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来,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坚持“以最专业打造最优秀”的出版理念,倾力打造面向读者、面向大众、面向社会的全新品牌——“世纪好书”,积极架设出版社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为读者奉上经过认真遴选可以代表世纪出版集团水准的优质出版物。
“世纪好书”9月榜评选由集团旗下上海教育出版社承办,2022年9月26日在世纪出版园C座教育社教师书房举行专家评审会。根据本次月榜入围图书的特点,世纪集团邀请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图书馆馆长、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陈引驰,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所长、复旦-哈佛医学人类学中心主任潘天舒,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学报》主编、上海师范大学期刊社副社长洪庆明等专家学者参加评审工作。评审专家经过会前审读、推荐讨论与投票等环节,最终从45种入围图书中评选出18种“世纪好书”。
“世纪好书”9月榜专业学术类别,彰显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专业出版双重优势,涵盖法学、历史学、政治学、光学工程学、外交等诸多领域。此次入选9月榜的7种专业学术类新书中,《中华法系之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颇受评委关注。原华东政法大学校长、著名法律史学家何勤华教授的这本新著,从民本思想、治国策略、法律文化、法律伦理、平等观念、法律价值、法医检验、判例研究和调解制度等九个方面,对中华法系的核心精神及文化内涵进行了归纳和探讨,阐释了中华法系中独树一帜的核心法律理念及重要司法制度,揭示了中华法系在世界法律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以及对人类法律文明的杰出贡献。9月榜评委世纪集团副总裁彭卫国认为,《中华法系之精神》体现了“具有中国气派的中国学派”。
从蔡京改革到张居正“一条鞭法”,中国发生了一场贯穿宋元明的“森林革命”,千万根巨木,不仅营造出繁荣的木材市场,也缔造了东方海军神话。现代林业制度原来起源于中国而不是西方?帝国兴衰与森林进退相生相伴,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必然?《杉木与帝国:早期近代中国的森林革命》(上海光启书局)的作者孟一衡(原名Ian M. Miller,哈佛大学历史及东亚语言博士,圣约翰大学历史学助理教授)以森林为视角来写中国史,这一令人耳目一新的写作方式引发了评委们的讨论。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教授洪庆明认为,在我们以往的研究中,往往“森林是森林,树木是树木,房屋是房屋”,而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了一种新的历史学理念,或可称之为“某物的社会史”,它把所研究的对象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勾连起整个社会的发展。《杉木与帝国》就是这样一本有趣的书。
《保卫住房:危机的政治学》(上海教育出版社)也引起评委的关注。复旦大学人类学教授潘天舒认为,后工业时代资本主义世界极具火药味的危机事件,就是很难做到“居者有其屋”。恩格斯多年前的预言正在实现,尤其是2008年后,住房危机并不只是影响穷人,很多中产阶级也受到影响,一些学者对这种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很接地气,理论功底也很深:“《保卫住房》这本书完全抓住了眼球,踩中了痛点。”洪庆明认为这是一本政治经济学方面的批判性作品,它关注住房的商品化和住房问题中存在的权力与剥削关系,住房不仅仅是资本的问题,更是关乎民众生活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这本书批判了以纽约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在制造住房困境中的机制,以简明清晰的学术概念和理论缕析了造成住房不公平的本质所在,带有强烈的社会关怀。
以研究新一代光刻技术,为突破芯片制作瓶颈助力的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光刻界泰斗级科学家莱文森的最新力作《极紫外光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获得评委的一致推荐。这本书的作者和译者均为业界一流专家,书中全面、精炼地解读了极紫外光刻的技术挑战及其解决历程,对推动我国高端光刻制造技术的研发与突破具有积极意义。
《城市外交:当前趋势与未来展望》(上海人民出版社)是我国首套“公共外交译丛”中的新作。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两年来出版界对城市问题非常关注,《城市外交》对共享城市发展与治理经验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在专业学术类图书中,此次入围的原创学术研究新作深受评委好评。仇鹿鸣、夏婧辑校的《五代十国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弥补了学术界对五代十国墓志没有完整校录的遗憾,为五代历史研究乃至唐宋文史研究提供了基本史料。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引驰认为,陈寅恪先生在总结王国维的学术研究时提出,地下出土的文物和地上的文献两种文献相结合,是中古史研究的重要路径,对中古的研究和理解需要用到新的材料,除了敦煌文献,墓志非常值得关注,它对中古史乃至中古文学的研究都很有价值。《五代十国墓志汇编》的两位作者花了十数年之功,语料调查广泛,搜罗完备,校录的文献功底非常扎实,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尤高。
