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8月14日,云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新带着他的新作《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先后来到了独秀书房·旗舰店、桂林书城,为桂林市民和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儿童美育分享会。
盼望孩子秀拔出群、成龙成凤,是父母们最美好的愿景,祈愿孩子健健康康、快快乐乐,“不宠无惊过一生”,是所有父母最真切的心声。然而,在我们所处这样一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世里,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滋养性灵,熏染底色呢?
桂林书城活动现场
在这本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美术分社推出的新书《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里,作者王新教授对于上面这个问题给出了他的答案。在他看来,美育可以滋养性灵,熏染孩子的生命底色,古典诗词与书画艺术,正是实施儿童美育的理想载体和途径。
王新教授长期从事艺术史论与视觉文化研究,他在深入而细致的诗词书画鉴赏过程中,在对女儿的艺术启蒙中,打开了诗词与书画相契合、相融通的欣赏之门,为青少年、教师和家长编写了这样一部融通诗画鉴赏的美育读本。这本书一经上市就得到了全国各地重点主流媒体的追捧,入选中国教育新闻网2022年暑期推荐阅读书目。
分享会上,《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的责任编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资深编辑邹湘侨老师和读者们聊起了这本书出版前后的故事。
活动现场,责编邹湘侨和读者们分享该书出版前后的故事
在邹湘侨老师看来,儿童美育不仅是一种艺术层面的体验,它更是一种对孩子的精神上、生活态度上的教育,孩子怎样以一种美的眼光和视野来看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正是美育的更深层次。王新教授作为云南大学文学院的副院长,同时也是一个女儿的父亲,在怎样引起孩子对艺术的兴趣这个问题上,他既有丰富的理论基础也有真切的教育心得体会。在这本《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里,王新教授就以创新的儿童美育五大模块阐释了他多年的教育成果——从中国的古典诗词和中西方经典绘画作品两者之间来寻找一个融通的美育之道。
作者王新为家长和孩子们分享新书背后的美育之道
随后,王新教授从自身的成长经历出发讲述了本书的写作缘由,王新教授认为,教育的真谛就是当你忘记一切所学之后剩下的东西,而他“剩下的”就是早年间诵读的诗词——古典诗词书画让他的成长之路更为顺畅、感觉更加敏锐,即使几经变换研究领域仍能游刃有余应对。而在当下教育环境中,家长和孩子不断面临着新的压力和挑战,随着女儿的出生,王新教授也开始思考起自身教育经历中的特殊之处能给现在的孩子们带来些什么。
怎样给孩子一个好的教育?他的回答就凝缩在了《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的五个模块里——锐敏的感觉、滋润的情感、清明的思致、生动的创造、斑斓的底色。
在之后的分享中,王新教授对新书中的五个模块进行了简要、精辟的讲解,在他的带领下,读者们从《春晓》中感受到了诗人的博大温柔,从《寻隐者不遇》中品味了好故事应有的曲折波澜,从《千里江山图》中体会到了中国画独有的韵律婉转……活泼的小读者们在熟悉的诗画课堂里争相发言。最后王新教授一一真诚细致地回答了现场孩子与家长的提问,一堂生动有趣的“美育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落下帷幕。
古典诗词与书画艺术是实施儿童美育的理想载体。《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诗画融通的美育之道》从对古典诗词、中外绘画经典作品的欣赏进入,寻找到诗画艺术的融通之妙,训练孩子的感觉(触觉、听觉、视觉等五感),激发情感体验(亲情、爱情、友情、闲情,欢乐、痛苦、忧郁),进行思维训练(分类思维、反向思维、理性思维、故事思维),以滋养孩子的性灵,熏染孩子的生命底色,培养艺术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从理论到实践,本书均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美育实践方法和步骤。
《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书影
书中所选的诗词,均为古典名篇,侧重选择贴近儿童生活和情感的篇目;所选绘画,皆是经典名作,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涵盖古今中外。画是无声诗,诗是无形画。作者从感性开始谈美,又回到理性,最后还是落到孩童的教育上,是以大学课堂里的方法论来进行的孩童美育。
书中提及的绘画作品,均配以清晰、彩色的插图呈现,并对重要细节辅之以局部放大,图文共读,可以使读者更便捷、更深入地理解诗画融通之美、之妙。
作者王新为读者签名留念
(文/陈芳 图/李迪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