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萤映雪,集火成炬,让“萤火虫”飞逸于这深情的“人间世”——《阿爸,咱们去看萤火虫》出版

“祝你不忘少年样,也无惧那白发苍苍,若年华终将被遗忘,记得你我火一样爱着,人世间值得”——《人世间》片尾曲

《阿爸,咱们去看萤火虫——照护失能父亲三十年》

作者:季先

出版日期:2022年5月

定价:69元

ISBN: 978-7-5223-1260-6

出版单位: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大观

 

世间诸事,讲个缘分。阅文如探境,但凡读到此文的看客,必是被本书字里字外的深情所吸引、打动,才甘愿跨过千山万水,跨过平西的油菜花、夹关镇的碉楼……终抵此处。

我与本书以及作者季先的际会,皆源于数人对生命的热情和热爱——数月以来,我在策划、编辑、包装本书过程中,选择了“代入法”,即化为她家的一位成员,成为她家的又一个“宝宝”(即川西话中的“表哥”),与他们同悲共乐。我借助“串串”(即四川话中的“中间人”)钟岚生动的转述、季先本人深情的陈述以及我和季先无数次文字或电话聊天里补充的边角余料、趣闻轶事,对这个充满爱和故事的大家族的敬意,与日俱增。而季先与家人集体书写的这本“家族之书”“时间之书”“大爱之书”“生命之书”,更让我震撼、感动,以致向身边他人转述书中所言时,每每声音哽咽、眼角含泪,几不能自已。本书所涉及的“中国式孝道”和“中国式养老”两大问题,分别从感性和理性两面,引爆同样为人子女的我内心中潜藏的万般情绪:想到日后父母若卧病在床甚至仙逝于世,再想到自己颓然老去,面对肉身的苍老、灵魂的消散,我竟如稚童一般,焦虑、恐惧、无助、难过等况味一概涌上心头。

2022年春节期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那朵轻盈又满富诗意的“雪花”让我震撼不已,受此启发,本书所蕴含的“萤火虫”意象已在我脑海中时隐时现。我欣然提笔写下腰封文案,连同书名,一并告知季先。得到的反馈是,当晚,她在一个无人的空间,想到如萤火虫般的一切,大哭一场。

《庄子·人间世》主张“心斋”,即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而明大道;“虚以待物”,即用博大的态度对待世间万物。只有沉下心来,我们似乎才能透悟人生诸多蕴涵。当下社会语境,郁勃昌隆,但亦扰攘纷纭,可谓众声喧哗、异见汹汹。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每个人都是“记者”“作者”“评论者”,迫切地制造观点、输出价值并说服异己。我生性散淡,素来不喜与人争执,更不愿分派立身;加之近日,为俄乌两国交战,微信圈已发生过势不两立、彼此拉黑的“派别之争”。我知会发生激烈争执,但在成书途中,仍勇敢借由季先的微公号,发起过一次书名投票活动,为的是验证“萤火虫”意象究竟会在多大范围被知会和纳受。

说服季先,摒弃原有成熟且被众多粉丝熟稔的《陪伴爸妈的日子》,甚至放弃票数较高的其他书名,选定《阿爸,咱们去看萤火虫——照护失能父亲三十年》(以下简称《萤火虫》),没错,是我力排众议,与季先反复商榷后的拍板。她的诞生,是我对生命观照多年后心念、自性的一次抒发,也是我集结、征询多方意见后,充分考虑图书营销推广、后续周边产品开发以及引发更高层、更广泛关注的一次精心设计。所以,我愿意,勇敢地站在这个书名身边,和她一起接受时间和结果的考验,接受季先原有微公号粉丝之外的更广泛公域里的陌生读者的拷问。在此,向在投票和讨论过程中贡献过其他书名的多方人士表示谢意和歉意,请原谅我放弃了你们的金点子,但请允许我娓娓道出定夺该名的个中原委、此中深意。

第一,“在妈妈老去的时光,听她把儿时慢慢讲”。限于文化惯习,国人在情感表达方面通常是内敛含蓄的——我们常常疏于、羞于、惰于把“我爱你”“我想你”等如此深情表露于外。我和季先最终选择的这个书名,模拟了我们成长过程中无数朴实且动人的日常场景:少年时,放学归家,撞开门我们会急吼吼地大喊:“妈,我回来了,饭好了没有?”成年后,我们结束假期,悻然返城,离开家门时,不忍看父母眼中的不舍,只能咕哝一句:“爸,妈,我走了。”如高亚麟所说,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有朝一日,当我们回到故人已逝的老屋,对着空荡荡的房子大喊“爸,妈,我回来了”,等待我们的,将是永恒的死寂。