谈到《器服物佩好无疆:东西文明交汇的阿富汗国家宝藏》(增订典藏版)(上海书画出版社)一书,陈引驰认为,在中外文化传播史上,阿富汗的历史和艺术都非常重要,这本书不仅是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巡展的精美图录,更重要的是有李零、扬之水、李水城、苏荣誉等七位学者的研究,“这些文章代表了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学术能力和水准,非常值得一看”。
“世纪好书”9月榜大众人文类别,诺奖图书、少年儿童出版社建社百年特别奉献图书、中国传统文化作品争妍斗艳。 在入选的11种大众人文类新书中,陈引驰对《字说中国:汉字里的生活世界》(上海古籍出版社)赞誉有加。他认为作者具备古文字学和考古学的学术背景,虽然这不是一本古文字领域的高头讲章,但它的精彩在于,作者基于扎实的学术背景,以良好的书法功底摹写汉字字形的流变,并侧重于通过古文字来展现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对于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认识古代生活来说比较全面。
《电影中的奴隶》(上海教育出版社)引发评委热议。该书作者娜塔莉•泽蒙戴维斯是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有“新史学女神”之称。潘天舒认为这是一本经典的影视史学著作,作者运用人类学的方法,用电影来还原历史,以对五部电影富有想象力的“深描”,对西方社会历史上的奴隶制及其现代遗产进行批判和反思,阅读时的画面感极强。洪庆明认为这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历史学中文化转向的代表性著作,作者深受文化人类学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在史学研究中关注被埋没在历史地质层底部小人物的生死爱欲,并且将历史写作像文学写作一样娓娓道来,这对非历史学科的大众阅读来说非常友好。
上海译文出版社倾全社之力打造的“古尔纳作品”系列在评审会上颇为亮眼。2021年,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因“他对殖民主义文学的影响,以及对身处于不同文化夹缝中难民处境毫不妥协且富有同情心的洞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此次“古尔纳作品”在国内首次整体引进并出版,第一辑出版了五部作品:《天堂》《来世》《海边》《赞美沉默》《最后的礼物》。
《不受掌控》(上海人民出版社)以其超前的思想认识获得评委好评。德国社会批判理论家哈特穆特·罗萨提出,为了摆脱内卷和异化,我们要学会与世界重新建立共鸣,建立一种半被动、半主动的世界关系。“躺平”拒绝了一切来自世界的邀请,疲于奔命的“笼中仓鼠”更是无法聆听来自世界的声音。《词曲吟唱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从九个维度,以九例个案,沿着中国“韵文”大传统中看重的“抒情传统”的发展线索,勾勒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诗词曲的历史流变。人类并不孤于德,动物也是情义辈,《野兽正义:动物的道德生活》(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值得好学深思的读者一读,书中看似反潮流地提出,人类和其他物种之间并不存在道德鸿沟,道德是人类和其他社会性哺乳动物共享的一种进化特征。
上海教育社社长、总编辑缪宏才对少儿图书比较关注。2022年是《小朋友》杂志诞生一百周年,作为我国历史最久的儿童读物,《小朋友》的作者可谓星光熠熠,作品更是精彩纷呈。《你好,小朋友——〈小朋友〉百年作品精选》(少年儿童出版社)不仅展现了儿童文学与艺术的发展脉络,更能让当代读者体会经典作品的阅读价值。《时间说,我走了》(少年儿童出版社)画风细腻雅致,以孩子的视角探索什么是时间,如何与时间相处,是一本富有哲学启蒙意味的图画书。
上海人民出版社旗下北京世纪文景为9月榜奉献了三部佳作:《清末民国人口贩卖与家庭生活》(世纪文景)是关于晚清民国时期人口贩卖的首部社会史专题研究之作。海外汉学研究者任思梅在审视关于奴隶和人口贩卖的法律辩论和精英话语的同时,深入到了人贩子和受害者个体的世界,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全面且立体的处于历史变革中的底层人口流动图景。与《器服物佩好无疆:东西文明交汇的阿富汗国家宝藏》(增订典藏版)一书所展现的阿富汗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相类似,《巴尔米拉》(世纪文景)是法兰西工学院荣誉教授保罗·韦纳用文字“重建”的一座多元开放的罗马边城,巴尔米拉是罗马三世纪危机的重要原因,其“文笔非常漂亮”,很值得一读。《人的城市》(世纪文景)的作者贾冬婷是《三联生活周刊》的资深编辑,书中以25个实际案例出发,邀请建筑、艺术、文学、历史、哲学的多领域人士,共同思考人如何作为城市的目的与尺度,探讨人文城市的可能性与不同实践方案,并借此倡导重建人与人、人与城市的联结。
“世纪好书”9月榜的产生,正值世纪出版集团举办“金秋阅读推广季”期间,集团整体搬迁世纪出版园区一周年系列活动也即将开启,世纪集团以读者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全民阅读为目标,致力于让广大读者感受阅读的快乐,共读“世纪好书”,以实际行动助力建设书香社会。
(本文作者系上海教育出版社 朱丹瑾 廖宏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