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江苏书展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隆重举办,现场活动精彩纷呈。7月2日下午,由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举办的《中国少年》新书分享会引起现场观众的热烈反响。儿童文学作家、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得主韩青辰,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辑陈文瑛等,以及韩青辰作品的编辑、营销团队参加了活动。

长篇小说《中国少年》于2022年5月上市,已热销近4万册。这部作品聚焦新安旅行团的光辉精神在当代校园的传承,采用双线结构、儿童视角,从新安小学将要排演的一部关于新安旅行团的话剧切入,在探访、学习和交往上展开精彩的成长故事。一方面讲述特殊年代里新安小好汉们践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在党的关怀和领导下,以文艺为武器,唤起民众抗日救亡的决心,宣传党的主张,努力成为时代新人的英雄事迹,将新安小好汉爱国奋进的昂扬风貌进行了充分的文学表达;同时,通过当下少年学习新安旅行团奋斗历史,践行小好汉红色精神的动人故事,刻画出秦思宇、俞子航、董博等多位少先队员的鲜活形象,展现了新时代少年勤奋好学、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小说出版后,在业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旗下的“中国之声”对该书进行了长篇专访,相关报道被“学习强国”平台转载。截至目前,该书已入选了中国作家协会2022年度定点深入生活项目以及各类推荐榜单。

韩青辰现场分享了自己创作《中国少年》的过程,讲述了她前往淮安、上海等地采访“新旅”相关人员以及“新旅”母校——淮安市新安小学的故事,现场展示了大量珍贵的“新旅”照片等史料。她说,“新旅”团员们勇做传播生活教育的“小先生”、宣传抗日救亡的“小好汉”,这一系列艰难困苦的经历让他们实现了从革命后代或贫苦孩子到“小主人”的转变。她还说,从团员们身上,自己看到了无畏苦难、顽强学习、忠心爱国、忠诚爱党的精神。“‘新旅’的课桌是膝盖、草垛、战壕、弹坑,‘新旅’团员身上长满疥疮、虱疮,行军时脚上全是血泡,冬天手脚上都是冻疮。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以四海为教室,以四邻为老师,警报就是上课铃。‘敌人在轰炸,我们在上课’,这是多么豪迈雄壮的宣言!”
太平本是烈士定,从无烈士享太平。在向读者介绍了范政、张平、曹维东、张杰、左林、张牧、岳荣烈等“新旅”团员的故事后,韩青辰表示,希望我们在历史的回响中明白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铭记英雄壮举,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拼搏和奉献。

《中国少年》相关评论: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高洪波:
历史与现实的巧妙穿插,两个时代的少年演出团体无障碍折叠,用纪实的手法再现了新安旅行团一批真实的具有家国情怀少年人的抗战身姿,又用小说的构思表现出当代少年面对艺术、荣誉及团队意识的特殊感知。虚构的小说人物在历史的舞台上,与真实的人物一一对接,从而升华成一个宏阔的民族复兴主题。
中国少年的希望在一代代理想信念的支撑下茁壮成长,新安小学的平台将展现大时代的变化与风貌。韩青辰运用自己纪实文学扎实的功力,完成了一部相当有难度的儿童长篇小说,结构上也体现出双线推进的匠心。
中国版协少读工委原主任、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原社长海飞:
《中国少年》将时代情怀、国家叙事融入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之中。小说中的新时代少年,来自作者实地采访收集的素材,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呈现出毛茸茸的生活质感和扑面而来的新鲜气息,仿佛就是与我们擦肩而过、迎着朝阳蹦蹦跳跳去上学的邻家孩童。他们性格多样、多才多艺,满怀理想和朝气,体现了勤奋好学、乐观向上的时代风貌。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
《中国少年》是有心的写作,独特的力作。这部作品所涉及的新安旅行团的史事,与抗战有关,与党史有关,与新文学运动有关,与少年中国有关。作者运用双线叙述,儿童视角,将今天与过去联通起来,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对接中,既再现了当年新安旅行团的革命活动与精神风彩,又表现了当今的青少年一代对少年革命前辈革命足迹的追寻和革命精神的弘扬。这样一些独特的思想和艺术元素,使得这部作品别树一帜,无可替代。
《人民文学》杂志主编、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施战军:
这是一部启人深思的作品,两个年代青少年的理想与行动的共情同向,令我们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从初心本真出发置身历史时代的成长教育观教育,有了新的解悟。成就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大道之行,就应该是这样的——“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
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
韩青辰既不拘泥于历史,又不刻意追求现实的完整,只是以一出戏的勾连,如中国传统写意一样点染成篇,既让两者神气贯能,又形成了饱满的张力。《中国少年》虽为小说,但韩青辰将虚构与纪实结合在一起,作品采取双线并置的结构,让“新旅”故事与新安小学学“新旅”的故事交叉向前。作品将多重话语组合在一起,有小说的虚构,有历史的纪实,有成人的书写,有儿童作文的仿写,文学、史料、笔记,各种文体、语体组成了“新旅”传承的大合唱。
资深出版人、评论家徐德霞:
《中国少年》无疑是一部主题出版的重头之作。一是重现了当年新安少年旅行团的峥嵘岁月,对当代孩子是一次很好的传统教育。二是弘扬新旅精神,对当前的教育改革有很大的启迪作用。教育到底是“内卷”还是“外翻”,走出去,哪个更有利于中国少年的成长?这部作品会引起我们的深刻思考。三是在文学创作上的意义,这部作品说明,生活之广阔深厚,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我们要开阔视野,勇于打破文学边界,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