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习不好怎么“治”?这本《学习治疗手记》能准确判断学习困难的“病因”!

不去培训去看病,这个暑假“学习困难”门诊火了。北京、上海、南京等多地报出“学习困难”门诊一号难求。

都开学了,辰辰妈妈还没有抢到一个号。如果抢到了,真的要给孩子请假去看“病”吗?说实话,辰辰妈妈心里没有想好。辰辰开学五年级,已进入小升初的关键阶段,身在内卷激烈的北京海淀区,高效安排孩子的时间有多重要,辰辰妈妈非常清楚。

辰辰学习并没有很困难,就是学习不太积极,作业不太完美,经常出现低级错误。但是,当辰辰妈妈第一次看到“学习困难”门诊时,心里还是被触动了。“双减”之后,学科培训班锐减,崇尚“鸡娃”或者被娃“折磨”的家长们,一下子找不到了消解焦虑的渠道,于是,“学习困难”门诊就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

学习不好真的能治吗?学习困难怎么治?

首都儿科研究所保健科自今年5月13日开设“学习困难门诊”以来异常火爆。儿研所保健科主任王琳介绍,从广义上来讲,学习困难是由智力问题、视听感知觉异常、神经功能损害及情绪行为问题、教育不利因素等造成学习不良的综合征。

火上热搜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学习困难”门诊,也积累了很多经验。科室主任朱大倩认为,学习困难是一个多种因素作用下出现的结果,需要通过专业流程判断它是值得担心的医疗问题,还是家长老师的过度焦虑。

8月19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学习困难门诊也首日开诊。其中一个孩子的检查结果显示智力等多方面都发育正常,与家长单独沟通后,得知家长长时间存在焦虑的情绪,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很僵硬。“因为父母的原因,孩子的情绪产生障碍,也是会出现学习困难症状的。”陈立主任进一步解释,要治疗孩子的学习困难,有时甚至需要家长一起接受治疗。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学习科学实验室执行主任宋少卫也主张,针对学习困难的治疗要结合学生自己、家校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来综合干预,“在我国约有17%~20%的中小学生存在学习困难。学习困难不是一个医学术语,而是一种现象或者症状,它来源于教育学,后来随着精神医学、心理学,特别是学习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此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学习困难背后的原因是我们人的学习系统出了问题。”宋少卫在读研时就主攻“学习困难”方向,他早在2003年融合了脑科学、人工智能、认知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率先提出了“学习治疗”概念。二十多年来,宋少卫一直将孩子的学习问题视为学习系统的“疾病”来解决,深受广大家长和学生的认可。

“类似计算机,人的学习系统也由软硬件组成。其中‘硬件’就是人的大脑及各种感觉器官,而‘软件’则是在人脑的各种认知功能之上建立起来的识别驱动、语义解析、逻辑加工、价值决策、程序定制等学习模块。其中,识别驱动、语义解析、逻辑加工、价值决策和程序定制,这五大功能模块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成我们复杂的认知加工结构。这个结构即可视为狭义的学习系统。依据这个系统,我们可以全面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分析学生学习困难现象的根源所在,准确判断学习困难的‘病因’。”关于“学习系统”,宋少卫在他的畅销书《学习治疗手记》中这样介绍。

积极学习系统理论模型

不用吃药的“学习治疗”

如何以“学习系统”为抓手来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呢?宋少卫介绍了一个小案例。

小芊是名小学生,每次写作业用半小时,改作业却要花上一两个小时。翻开作业本,你会发现发现,小芊经常犯同样的错误。小芊妈妈认为孩子在“故意跟自己作对”,而在宋少卫看来,孩子是真的没有弄清楚汉字的写法或者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根子在“语义解析”上。

宋少卫的治疗方式很简单,也很有趣——和小芊玩“文字”游戏。他将小芊的错字和正确的字混在一起,让她像小侦探一样挑出正确的字,并说出错字与正确字之间的差异。只凭眼睛看不出来,他就让小芊读出来。小芊一边读一边笑,“默读时我感觉不出来写错了,一读就知道写错了。”在这样的读写训练中,小芊感受到了学字的乐趣,也认识到了自己之前究竟错在了哪儿,逐渐从写字“困难户”变成了书写“小能手”。

像这样真实、生动的治疗案例,在宋少卫的《学习治疗手记》中有30多个,囊括了小、初、高常见的学习问题,让家长在家也能治疗孩子学习上的“病”。

“如果能让每个孩子都有健全、高效的学习系统,并具备系统自我修复的能力,那么就不会再有孩子因为学习而焦虑、抑郁,也不再会有家庭因为学习而关系紧张、冲突不断,孩子们也就不会再有那么多学习困难症状了。”宋少卫说,帮助更多的学生建立起积极学习系统,是他多年来致力于学习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

学习科学,让学习没有那么难

积极学习系统理论,由宋少卫及其学习科学实验室研究团队提出,是当代学习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学习科学,是诞生于1991年的一个交叉科研领域,它聚焦于“人是如何学习的”这一核心问题,从生物、心理、计算机、社会学、工程及教育等多学科角度来研究学习的基础理论、技术和教学应用,探究如何教授知识社会所需的深层知识、技能和态度,被众多国家和地区视为推动未来教育改革的新引擎。

我国开展学习科学研究几乎同步于西方,取得了不少成果。例如,北师大聚焦于脑智发育与学习规律及心理行为发展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华东师大关注建构主义、学习技术和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北京大学专注于脑科学与数学教学、游戏化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清华大学则致力于对学习过程的系统机制进行理论研究及实践。

通过多年对中小学教学群体和高效学习者群体,特别是进入清华的“高考高分人群”的个案研究的成果积淀,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学习科学实验室研究团队创造性地提出,每个人都有一套学习系统,它构成了个体学习知识、技能和形成个人价值观的底层载体,即积极学习系统理论。这一理论打破了以往学科表现测评作为学习评价标准的误区,提出学习能力是一个多维度的动态建构过程,单一化的静态的评判标准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筛选,更不利于五育并举的育人理念的实施。

为了验证理论的有效性,清华大学的学习科学团队近年来在北京海淀区和深圳龙华区等多地的中小学校进行试点,共有1000余名中小学教师和200余名高中生完成培训学习。其中,教师表示积极学习系统提供的方法对于自身的教学工作具有实操启发性,培训满意度高达97%;而学生经过一年的积极学习系统的建构课程,有35.4%、43.5%、48.8%、58.3%的学生在学习效能、心理韧性与抗挫能力、固有问题解决、学习策略等方面分别表现出显著提升。

在实践过程中,“积极学习系统理论”进一步发现,每个人的学习系统具备终身可塑性,通过有意识地构建、升级学习系统,人们能够不断提升学习技能和效率并将其维持在较高水平。如果在中小学阶段,学校老师能教会学生科学地进行学习,而不是片面地强调知识的积累——“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那么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会随着年龄的提升不断提高。更重要的是,积极学习系统理论还发现,学生的价值观培育和塑造,是知识技能学习的内核,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同步进行科学建构和合理引导。换句话说,积极学习系统在帮助学生学好“数理化”的同时,发现有效的知识技能学习无法脱离与价值观教育的完美融合,因此把人生的核心算法——“价值决策”作为学习大厦建构的基石,以此实现“触及人心”的教育。

Read Previous

文学出版 攀登新高峰——书写山乡巨变新篇 攀登时代文学高峰

Read Next

万宁长篇小说《城堡之外》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