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填补中国恐龙科普空白的书,背后有这样的编创故事

 

 

编辑谈策划过程——让中国孩子了解中国的恐龙

 

韩青宁,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7年编辑出版学教育背景(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硕),10年编辑从业经验(曾任北京出版集团科学生活事业部编辑部副主任,现任禹田文化知否编辑部主编)。

 

Q1 这本《中国恐龙地图》,与市面上其他恐龙类主题的童书有什么区别?

首先,我们这本书填补了很多关于中国恐龙的空白,这本书收录了截至2020年12月前在中国发现的所有恐龙,内容非常全面。这还是一本“地图书”,地图出版虽然很麻烦,但地图在展现空间、时间方位上有其得天独厚和不可替代的优势,读者从地图上会很清晰地看到这些恐龙的分布,而且,我们书里不仅有恐龙,还有恐龙蛋化石分布、恐龙足迹化石分布,恐龙博物馆的分布等。

另外,我们给这本书精心制做了一份独家《恐龙时报》,很多关于中国恐龙有趣的内容,中国恐龙五宝、中国恐龙排行榜啊,都可以在这份报纸里看到。

Q2 为什么会想到策划这本《中国恐龙地图》?

韩:有这样几个机缘,2018年8月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我在书展上看到一本从日本引进的《世界恐龙地图》,下意识想到为什么没有“中国恐龙地图”,有些不服气。这年暑期去外地做活动,有家长提到他们几个家庭想带孩子去看恐龙,但没发现讲中国恐龙分布的书。

而最直接的催化是2019年7月底,我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听了一场中国古动物馆王原馆长的讲座,这场讲座让我对中国恐龙大开眼界。王馆长现场提问孩子们“世界上恐龙种类最多的是哪个国家?”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美国、英国、阿根廷、日本说了一圈后,才排除法到“中国”,这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觉得作为科普编辑加入到中国恐龙的科普当中义不容辞。

Q3 这本书从策划到出版用了三年时间,时间主要用在哪里,或者说难点在哪里?

韩:原创是一个从0到1的创造过程,因此也注定是“摸着石头过河”。具体到这本书来,这本书的信息量很大,光是这300多只恐龙,任何一个分工,只要乘以300都会是一项大工程,尤其是绘图要占用大量时间。其次是地图,做编辑的都知道地图复杂要送审,但我们这本是纯地图,要比预期的难度大很多,不光是牵涉其中的绘者、编辑、设计,就是合作的中国地图出版社的两位编辑,很多问题也是逐渐发现,然后再想办法去一一破解。

Q4 项目进行中,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跟大家分享?

2019年9月30日,我和玉婷带着方案去中国古动物馆找王原馆长,他带我俩走过地下通道,到动物园的陆谟克堂找金海月老师,一路上聊家常般地说着馆里和周边的情况,一下打消了我俩内心的些许局促。后来每次去陆谟克堂,金老师都会提前给我们准备好糕点、咖啡……这些过去了好久却感觉就像在昨天,想起来非常亲切。

跟相差没几岁的董亚楠老师是“相爱相杀”,爱她的执着专业,一出手就是稳稳的高水准,东北地区的样张出来我们兴奋了好几天,她也是我见过最操心的绘者,从内容设置、全书分镜、绘图到字号、用纸等等,没有不亲力亲为的,平常她深居房山创作,也似乎只有这本书的开会能让她进趟城。“相杀”就是两个做事极致的人,碰上各执己见要说服对方的时候也挺要命。

Q5 这本书适合多大孩子阅读?有没有好的阅读建议?

:我们希望这本书能陪伴孩子很久,为此在内容设置和用纸上都做了充分考虑。亲子共读的年龄可以低至幼儿园,只要孩子表现出对恐龙有喜好,家长就可以带着一起读,先从头到尾翻一遍,从熟悉的身份省份或大区开始,看看自己家乡都有哪些恐龙,再来了解下其他省份的位置、恐龙;大一点的孩子的可以自己读,但也强烈建议家长也加入这场“寻龙之旅”,另外就是,这本书虽然主年龄段归类为童书,但对“恐龙迷”“古生物迷”来说不分年龄。

Q6 后面还想继续做有关“中国恐龙”题材的书吗?