因此,在所有备选的书名中,《阿爸,咱们去看萤火虫》之名,看似稀松平常、波澜不惊,但真实模拟了不得不独身一人的三哥带着爸妈去工作,从家里出发时内心的默念,这像是一场浪漫至死的旅行,也像是一场壮怀颠沛的闯荡。最终择取该名,以停留在“第一人称”的设计,期待季先带着我们万千子女,摒弃看客身份和他者视角,把千千万万个“我”导引进去,一遍遍地,深情地,呼唤我们各自的“阿爸”“阿妈”。

尽管“阿爸”带有明显的川西口音,但我丝毫不担心其他地方的读者看不懂,就像世界各国语言称呼妈妈、爸爸,总有几分类似的发音——人类最朴素的情感,大抵都是可以互通的。在书名中,“阿爸”,是千千万万老人、父母的代名词。不管你在皑皑白雪的长白山,还是在碧波荡漾的海南岛,我都想提醒生活在这个“百善孝为先”的国度的每一个子女,趁我们的爸妈尚在人间,多深情地喊几声爸妈,给他们多做几顿饭,陪他们多聊聊天,带他们多出几趟门……远比围绕书名孰优孰劣的争执更有价值、更为动人。

本书的美,首先美在文学性,她挂着整个家族成员的欢笑和眼泪,充满故事的张力、岁月的厚度以及我们寻常血肉之躯所能感知的温度;但我更期望,她美在“社会性”,对更多的读者展开“生命教育”,启发大家思考“临终关怀”“养老”等话题。在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当下,只有我们充分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呵护生命,我们才有勇气和资本直面“变老”这个残酷现实。

第二,“为夜路的旅人照亮方向”。季先的三哥是本书的一大题眼。我敢说,我是如他一般的孝子,想起半年时间照料罹患癌症岳母的艰辛,便对三哥多年如一的孝顺特别感同身受。但我在本书腰封上向万千子女提出“哪怕父母沉疴缠身,你是否愿意,三十年如一日,环伺病榻、承欢膝下?”这一问题,恐怕我自己都没有勇气回答。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对于我们诸多旁人来说,只知三哥伟大如山,并不知他亦渺小如尘;只知他照料老父时似乎威风八面,并不知他独处时其实也懦弱无助;只知他满脸笑意地哄爸妈开心,并不知他转过身时眼眶里常常噙满泪花;只知他身为孝子被四方歌颂,殊不知他个人为此付出惨重代价……季先的文字,表面柔弱,但内里残酷而惨烈,在我眼里,她的确有必要把三哥从“感动人物”“道德标兵”等神坛一把拉下,还他一个和我们同样拥有七情六欲的血肉之躯。要知道,她之所记,仅为匆匆回家数月内肉眼亲见的三哥的付出,而文字之外,三哥所承受的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常年伺候双亲的艰辛,远超我等想象!

季先的阿爸阿妈是本书的另一大题眼。年轻时,阿爸意气风发、志存高远,像老虎一样威猛,有生气;阿妈,泼辣要强,为了一家生计,斗志昂扬,都有几分凌厉的少年气。可是,从书中所述今日之状况来看,他们已颓然老去,英雄迟暮,牙秃爪钝,虎落平阳,多让人有几分伤感。但是,他们仍然活得极为顽强:某次过生日,八十多岁的阿爸遇险送医,连寿衣都已被备下,但强大的求生欲望仍然携领他从鬼门关绕了一个圈又回来了;阿妈尽管腿脚有恙,行动不便,她仍然奔驰在她习惯的“战场”——厨房,找寻当日当“将军”的那点骄傲和荣光,仍然笃定地把为人母的那份温暖和爱,融进明显加多了盐、质量已悄然下降的饭菜里。

不管是三哥,还是阿爸阿妈,他们都是凡夫俗子。他们都在生命最精彩时尽情地放出光亮,照亮自己,也温暖他人;他们为了理想、家庭以及孝道,所释放的人性之美,让人不禁为之惊叹和赞美!即便他们遭遇肉身病痛、人生变故,可生命之光,仍明明灭灭,让人好不喟叹。提及那次送医的惊险经历,季先对阿爸充满了敬意,感谢阿爸就像这个家庭里的一把火炬,照亮几个子女的人生前程;季先甚至感叹兄妹几个都不如老父那么才华横溢、成就非凡。时逢冬奥会举办,我无不敬意地笑言,你阿爸才是采自希腊的火种,是熠熠生辉的圣火之源!反面地说,我和季先也交流过,这份老去的悲壮,我们甚至可以从《乔家的儿女》中的“渣爹”乔祖望身上看到——尽管他不干人事、老来犯浑,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幡然醒悟,拼尽最后力气,为儿女保住了家产,亦多少挽住了自己的几分颜面。

