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深度对话茅奖作家》《深度对话鲁奖作家》等作品之后,《中华读书报》著名记者舒晋瑜推出《风骨:当代学人的追忆与思索》,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推出。

该书收入了周有光、马识途、钱谷融、许渊冲、吴小如、草婴、任溶溶、屠岸、冯其庸、宗璞等近三十位当代著名学者与作家的人物描摹与记录。作者以“我”的口吻讲述自己与每一位作家、学者的交往史,包括每一次见面、过程中的多方面交流,最新的或最后的往来等,以记者的职业敏感和女性特有的细腻,描摹着每一位人物。从他们身上,可以映照出一代人的成长历程,时代的变迁所留下的烙印,更可以看到他们难得的精神品格,严谨的学术态度,不懈的创作追求,令人感佩的人格风范。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是一部向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度致敬、也向某种精神风尚致敬的著作。她以自己的真诚走近每一个人物,在有限的交往中认真投入地获取每一个有用的信息,尽可能准确地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个人物的素描。这素描却绝不是单色调的、扁平的呈现。而是立体的呈现,从中可以透视和感受到某种特立独行的性格。可以说,这部作品是从另一个角度呈现了一部文学史,甚至是一部领域更宽广的历史。
北京大学著名教授严家炎对于《风骨:当代学人的追忆与思索》予以高度评价,认为舒晋瑜以敏锐的新闻嗅觉,关注文学现象,追踪文坛大家,撰写报导文章,成绩卓著。她的人物采访思想深沉又鲜活耐读,充分展示了一代文苑名师的精神风貌和人文情怀,也体现了她扎实的工作作风、执着的专业精神和过硬的新闻及文学素养。
和作者此前的多部访谈录风格不同,《风骨:当代学人的追忆与思索》收入的人物传记里,体现出舒晋瑜的另一面。北京市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刘庆邦认为,舒晋瑜是能够沉下心来认真做事的记者,她对于这些采访对象,对于笔下的人物,怀着深深的体贴。她冒雨去上海华东医院看望草婴:“他正熟睡,面容苍白平静。我心里突然有一种冲动,想握住老人露在薄被外的双手。正是这双手,自1942年起陆续为中国读者介绍了众多苏俄作品,从肖洛霍夫到托尔斯泰,这双手,为中国读者推开了俄罗斯文学的窗户。”她陪钱谷融先生一起喝酒,还约好了下次“喝白酒”——“舒晋瑜的豪爽率真、善良体贴一望而知,”刘庆邦说,这也许是她能够走进受访对象内心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