收入是很多少儿出版社赖以生存的主要营收来源,一般图书产品则只是用来冲击奖项,并没有真正走上市场化道路。为了突破这一局面,社长李元君决定北上,拓展接力出版社的发展蓝图。她觉得做出版、做文化产业,只有去大都市,去文化中心,才会有新的机遇。于是,接力出版社北京出版中心成立了。
但是,接力出版社真正描绘出北上蓝图,还要从李元君找到白冰的那一刻讲起。
2001年,时任作家出版社副社长的白冰做出了他出版生涯中一个重要的决定:接受李元君的邀请,作为广西出版业特殊引进人才“空降”至接力出版社出任总编辑。
此举无疑轰动了整个出版界。“从副局级干部到副处级干部,从中管干部到地方干部,当时身边很多朋友不理解我为什么会做出这个决定,问我‘你是自我发配吗’。”白冰笑道,因为喜欢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所以他其实是想把自己的儿童文学创作的兴趣爱好和少儿图书出版的职业相结合。“对我来说很简单,我想在童书创作和出版领域深耕。而作家出版社以现当代文学作品出版为主,不能专做少儿书,在接力出版社可以专做少儿书。同时,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出版局领导,以及李元君社长的信任和支持,也让我难以推辞。”
可以说,引进白冰来负责发展接力出版社在北京的业务,既是接力出版社的异地发展本土化人才战略,也是接力出版社两个战略转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一是由向教材教辅要利润到向一般图书、向市场要利润;二是由西南边陲向经济和文化中心转移。
“实现这两个转移,才能实现接力出版社真正的发展,才能真正地把文化企业当作文化企业来做。”白冰回忆说。
接力出版社在接下来的20多年里,因为这两个战略转移而有了长足的发展。
转企改制:激发企业活力
到了接力出版社以后,白冰和接力出版社管理团队其他成员一起创新性地开展了一系列机制改革,比如选题三级两次论证制、项目负责制、选题竞标制、生产流程制、奖励制约机制等,为全国出版界所称道。
但最为彻底的转变,还是在2006年李长春同志视察接力出版社以后。

2007年初,“接力出版社有限公司”在广西南宁正式挂牌成立,全国优秀出版社——接力出版社顺利完成转企改制,由经营性事业单位转制为国有独资的接力出版社有限公司。
白冰回忆说:“原来我们都觉得自己是体制内的人,是事业编制;那么现在要变成企业的人。这个转变意味着大家要失去很多,比如要失去原来体制内的一些待遇,大家觉得铁饭碗没了,得自己去地里刨食吃了。”
但恰好是转企改制,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员工身份变了,事业编改为企业编。所有人不能再只靠教材教辅吃饭了,要自己去找市场,自己去找选题,自己去找出路。既要在文化构建上做贡献,还要不断通过市场竞争来提升自己和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在白冰看来,正是因为转企改制,让企业焕发了新的活力。“今后不是要你干什么,而是你去思考自己能干什么,去寻找自己的创新发展思路,在国家需求、社会需求、企业需求三个需求之间找到自己发展的新路径。”
转企改制以后,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白冰主要负责运营的接力出版社北京出版中心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因为中心里面有不少是从南宁接力出版社本部派过来的员工。
“那我们就要讲清楚了,你不再是从前旱涝保收的体制内员工了,现在我们是文化企业,自负盈亏。大家都需要靠自己的实力发展了,所以很多员工的依赖思想没有了,开始自己在北京创业。”
风风火火的白冰,真正踏上了时代提供的闪亮舞台。
稳立潮头:坚持畅销书运作机制
要说白冰对少儿出版社最大的贡献,那就是他开启了少儿图书的畅销书时代。
2000年之前,少儿出版界还没开始有意识地开发畅销书,都是按常规品种在运营。
而早在作家出版社工作的时候,白冰就已经成功策划出版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英国病人》《马语者》等多部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影响了一代人生活观、价值观的常销书、畅销书,大力推动了中国畅销书理念的形成和实践。
白冰想把这套成熟的畅销书运作模式嫁接到童书领域,但当时的童书出版圈对此并不在意。
“我刚到接力出版社的时候,很多少儿出版社的朋友都是这种口气:‘哎呀,白冰啊,你在作家社运作畅销书很容易,但是童书就很难了,因为孩子们看书都不看作者是谁,你炒作者没意义啊。’而且,要让儿童读者了解一本书的价值也很难,所以,把童书做成畅销书很有难度!”