本书开始编校时,湖南卫视小年夜晚会上“生命舞者”谢欣、刘迦《舞于天地之间》叫人印象深刻:在大美洞庭湖畔的芦苇丛中,他们身姿蹁跹,似大雁,似芦花,似白云,似世间一切有灵有神的万物;在特技的帮助下,他们彼此交错,上下翻飞,嬉戏追逐,缠颈交吻,仿佛为了延续生命的伴侣佳偶,浮荡于天地间。我想,最好的日子,最好的心情,最好的生命,都应该像他们的举手投足,轻盈,自在,散逸,却不失力量。我的心潮,随着八百里洞庭一起澎湃激荡,仿佛感触到了“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般的新生。将绿之处,向春起舞,像四季轮回、日夜轮转,生生此间,气象万千!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灵动的绿色荧光棒,亦有此意,其所营造的“万物生”气象,同样唤醒了疫情期间人们内心蛰伏的希望。

我结束本书复审的那一天,适逢北京冬残奥会开幕,盲人田径选手李端置放火炬的那一刻所发生的停留,引发的那声巨大的“加油”和全场如雷的掌声,映射出特殊人群自强不息的精神,更增加了几分戏剧或者悲壮色彩——残疾同胞们,要在黑暗中摸索,要在残缺中冲刺,他们比常人更不易,他们是生命礼赞勇敢的号手。李端坚持“失去了光明,但灵魂不能坠入黑暗”的人生信条,那一晚,他把黑暗留给了自己,却在包括我在内的无数人的心中,点亮了另一盏明灯。难怪有人感叹,奥运会选出来的是人类最强健的体魄,而残奥会选出来的,是最不屈的灵魂。

写就此文时,窗外本已开得充满蓬勃生意的桃花却被突如其来的春雪压得瑟瑟发抖,开出了蜡梅才有的顽强;季先本人正在医院,精心照顾其患病爱子;一百多条鲜活生命消殒于蓝空,留给亲人无限的悲恸……我特别理解季先为什么要用四个篇章,以冬去秋来,串起三哥陪伴阿爸的悠悠时光。在我看来,季先上有老下有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生命接力者”,人生之路,如其所述,充满艰难和喜乐——为人子,为人母,既是荣光,更是道义!虽说时光易逝,三十年,寥寥仨字,读起来容易,但季先的三哥和他们的阿爸,过起来,却是可想而知的难——父子俩,小小心心地拢着一团“生”的火,一个努力地自我维系,另一个拼命地添炭加柴——怎么着,都是咬牙坚持“活着”,拼命抵抗“死去”。父子俩,用爱,用陪伴,共同谱写了一曲悲壮、感人、悠长的生命之歌;父子俩,均可堪称“生命壮士”!

第三,“生活总该迎着光亮”。初识季先,谈下本书出版计划时,经我推荐,她才补上了《乔家的儿女》,追剧时,想起自家情形常常掉泪,尤其是自家大哥伯先为全家担责抗苦,像极了剧中老大乔一成。我打趣道,她从小爱打扮、爱写小情小调文字,爱臭美、爱作,如剧中“乔四美”,正好又是排行老四,常戏称她为“四美”。

无论是乔家,还是季先家,抑或张家、李家……都是寻常人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季先笔下的每篇文章,前面部分,平铺直叙,仿佛如镜面的茫茫黑夜,让人读后撼然并怅然,但在最后,季先再添点睛之笔,字字珠玑、句句含情,常对生命、亲情、世道、人伦等多有赞叹评述,发人警醒深思,如漆黑暗夜里的一星萤火,虽幽微,但明亮,有思想火炬、灯塔的力量,灵气十足,又意义非凡。从这个意义来说,萤火虫的英文FIREFLY多传神啊——有火,有光亮,还有传散。