:是的!中国是世界恐龙第一大国,这本《中国恐龙地图》浓缩了很多信息,很多有趣的内容没来得及展开,我们现在正在做《中国恐龙日历2023》,后面还会做一些故事类、游戏类,以及周边衍生产品,敬请期待!

 

文字作者谈创作——科学特别需要探究精神

金海月(中):中国古动物馆原常务副馆长,现为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曾任《恐龙》杂志主编。

杨静(右):中国古动物馆原策划与发展部主任,现为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高级工程师。

谢丹(左):中国古动物馆原主管,现为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Q1 三位都是古生物科普工作者,你们怎么看待恐龙这种古生物?

恐龙,应该是地球上最引人瞩目和痴迷的一类生物了!不同于神话故事中的神龙飞凤,它们是真实存在过的物种,是中生代生态系统中的绝对主角。自从被发现之日起,它们就一直备受关注,两百年来,人们对它的喜爱丝毫没有减少过,它们的粉丝遍布全世界,几乎包括了所有年龄层。

杨、谢:在中国古动物馆工作期间,通过参与策划国内外古生物科普展览,充分感受到了大众对恐龙的好奇和热爱。看过一句话“仰望星空,让我们体会到自己在空间上的渺小;而恐龙,则让我们感受到自己在时间上的渺小”,基本可以说明大众对恐龙喜好的根源。

Q2 为什么现在人们一提起恐龙,就是霸王龙、三角龙、剑龙、梁龙这些外国的恐龙,对中国恐龙却知之甚少?

金:我想这主要是一个大众媒体先入为主的结果,比如《侏罗纪公园》《侏罗纪世界》等好莱坞系列电影的热映,还有像很多世界知名的恐龙,比如霸王龙、异特龙、三角龙等化石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已被发现和研究命名,独特的形象足够吸引眼球,自然公众对它们的熟悉程度也会比较高。

杨:但是中国是世界恐龙研究强国,恐龙种类数量世界第一,这都是无可争议的事实。相信这几年随着各种恐龙展览、图书等的不断出现,大众对中国恐龙的认知也会越来越多。

谢:还有从国外引进的很多恐龙书填满了图书市场,当然我们对中国恐龙的宣传和多媒体展现还很不够,这也是正是我们作为科普工作者所不懈努力和争取的目标。

Q3 您认为孩子从了解恐龙中可以获得什么?

金:恐龙这种来自远古的物生物,本身自带着历史、地理和生物的多重信息,孩子对恐龙感兴趣,可以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索精神。好奇心就是探索为什么,而不是老师告诉是什么,科学特别需要探究精神。

谢:科普工作者之余,我也是一个5岁的宝宝的宝妈,有一天宝宝突然眉头一皱问“中国有多少种恐龙?都在什么地方?”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孩子在学习了解恐龙之余,也会在他/她的心中播下科技创新的种子。

Q4 最初接到《中国恐龙地图》这个选题是一个什么机缘和心情?

我之前在中国古动物馆做副馆长,古动物馆一直致力于宣传中国的恐龙和普及前沿的科研成果。2019年,王原馆长的一场科普讲座吸引了禹田文化的韩青宁编辑,她找到了王馆长,希望合作出版中国的恐龙地图。因为都有着想要让中国的孩子们认识和了解中国恐龙的强烈的使命感,很快达成了合作意向,王馆长也把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我们仨。

杨、谢:从事展览策划工作数年,也倍感这个主题意义深远,所以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内心充满敬畏,深怕自己才疏学浅不能胜任,所以逐字逐句,每个细节都不敢放松。

Q5 整理全书300多只恐龙是个大工程,在文稿创作中会遇到哪些难题?

