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步青,浙江温州平阳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教育家, 1927 年毕业于日本名牌大学东北帝国大学的数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受聘于浙江大学数学系,后任复旦大 学校长。
苏步青出身贫寒,但靠着刻苦学习和努力奋进,22 岁时,以第一 名的成绩被日本的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录取。东北帝国大学是日本知 名的学府,而苏步青在那里也依旧出类拔萃,每一年都能拿到第一名,在校期间就已经有了一些在研课题,并撰写了多篇在日本学术界有着较大影响力的论文,这在大学生中是凤毛麟角的。
1931 年 1 月,苏步青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这时,苏步青在日本学术界已经声名鹊起,并已经娶了日本妻子,有了一个女儿。他本可以继续留在日本过着优渥的生活,但他依旧时刻牵挂着祖国,牵挂着数学研究与教学事业。因此苏步青毅然携妻女回国,在浙江大学任数学系教师。
当时战争的阴云已经笼罩了中华大地,内忧外患,浙江大学也是举步维艰,连工资都发不出来。苏步青克服重重困难,与陈建功先生共同开创数学讨论班,严格要求学生。抗战全面爆发后,浙江大学迁往贵州,苏步青为了躲避日军空袭,被迫躲在山洞里,即便如此,也不忘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研究。英国驻华科学考察团团长、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在参观了浙江大学理学院数学系后,赞叹“你们这里是东方的剑桥”。
在苏步青的指导和教育下,他的学生中也出现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数学家。在培养了这么多顶尖的专业人才的同时,又是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苏步青没有忘记锤炼自身,抓紧时间进行研究和写作,从1928 年到 1948 年的 20 年间,虽饱经战乱和颠沛流离,但依旧撰写了41 篇高质量的研究论文,陆续发表在日本、英国、美国、意大利的数学刊物上。国际数学界称苏步青是“东方国度升起的灿烂的数学明星”。
了不起的“苏步青效应”
历史上名家大师辈出,但自身出类拔萃的同时,弟子也大多成就斐然的就不多见了,或许有一二人做出成就的,但多数都泯然众人。这些弟子在老师生前,还能被带动着做出一些成就,但当大师离世,弟子们往往再难有作为。远的不说,看看现代的一些著名实验室就可见端倪: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是一代物理学大师,他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把量子论发展成量子力学,形成世界知名的哥本哈根学派。但玻尔死后,其创建的玻尔研究所很快就衰落了。德国物理学家冯·卡门虽然培养了众多的杰出科学家,形成技术科学领域著名的卡门学派,但卡门去世后,这个学派同样衰落了。我们探究其中的根源,其实现代科学知识的增长,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增长,也不是平方增长,而是一种特殊的超越函数增长的方式。说得简单一些,现代科技发展迅速,每过若干年,知识总量就要翻一番。在这种历史情况下,任何一个领域(或学科),想要稳定保持指数增长的势头,就必然要有全新的学科(或领域)涌现,而全新的学科领域,又往往需要年轻的科学家进行开拓。这样一来,现代科学也就向现代教育提出了一个重大的问题:这样众多的开拓性科学人才从哪里来?这就要求每一个科学家能培养出更多超越自己的学生,去完成新兴学科的探索与钻研。一个学派,如果其中的科学家只能“复制”和自己一样水平的科学人才,那么最终结果就是学生“离开老师就不会走路”,这个学派的科学研究能力,就必然会衰落。
但说起来简单,真正要做到培养出多位青出于蓝的弟子,又谈何容易?这不仅要求老师本身学术成就极高,胸怀宽广,既善于研究治学,又善于传道授业解惑,还要高瞻远瞩,引导学生走出自己的道路,这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做到的。
苏步青教授就是极为难得的拥有这样能力的老师,他本身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同时也为我国培养了一代优秀的学者,其中有的也已然成为世界知名的数学家:中国科学院谷超豪院士、胡和生院士,数学教授张素诚,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白正国,杭州大学数学系教授吴祖基,郑州大学数学系教授熊全治……
有一次,苏先生在接见自己的学生时说:“人家都说‘名师出高徒’,我看还是‘高徒捧名师’。我自己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倒是你们出名了,把我捧出了名。但是,我要说,有一点你们还没有超过我,那就是我培养了一代像你们这样出色的数学家,而你们还没有培养出超过自己的学生。”“满案簿书双睡眼,毕生事业一教鞭”是苏步青对自己一生事业的总结,也是他一生理念的真实写照。苏先生一直坚信教师的天职就是培养超过自己的学生。我们将培养出超过自己的学生的教育现象称为“苏步青效应”。
苏先生在现代科学日渐完善的情况下,在文明惰性相对强的东方文化背景下实现了“苏步青效应”,践行的是难能可贵且值得歌颂的 “师道”和“师德”!
——本文摘自《中国之光》
编辑推荐
写给青少年的前沿科技课
10余个科学板块,23大主题,100余个生动案例
涵盖数学、物理、化学、军事工业、超级工程、农业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网络科技等内容
有助于青少年知识与视野的全方位拓展
内容简介
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陈露晓教授写给青少年的前沿科普读物。全书分为九章,分别从物理、化学、军事工业、超级工程、科技创新等多个层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重要科技城就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图书融技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在理性客观的科学知识、科技成就介绍的同时,佐以趣味性的讲解,让青少年能在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基础上,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在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基础上,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养成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
作者简介
陈露晓,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及企业横向课题研究,主编国家科技部重点科普图书项目《国民素质读本》系列,担任15种图书的主编,涉及高校教材、学术著作、科普著作等多个领域。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