面对大家的质疑,白冰的回答是:“我想试试。”
《淘气包马小跳》《鸡皮疙瘩》《巴巴爸爸》《蓝精灵》《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等系列图书的横空出世,很快便让人们打消了这些疑虑。接下来,接力出版社的畅销书更如雨后春笋,到目前为止,接力出版社还在销售的码洋过亿的项目就有12个。
大家都说畅销书的诞生要凭运气,有时候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接力出版社的畅销书之所以能一本接一本,源源不断,靠的是有意识地去打造,通过严格的选题竞标和选题论证制度,注重畅销书的几个特性,注重每一本书的全员促销、全程促销,让每一本书的市场效应最大化。
在白冰眼中,畅销书的标准是精装书年销售10万册以上,平装书年销售20万册以上。白冰认为,畅销书具有如下五大特性。
第一,唯一性或独特性,即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比如《鸡皮疙瘩》系列,是少见的儿童探险小说,具有唯一性。
第二,实用性,指选题内容对于儿童是有用有益的。比如《大中华寻宝记》等学习漫画、好习惯养成绘本等。
第三,时尚性,即能引领大众文化市场或阅读风尚的图书,能切中社会热点、文化热点、阅读热点。比如《淘气包马小跳》,轻松幽默,替孩子说话,切中了那个时期孩子们的阅读热点。
第四,延伸性。在白冰看来,好的选题能够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可以从一套书做成一个产业板块。比如接力出版社引进出版《万物简史》后,由此拓展出婴幼科普产品线和青年新知产品线。
第五,多媒体联动性,如影视同期书,微信、微博、短视频大V等具备初始流量的图书。比如《巴巴爸爸》《蓝精灵》《三体》《波西·杰克逊》系列图书等。
在白冰看来,真正实现畅销书价值的,正是出版者的慧眼。“之所以说做书而不是编书,就是指编辑要去发现价值,发掘有价值的作家作品,然后把价值告诉社会,告诉读者,最后实现价值。”白冰告诉《出版人》,“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回头看,我们的理念是正确的,我们的操作手法是行之有效的。因为有了当年那几本大的畅销书,很多出版社开始抢着做少儿书,做少儿书的出版社越多,出现的畅销书越多,大家一起拓展了畅销书的品类、创新了畅销书的营销手法,整个少儿图书市场也越来越热,越来越火。”
变与不变:最大的不变就是拥抱变化
由当年的“默默无闻”到成为今天中国童书出版赫赫有名的一面旗帜,接力出版社也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而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在出版业面临数字化、国际化、品牌化大考之时,早在2010年,白冰就和接力出版社社长黄俭率先提出“第三次创业”的概念,意在围绕少儿出版的核心价值重塑竞争力,开启少儿出版发展的新思路。以品牌授权经营、阅读培训和教育培训工作的推进,阅读推广平台的建成为标志,接力出版社主业升级道路日渐明晰。接力出版社埃及分社成为中国少儿出版界设立的首家海外分社,也成为中国少儿出版国际化经营的第一步。
如今的接力出版社,已然与过去无法同日而语。
从团队上看,接力出版社现在有了一支特别优秀的员工队伍,并且为广西出版业输送了很多优秀的人才。
从产品上看,接力出版社的产品结构发生巨变。目前接力出版社的一般图书在8亿左右规模,教材教辅规模为2个多亿。一般图书和教材教辅的比例,彻底扭转了主要依赖教材教辅生存的局面,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
从社会效益上看,接力出版社对中国少年儿童读者的贡献越来越大。接力出版社现在走市场的一般图书,每年发行量在3000万册左右,按照每册书至少有三个读者读过来计算,那么每年至少有一亿读者读过接力的书。“这是让我们非常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而且接力出版社所服务的读者年龄段也得到了较好的拓展。从婴幼分社到少儿分社再到青年分社,接力出版社的产品线已经从过去比较多地集中在3~8岁孩子的产品,到现在覆盖0~3、4~6、7~12、13~17、18岁以上成人等各个年龄段的阅读人群,拓展了细分市场。
从“走出去”的成果上看,接力出版社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接力出版社从过去只针对国内市场,到现在针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开发产品,不断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不仅每年斩获众多国际大奖,而且版权输出的国家也越来越多,包括美国、德国、瑞典等发达国家。接力出版社还成为首个同时荣获“BookBrunch国际儿童及青少年出版商奖”和“博洛尼亚年度最佳童书出版社大奖”的中国出版社。
一个特别可喜的现象是,在输出版权的过程中,接力出版社出版的原版图书,版权预付金越来越高。“比如说我们最新的一本原创图画书,在输出版权的时候,预付金达到3.5万美元。而且是美国最大的三家出版集团同时竞标,包括学乐出版社亚洲公司、西蒙舒斯特和哈珀·柯林斯等等。”白冰告诉记者。
从对原创出版的拉动上看,接力出版社原创品种的占比越来越大。20年前,接力出版社很少做原创的儿童文学图书和绘本。白冰回忆起当年,老社长李元君曾经向他感叹:“白冰啊,我不是不想做儿童文学,但是在南宁怎么做啊?做了以后也很难拓展市场啊!”现在金波、曹文轩、高洪波、秦文君、黑鹤、彭懿、徐鲁、薛涛、葛竞等众多儿童文学作家都在接力出版社出版了自己的作品,而且接力出版社还成功推出了69种之多的“娃娃龙原创图画书系列”,总发货册数达170万册,总发货码洋达7200多万元,有42种图书版权已输出到国外。
在这些可喜可贺的变化之下,白冰告诉记者:“读者的阅读习惯每天在变化,市场也每天在变化,我还要强调的是,企业要不断地去发现变化,接受变化,适应变化,才能很好地生存下去。”而接力出版社这么多年成功的秘诀就是拥抱变化,勇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