通过暗中观察,我发现与季先正在同读的一本书中写道:“对创作者来说,反复污泥里打滚和控诉并无太大意义,用文字写出灵魂的明光才不容易。”所谓众生皆苦。如季先所说,我们的生活如此沉重,已经够苦了,我们需要找一个发泄、倾诉的口子,需要苦中作乐,需要一些美好的事物升华我们的胸臆。所以,我想对投票选择《陪伴爸妈的日子》等书名的其他读者说:请原谅,书名没有择您所爱;因本书而起的所有情绪的传递,如奥运火炬借力,我们有幸都是传递者,但很显然,季先才最有资格成为点燃火炬的最后一棒。既然“萤火虫”之意象引发过季先的触动和眼泪,那么,我恳请诸位放下笔墨之争、忍痛割爱,把那晚她包含岁月之殇、之痛、之美的眼泪视作珍珠,因为,她才是这本书之母,是我们诸位看客浓醇情绪的酒引子。包括本人在内,无论我们投注了多少感动、眼泪、叹息,但终究都是看客,我们理当把选择书名的最终权利交还季先。

纳博科夫说,任何生命的存在,不过是一条光缝,稍纵即逝,前后皆是永恒的黑暗。萤火虫最长活不过七天,在亘古绵长的历史长河里,我们何尝不是一只只从生涯跨到死境的弱小“萤火虫”呢?我们在所活的最长不过百年的岁月里,朝着希望、梦想……努力发光发热,试图在这世间留下些许痕迹。我不由得想起在中国乡间,告别亡者时,亲人们总会在其肉身旁点上一盏长明灯,以示对生命之火的绵延和挽留,抑或为亡灵转世的黄泉之路驱逐黑暗,照亮前程。我还想起盗仙草为救许仙之命的白素贞临走时,取来一盏油灯,点燃后放在床脚,告诉小青已经把本命系在这盏油灯上,如果油灯不熄,她就能活着回来。如果熄了,说明她已遇难……用灯火比喻生命,用光明照亮去程,其心惶惶,其境幽幽,其意亦切切,这是多么令人心酸又多么有人情味的举动啊!

总之,颇费笔墨和心血,作上述解释,是为了安抚众心,更是为了激奋群情——惟愿本书成为一盏“路灯”,鼓励千千万万个如季先三哥一样的孝子纷纷涌现,既照顾好垂老的父母,也照顾好将老的自己,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的美好和伟大,继续一代传接一代;唯愿我们每一个如萤火虫般微小的生命、每一份如萤火虫般温暖的亲情,汇聚成光,结集于万家灯火和人间烟火中,像雷佳在《人世间》片尾曲中所唱,“平凡的我们,撑起屋檐之下一方烟火,不管人世间多少沧桑变化”,最终成为人间大爱;也唯愿本书成为一本珍贵的“生命教材”,导引更多的人对于生命建立更深意义的解读和尊重,也像雷佳所唱,“祝你不忘少年样,也无惧那白发苍苍,若年华终将被遗忘,记得你我火一样爱着,人世间值得”,从此敬畏生命、礼赞生命,少时拼搏,老时坦然,活得精彩,死得无憾!

谢谢书中的阿爸阿妈,谢谢季先,谢谢三哥和其他兄长,谢谢引荐书稿的钟岚,谢谢我们团队参与策划、讨论、决策的尉敏、孙丛丛、李瑞荣,谢谢参与投票并向我传达不同意见、为我鼓劲的每一个人,谢谢给我无穷启发的张艺谋,谢谢封面设计师马书瑶,谢谢版式设计陈玲、魏大庆,谢谢川西的平乐和夹关镇……谢谢你们让我看见了生命最绝美、最顽强的亮色!——“一切皆有光”,萤火虫的光,微弱,但希望《萤火虫》这本书所散发的光亮,微光不微,照亮我们爸妈晚年直至其生命终点的路,温暖千万个环伺病榻的孝子那颗疲惫、沧桑但坚韧的心,并播散人世间最美好的、最恒久的大爱至无疆。

从父亲到儿女,从生到死,从纸上到现实,从张家到李家……万物有灵且美,一切皆值得歌颂。谨以此文,致献凡间每一个如萤火虫般柔弱但强大、美好的生命!愿本书,扩展为一卷史诗,鼓励大家努力活成一道光,让靠近的人都温暖!

我无比欣慰,这本书,最终要让父子之爱、兄妹之爱、母子之爱等人间大爱,汇集于此,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大观”品牌主理人、本书策划编辑 潘飞)

 

 

Read Previous

一本关于守护绿孔雀的书背后的故事

Read Next

京东618推出“青绿计划”图书专场 构筑儿童绿色阅读安全屏障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