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杀兄夺权的帝王,如何实现北宋的中兴?

太宗最大的功绩,应推基本实现统一和重视发展文化事业两项。这两项事业,对于当时的社会发展,带来了积极的有利的影响。

太宗取消了节度使领支郡的权力,全部州军都直隶中央,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太宗先后迫陈洪进献出漳、泉二州,迫钱俶献出吴越十三州、一军,又攻灭北汉,得十州、一军。到太平兴国四年(979)五月,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基本实现了统一。其后,河东、河北虽常被兵,陕西、西川亦有兵灾,但赵宋皇朝的大部分疆土却处在统一、和平的状态下。太宗继续执行太祖时期的鼓励垦荒的政策,下令:“所垦田即为永业,官不取其租。”至道元年(995)又下诏:“州县旷土,并许民请佃为永业,仍蠲三年租,三岁外输二分之一。”与太祖时一样,“州县官吏劝民垦田之数,悉书于印纸,以俟旌赏”。太宗时期的垦田数比太祖时期又有所增加。太祖末年是二百九十五万二千三百二十顷六十亩,太宗末年是三百一十二万五千二百五十一顷二十五亩。数字虽不一定可靠,但可以反映出垦田数增加的事实。
太宗重视发展文化事业,成就颇大。
五代时期,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为三馆,在右长庆门东北,仅有小屋数十间,湫隘卑痹,仅蔽风雨,周庐徼道,出于其旁,卫士驺卒,朝夕喧杂,每受诏撰述,皆移他所。太祖时期,未尝改作。太平兴国二年(977),太宗幸三馆,顾左右曰:“是岂足以蓄天下图书,待天下贤俊?”即日诏有司度左升龙门东北车府地为三馆。命中使督工徒,昼夜兼作。其栋宇之制,皆太宗亲所规划。自经始至毕功,太宗两次临幸。轮奂壮丽,甲于内庭。太平兴国三年(978)二月建成,太宗乃下诏曰:“国家聿新崇构,大集群书,宜锡嘉名,以光策府,其三馆新修书院宜为崇文院。”院既成,书迁西馆之书,分贮两廊。以东廊为昭文书库,南廊为集贤书库,西廊分经、史、子、集四部,为史馆书库。凡六库书籍,正副本八万卷。崇文院西序留有便门,以便太宗光临。太宗在崇文院建成后,常到院中观书,并常召大臣到院观书。端拱元年(988)五月,又在崇文院中堂建秘阁,分三馆书籍万余卷置其中。太宗还多次下诏求书,规定了具体的奖赏办法;又派人到江南、两浙购募图书。献书及购募所得书,均藏于崇文院内。
太宗时期,命人编辑了三大类书:《太平御览》一千卷,《文苑英华》一千卷,《太平广记》五百卷;又集《神医普救方》一千卷。太宗还命国子监重行校刊九经,开雕四史及《说文解字》等书。
太宗继续实行太祖时的政策,重视择人用吏,诛杀贪赃不法者。太宗刚即位,即诏诸道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第为三等,岁终以闻。太平兴国二年三月,始立试衔官选限。太平兴国六年(981)三月,又诏令诸路转运使察官吏贤否以闻。太平兴国八年(983)四月,颁《外官戒谕辞》。雍熙四年(987)三月,诏申严考绩:“天下知州、通判,先给御前印纸,令书课绩,自今并条其事迹:凡决大狱几何;凡政有不便,于时改而更张,人获其利者几何;及公事不治,曾经殿罚,皆具书其状,令同僚共署,无得隐漏。罢官日,上中书考校。”十一月,诏以实数给百官俸,以使官吏尽职,且可责廉。太宗在派使者按问各州刑狱之时,常令同时察官吏勤惰以闻。太宗尤重内外制之任,每命一词臣,必咨访宰相,求才实兼美者,先召与语,观其器识,然后授之。贪赃不法之吏,太宗即予诛杀。据《宋史·太宗纪》的记载,太宗在位约22年,诛杀贪赃与不法官吏17人;太平兴国三年六月,太宗下令,他即位后诸职官以赃致罪者,虽会赦不得叙,永为定制;太宗还下令禁用酷刑,常令诸州长吏虑囚。