虽然我们之前也在整理和更新中国恐龙的资料,但这是第一本以地图形式完整科学地呈现中国恐龙的图书,压力还是很大的。我们不只是要查阅每一种恐龙研究命名的论文,还要查阅所有后续的研究论文,因为随着化石材料的不断丰富,以及更多新技术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恐龙的分类位置和时代都有可能发生变化,有些恐龙可能还要被归入其他属种而变为无效名称,也有些恐龙会被重新命名为其他恐龙,更有甚者可能会先后被归入不同的几种恐龙,这种情况下就必须仔细查阅所有相关论文并向专家请教。

杨、谢:除了整理论文资料,还要将晦涩繁杂的科学用语整理成适合孩子们阅读的语言,还要美观实用,这对我们成人做科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近三年的时间里,我们也与编辑老师、负责绘画的董亚楠老师进行了多次研讨。

Q6 这本书堪称“三年磨一剑”,拿到样书的那一刻是什么感觉?

经过了无数次的调整和修改,今天能给大家呈现这样一本介绍几代科学家近百年来的科研成果,画风清新、设计新颖、充满细节、含金量满满的《中国恐龙地图》,心中感慨万千。能够提交这样一份还算满意的答卷,离不开王馆长及创作团队的信任,徐星等专家的无私帮助和支持。我也非常庆幸遇到了认真负责、创意满满的编辑团队和董亚楠老师。

杨:这本堪称中国恐龙手册的科普读物历时3年才得以出版,作为科普工作者,看到成品非常自豪,也非常激动,借此向所有提供帮助的老师致谢!也向所有古生物科研工作者致敬!

谢:特别感谢徐星研究员等专家对本书的专业把关。三人行必有我师,有幸能在金海月老师和杨静老师的带领下参与本书的编写,既夯实了专业知识,又收获了良师益友。希望我们这本《中国恐龙地图》,可以成为大家喜爱的科普读物,也期待有更多的中国恐龙被发现,中国的恐龙研究越来越强,成为名副其实的恐龙第一强国!

 

绘图作者谈创作——恐龙迷的狂欢和挑战

董亚楠: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本创作工作室,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出版绘本《恐龙快递》《恐龙理发师》《在季风的日子里》等,曾获中央美术学院毕业设计一等奖、美国《柯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蓝星书评等。

 

Q1:听说您是20多年的恐龙迷啦,毕业作品就是《恐龙快递》,说一下您和恐龙的不解之缘吧!

:小时候跟小伙伴看书上的恐龙盲猜名字,有一只头上三只角,那就叫三角龙,一只背上插满了剑,那就叫剑龙吧。当然现在知道这并不准确,但当时惊讶于都蒙对了!心里一直有这么一颗种子,高中的时候还想过报考考古学,到了做《恐龙快递》的时候,算是种子真正萌芽、生长出来了。之后就开始认真思考不解之缘是怎么来的,做这本书一定程度上也在找这个答案。也许是我小时候吃了太多西红柿炒鸡蛋?

Q2:最初接到这个选题,是一个什么机缘?

:编辑韩青宁老师从我一个师妹那里找到我,大致跟我说了下这个主题,后来约见面,记得是2019年的深秋,那天很冷,与韩老师和胡玉婷两位编辑约在了漫咖啡,她们裹着厚厚的外衣匆匆走过街道的样子还历历在目,落座后没有过多的寒暄和客套话,很快被她们率真的项目描述吸引,“由中国古动物馆发起文字内容,做一本中国的恐龙地图”,当时下意识的反应是:如果市面上有这样的一本书我一定会买。

但也能想象做这本书背后巨大的工作量,当时还在赶稿的我有些犹豫,而最终接下这本书的绘画,是因为编辑眼中有坚定的光,那时我就知道她们并不是说说而已。

Q3: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古典复古、淡雅高级,您是如何确定这种风格的?

:我不是一个画风固定的作者,在绘画上面,不同的题材会实验不同的风格。创作这本书期间,英国19世纪的艺术家Walter Crane的绘本Baby’s Own AesopThe Baby’s Opera和民国时期的课本,给了我很多启发,这种克制的古典风格似乎很适合现代人去表达中生代的题材。而且谁能想象,这样一个硬核题材的书,编创团队清一色都是女生,所以总被一种柔和又坚韧的氛围笼罩着,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画面的风格。

Q4:您是怎么画出这些恐龙的?

