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6日,由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主办的“《独一无二——诞生在中国独生子女时代》图书研讨会暨新书发布会”在上海图书馆报告厅举行。著名作家陈丹燕带来了这部她历经二十五年追踪记录下的报告文学作品,与当天到场的嘉宾、专家、学者、媒体人一同开展了一场关于“独生子女”这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话题讨论。
作为都市文化的代言人,陈丹燕曾贡献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她的上海非虚构作品是长期的畅销书。她的旅行文学作品曾获得塞尔维亚国家旅游局特殊贡献奖等。也许很多人并不了解,她对青少年群体也给以了很多的关注:她的儿童文学作品《我的妈妈是精灵》曾入选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而她这部三十万字的著作则是将不同的独生子女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所经历的不同故事记录在册。全书主要分为三大部分,1990年—1997年:独生子女宣言;2008年—2010年:赤子来了;2016年—2020年:独生子女的时代解码者。分别报告了少年独生子女的心理实录,2008年汶川大地震引出的青年独生子女志愿者采访故事,独生子女诞生后专家、学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将中国独生子女的独特性作为历史依据,展望新时代,解码当下。
图书研讨会上,上海文艺出版社原社长、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原局长、上海市作家协会原党组书记孙颙认为,陈丹燕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多年调研的积累和范本。《独一无二》不是一本简单的文学书,它的价值在于,书中提及的这个时代,会被历史不断回溯,而这本书今后也会不断被大家所提起、所阅读,因为这是作家自己有生命体验的一种调查材料。书中三大部分合在一起是非常完整的、对独生子女时代的一种记录,而且是文学性的记录,是加上作家充盈的激情以后的记录。这个题材、这样的写法,在他所阅读的作品当中,也是“独一无二”的。
《人民日报》上海分社副社长李泓冰表示:这本书的三个部分,有着三个不同的风格。第一部分是纪实型的口述实录,第二部分是故事型的在重大突发事件当中独生子女的个体表现,第三部分是有学术味道的,是作者与若干专家的一些对谈。陈丹燕老师真正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对公平正义的尊重、对平等的意识。她还原了这代独生子女个体生命的尊严和他们的悲欢。
著名媒体人、曾出任新华社驻巴以地区记者、第二届 CCTV“中国记者风云榜”得主周轶君,以自己的“70后”独生子女身份发表了观点,她认为中国的独生子女一代,不但经历了社会变化,还经历了家庭内部特别大的改变。虽然我们没有很好地梳理过家庭内部关系巨变对独生子女的影响,但是会惊讶地发现,这些影响都深刻反映在独生子女对一些自我或者社会问题的认知上面。其实每个时代的人都很难统称他们为“那一代”,重要的是让他们把自己的特别经历说出来、写出来。
学者、作家、出版人,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长孙建江发言说:有关独一代的著作很多,有关独一代的文学作品也很多,但是以非虚构方式、在长达二十多年持续投入创作的独一代文学作品,却实在不多。这部大书,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进行解读。从连续性上来说,需要作家大跨度、长时间、不间断、话题集中明确地跟踪采访。而它作为一部由作家创作的非虚构作品,无论有多少人口学、社会学、统计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等的意涵,它字里行间都不可能没有文学的照耀。我把这种文学照耀视作为作品好读、耐读和拥有独特意味的关键。
著名作家、《文学报》总编辑、上海青年文联会员、中国作协会员陆梅认为,陈丹燕是中国作家中比较早对非虚构写作有贡献的人。她及时汲取了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诸多领域的问题意识方法,充分打开了思想视野,在与不同学科领域文学交流碰撞中,让文学文本更深入切入时代,以文学方式表现这一变迁中社会各阶层的命运及其心灵,以及以此参与到社会变化的讨论和争鸣中。这是非虚构写作的重要价值,是它作为文体来说存在的写作意义。二十五年等来这样一本书,以不同的方式在记录、参与、解码,必然是进入历史的,必然也是一本心灵之书、时代之书。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的胡湛教授,作为被采访的对象与独生子女社会研究者的双重身份,讲述了他和陈丹燕老师的相遇,将自己的研究与这本书做了结合与分析。他认为这本书的创作建构了一种人文和社会科学沟通的方式,实现了学科上微观和宏观的打通;社会学和文学是可以互补的。他相信很多同龄的“80后”看完之后都会同情(共情)这个时代,会愿意去重新审视自己和理解自己。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重症医学科吴志雄副主任医师,作为独生子女故事的被采集者,从自身经历出发,觉得独生子女这一代,就是不断追赶时代却又很能适应时代的一代;是内心矛盾但也享受自我的一代。即使身上的棱角被周围环境不断磨砺和鞭打,他们还是会在心中存一块“自留地”。而他的成长、他所理解到的一些内容,也会投射到作为中国最后一代拥有“独生子女证”的女儿身上。
因为疫情等原因,部分来自北京和福建的专家、学者无法亲临现场。作为代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孙云晓专门为研讨会写了文章,题为“独生子女不是问题儿童”。文章表明:陈丹燕自20世纪90年代初关注独生子女现象,持续以文学的方式跟踪、采访和探究一代独生子女的成长,倾注二十多年的心血成就了这样一部纪实巨著,的确是独一无二的作家和作品。陈丹燕的《独一无二》是独具慧眼的,她看到了独生子女的问题,发出了独生子女的呐喊,更以浓墨重彩描绘了独生子女登上世界舞台的精彩形象。
福建江夏学院原副校长,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人口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妇女研究会副会长叶文振进行了现场连线,表示:陈丹燕把文学情怀和视角投射到这个特殊的人口群体,非常有意义,也非常有社会价值。她在书中,让文学拥抱其他学科,说明独生子女其实是一个多学科的人口社会现象,也需要相关学科一起参与,在独生子女这个独特研究领域进行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优势互补和融合应用。感谢陈丹燕女士一如既往关注独生子女这个群体,用政策设计和社会建构有机结合,用过往历史和新时代的动态延伸,不仅给我们原汁原味的再现和描述、立足于学科交叉的分析和解释,还有对这个群体正面功能和社会贡献的发现和挖掘以及对未来的美好展望与期待。
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陈远表示:《独一无二——诞生在中国独生子女时代》的推出,在历史性、社会性和文学性上都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一部深入探讨城市独生子女群体与独生子女家庭特征,和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对独生子女看法的变迁之间深刻关联的实证性著作。这一方面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为中国的有关独生子女问题的人类学研究拓展了一个值得重视的新视角。
附:作者介绍
陈丹燕,作家,中国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塞尔维亚旅游局中国形象大使。她的上海非虚构作品获得过上海图书奖一等奖,是长期的畅销书。她的青少年作品获得过奥地利国家文学奖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学金奖等。她的旅行文学作品曾获得塞尔维亚国家旅游局特殊贡献奖以及中国百家书店评选的单向文学奖年度旅行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