太宗在统一和发展文化事业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军事方面,却处置失措,从而使积贫积弱的局面开始形成。
太宗即位之初,采取了一项重要措施,就是禁止藩镇回图贩易。
对于这项措施,历来认为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有利措施,实则不然。
《长编》卷18,太平兴国二年正月载此事:五代藩镇多遣亲吏往诸道回图贩易,所过皆免其算。既多财则务为奢僭,养马至千余匹,童仆亦千余人。国初,大功臣数十人,犹袭旧风,太祖患之,未能止绝。于是诏中外臣僚,自今不得因乘传出入,赍轻货,邀厚利,并不得令人于诸处回图,与民争利,有不如诏者,州县长吏以名奏闻。
从表面上看,这项措施有利于国家统一,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太祖时期,实行赵普提出的“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三大纲领之后,节度使的权力大都被剥夺了,已不成患害。留使、留州的钱财被取消,有通判掌各州之财,财政盈余又全部送往京师,上交中央,一般节度使的财力已所剩无几。所谓太祖未能止绝的回图贩易者,主要是指边境诸将。太祖重视边防,专任边将,曾对近臣说过:“安边御众,须是得人。若分边寄者能禀朕意,则必优恤其家属,厚其爵禄,多与公钱及属州课利,使之回图,特免税算,听其召募骁勇,以为爪牙。苟财用丰盈,必能集事。”庆历元年(1041)五月甲戌,太常丞、直集贤院、签书陕西经略安抚判官田况上兵策十四事,十一曰:“太祖用姚内斌、董遵诲抗西戎,何继筠、李汉超当北敌,各得环、庆、齐、棣一州征租农赋,市牛酒犒军中,不问其出入,故得戎寇屏息,不敢窥边。”所以,太祖时期西北边境比较平安。
回图贩易,是太祖对边防将领实行的特殊政策,其资本是公钱与诸州课利。太宗禁止回图贩易,矛头所向是边防将领,是限制边防将领权力的措施,是对边防将领的一次打击。这是太宗时期边防政策的第一个重大改变。高梁河之败后,边防将领作战不力,与此不无关系。因为无财力自置斥候,远探消息,又无财力重赏士卒,使其尽力而战,边防军的战斗力不能不削弱。
在此以后,太宗又贸然发动太平兴国四年和雍熙三年(986)两次大规模北征,八年之内,先后有高梁河、莫州、岐沟关、朔州、君子馆五大败仗,丧师不下三十万,使太祖时期养精蓄锐而造成的对辽作战的优势丧失,北宋积弱之势开始形成。
太宗又纵容边将“生事致寇”,引起辽国报复入侵,改变了太祖时谨慎持重的边防政策。
太宗又改变了太祖对边将的态度,摧辱边将权威。《乖崖集》附录韩琦撰《张咏神道碑铭》载,淳化四年(993),宿将张永德为并代帅,小校犯法,杖之而死,有诏按罪,枢密直学士、同知通进、银台司公事、兼领发敕司张咏封还诏书,曰:“永德方被边寄,若责一小校,遂摧辱之,臣恐帅体轻而小人慢上矣。”太宗不纳,因不关银台而下书谯让。未几,果有营卒胁诉其大校者,咏复争前事,太宗优容谢之,面加慰劳。如此对待边将,边将权威何从而立!
自此,河朔无宁岁,备受战乱之苦,直到真宗时订立澶渊之盟,才算结束这种局面。而其肇始,即是收回边将的回图贩易权。要之,太宗时期,基本实现了统一,经济有所发展,文化事业大有发展,政治上大致沿袭了太祖时期的政策,使整个社会依然呈现出向前发展的势头。但是,太宗改变了太祖的边防政策,在军事方面处置失措,因继位问题而造成的统治危机,又使太宗急于建功立业,提高威望,汲汲于皇位的巩固和传授,因此接连贸然北征,屡遭大败,不仅丧失了军事优势,而且引发了财政危机,从而开始形成积弱积贫之局面。可以说,对于北宋社会的发展,太宗是功过参半的。
(本文节选自张其凡 著《宋太宗:阴影下的帝王》一书)

Read Previous

许倬云:读书是为生命,读书是为求心之所安

Read Next

万有引力新书 | 《泪之地:殖民、贸易与非洲全球化的残酷历史》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