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初印象
位于印度孟买市内的达拉维地区是亚洲第一大贫民窟,从1884年以来,超过一百万的人口,蜗居在这片 2.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这里,人口密度将近是中国香港人口密度的五十倍。
除了粮食、教育和治安问题,众所周知的如厕难题、妇女强奸问题、饮食安全问题等等,在贫民窟地区只怕更严重。
(图片来自网络)
这几年有关印度的话题源源不断,在B站上有关印度的视频更是一搜一大把。
(图片来自B站搜索)
环境脏、吃的差、教育跟不上、治安问题堪忧,疫情期间这些问题暴露得更全面。但很多印度老百姓却觉得印度是世界上非常强大的国家。
印度从1970年代开始,也在进行经济改革和发展。在《印度经济史》一书中,印度央行前行长比马尔·迦兰记录了印度50年来的经济发展历史,书中也提到了印度贫民问题。
印度穷人的世界
在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上半叶,印度因为贫困导致连年饥荒,造成了3000多万人死亡,流行病等疾病蔓延也屡见不鲜。
到了印度独立时,印度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只有32岁。农村地区既没有供水系统,也没有供电系统。绝大多数印度人都没有机会上学,也找不到工作。在独立前的30年中(1911年至1941年),印度人均粮食供应量实际下降了29%。
自经济改革以来,印度的中央政府和各邦政府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大基础民生设施建设,向全体印度人民,尤其是穷人提供包括教育、医疗和营养健康在内的各项基本社会公共服务。
多年来,这些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各地纷纷建起了学校、基层医务所等基础民生设施,也推出了各种社会保障和扶贫方案,以更好地满足穷人的需要。
但实地调查研究显示,印度贫困人口获得的社会公共服务,要比非贫困人口少的多。比如:
- 尽管粮食产量提高了,印度公共分配制度(PDS)下的粮食供应也迅速普及,但没钱购买足够口粮的人口比例却保持不变,依然在50%左右。
- 虽然印度公共分配制度确保了粮食供应,但其穷人购买得很少,在最为贫困的地区更是如此。
- 父母没有上过学,家庭经济条件差,是印度儿童辍学的主要原因。因此,印度贫困人口的文盲比例依然大幅高于印度平均水平,包括城市平均水平和农村平均水平。在印度贫困地区的公立学校中,饮用水供应和教师人数等基本设备通常都是最差的。
- 至于养老金等社会保障计划,也并没有将贫困因素纳入考核范围之内,印度非贫困人口似乎比穷人受益更多。
- 由于资源的匮乏,大多数印度公共社会服务计划并没有广泛推广,内容也并不完善,无法满足穷人的需要。此外,印度官僚结构的运作效率以及公务员与贫苦人民之间的社会地位差距,也进一步阻碍了社会公共服务计划的落实。
鉴于印度贫困人口的基数很大,印度如果不大幅增加社会公共服务经费,显然是无法为人们,尤其是穷人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
2012年至2016年,印度中央和各邦政府用于社会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一直保持在GDP的6%左右。此外,印度各项社会公共服务项目的落实效率依然有待提高。需要采取更多措施,有的放矢,同时精兵简政。
不过,上述措施也无助于改变目前印度社会保障缺乏的基本面貌,除非这些社会公共服务项目可以覆盖更广泛的地区。当社会公共服务稀缺且免费时,它们很可能被非贫困人口优先占用。
国别经济史经典译丛《印度经济史》
比马尔•迦兰(Bimal Jalan)是印度央行前行长,他曾在印度政府担任财政大臣、总理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等职位。2003年至2009年,被提名为印度国会议员;2014年至2016年,担任印度支出管理委员会主席;也曾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董事会担任印度代表。
他在《印度经济史》一书中表示,印度已经意识到了贫困人口的问题,也在尝试解决,但印度经济的发展似乎与贫民的发展形成了悖论。
ISBN:978-7-5046-9290-0
作者:[印]比马尔·迦兰 著 张翎 译
定价:69.00元
上市时间:2022年2月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基于扎实的研究、详实的数据与丰富经济管理经验,向读者展现印度经济的历史、现在与未来。
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十七个章节。这三个部分按年代和主题进行划分,每部分都选取了相应时期内,关于不同主题的文章。
第一部分聚焦20世纪70年代,主要讲的是印度推进工业化的十年。在此期间,印度大力推行行业许可政策,出台了许多法规和行政制约措施,实施了高度管制的经济体制。鉴于印度长期被殖民的历史,以及战前工业国家与非工业国家之间不平等的贸易和投资模式,印度在独立之初形成了对经济体制的这种共识。不论是被殖民经历还是战前外贸形势,都促使印度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选择由国家主导的内向发展战略。
第二部分“自由化和全球化的十年”关注的是20世纪80年代的印度。在此期间,印度经济发展的政策框架经历了从贸易保护主义向贸易自由化和全球化的巨大转变。重点讨论了1988年印度国际收支出现严重危机期间的经济管理,以及在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危机之后,印度推行新经济战略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21世纪的印度”的各章关注的是21世纪的前25年中,印度在经济和治理结构等方面的热点问题,与1980年至2000年这20年相比,在2000年至2019年这20年中,印度的治理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0年至2014年,印度共经历了三届政府的完整任期,其中两届由印度国大党执政,一届由印度全国民主联盟执政,但他们都只得到了少数党派的支持,在议会当中并不占多数席位。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想要推进基础性改革或改善治理结构,难度都会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