:在绘图前,三位老师会提供书中每只恐龙的文字描述,包括身体特征,生存环境等,并提供现有的骨骼复原图或化石图,及一些经筛选的复原图作为资料,我会以此为依据绘图。以山东的意外诸城角龙为例,会先根据骨骼图描绘出它的大致体态,角度一般会选侧面,更能体现出全身的样貌,再根据文字描述“头骨上没有角,颈盾也较小。它的下颌粗壮,有大而特化的牙齿”画出体表的具体形态的线稿,再添加一些特征。

当然,也有许多恐龙资料尚不完全,没有完整的骨骼复原图,就会参考比较像的同属不同种的恐龙,再进行联想。不过,在遵循已有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恐龙复原图一定程度上都有古生物学家和画师的合理推测和想象,每个人都可以画出风格独特的恐龙,这才是更吸引我的地方。

Q5:一只恐龙都要费这么多功夫,全书300多只恐龙想想就压力山大,中间有没有画不下去的时候?

:作为一个主要以画画为生的绘者,花费近三年时间专攻这样一个项目有现实的谋生问题,如果说这还能勉强应付,但面对这么大体量的绘图,中间也的确有过倦怠的时候。最初以东北地区打样,光辽宁省就有60多种恐龙,一只一只埋头画了几个月,韩老师说“画完辽宁省,就完成总量的1/5了”,确实有被这句话鼓励到,就这样一个省一个区地不断激励着自己去完成……

其实除了恐龙,因为书中有大量地图,虽然在绘图前韩老师就与中国地图出版社接洽,我们提前预想了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但实际的绘图、恐龙的安放等还是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难题。好在大家都在积极想办法解决,就像一场马拉松,当你看到还有队友在跑,你就不会停下来。

Q6:除了体量大,您觉得创作这本书还面临哪些挑战?

:这次画科普绘本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在画恐龙的过程中,前几十种是熟悉阶段,后面开始给它们添加不同的体表特征,花纹、颜色、羽毛、斑块、姿态等等,等画到一两百种的时候,这些方式都用过了,就开始尝试更天马行空的设计。从表达角度来说,这是创意的进阶。但是后来都被审图老师一一纠正,又回归到一个适度的形态之内。从科普的角度来说,这又是专业的严谨。

出版物的地图绘制更是有严格的规范和要求,书中从封面到后环衬一共出现了30张地图,过程中我们一直有意识地在努力了解和适应着,挣扎在规则与新的规则之中。经历多次的修改之后,我们顺利通过了自然资源部的最终审核,拿到了审图号。

这本书的锤炼之下,我慢慢理解做科普书的创作,比起其他类型的绘本,更需要有节制的自由。同时也需要在边界的附近进行试探,虽然这是矛盾的,但对创作本身来说,这是必要的尝试。

 

专家评论 名家推荐

这本《中国恐龙地图》梳理了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所有恐龙物种,展示了中国恐龙的地理分布,非常直观形象,带给孩子们关于中国恐龙的全新认知,可以说填补了中国恐龙的科普空白。匠心之作,值得推荐。

——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徐星

 

中国“世界恐龙化石发现第一大国”的地位,是几代学者和技术人员在过去近百年中,野外采集、化石修复和室内研究工作的辛苦和智慧的结晶,十分值得国人为此骄傲!

——中国古动物馆馆长  王原

 

一页页翻过去,这300多只恐龙的背后,是无数古生物工作者的辛苦付出,希望我们中国的孩子们,能多多了解咱们中国这些可爱的恐龙。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江大勇

 

收到期待已久的《中国恐龙地图》激动万分!感觉这本书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因为长久以来大量的恐龙科普书都是介绍国外著名恐龙的。霸王龙、三角龙、剑龙已经家喻户晓,但您可能不知道中国才是真正的恐龙国王,太需要给孩子们一本专门介绍中国恐龙的科普书了!

——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馆员、全国十佳科普使者  高源

 

看到这本书非常惊喜!这是一本科普书,也是一本工具书,适合每一个喜欢恐龙的小伙伴!

——知名古生物科普作家、考古工作者  江泓

Read Previous

一次历史探访,文化寻根之旅—— “十月作家走西城” 在京举办

Read Next

《钢的城》书写百年钢铁历史,工业题材现实主义作品的重要收获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