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三江源的绿色传奇,《三江源的扎西德勒》作品研讨会顺利召开

著名作家杨志军全新儿童文学力作《三江源的扎西德勒》自2022年3月出版后,受到了广泛关注。为了深刻探讨此书的出版价值与文化意蕴,4月22日上午,由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指导,江西省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和中文天地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办,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承办的“书写三江源的绿色传奇——《三江源的扎西德勒》作品研讨会”通过云端形式成功举办。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著名诗人、中国作协原副主席高洪波,资深出版人、作家海飞,中国图书评论协会副会长、《中国图书评论》杂志社总编辑杨平,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徐德霞,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晖,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李东华,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文艺报》副总编辑刘颋,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莉,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徐妍,太原师范学院教授崔昕平,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香,本书作者杨志军等业界十余位领导、专家和学者特邀出席。江西省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吴信根开场致辞,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新闻出版局(省版权局)局长黎隆武总结并肯定了会议成果。江西省文联主席叶青,江西省委宣传部出版印刷发行处处长张宏涛出席会议,研讨会由中文天地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游道勤主持。

《三江源的扎西德勒》是杨志军继《巴颜喀拉山的孩子》之后,三年磨一剑,又一部生态文学力作。《巴颜喀拉山的孩子》自2018年12月出版以来双效俱佳,获得了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中宣部“优秀青少年读物出版工程”等诸多荣誉。在新作中,杨志军一如既往地以慷慨激昂的情感和深邃广博的思想进行他的儿童文学创作。作品聚焦三江源的野生动物保护,讲述汉族男孩小海一家三代为三江源的生态保护贡献青春和生命的故事。作品立意高远,主题厚重,蕴含生态文明建设、科学精神传承、家风传承等丰富内涵,通过对三江源地区地质地貌和野生动物生动翔实的描写,展现了三江源宏阔的地理风情和深邃的文化样貌,是一曲礼赞动物、礼赞自然、礼赞生命的三江源之歌。

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黎隆武、江西省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吴信根在致辞中对杨志军为江西出版又奉献了一部优秀作品表示诚挚的感谢。黎隆武部长热情赞扬了这是一部谨遵时代号召,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聚焦时代主旋律的作品,并表达了对作家杨志军深切的生态伦理观照和严肃的生态责任观的由衷赞许。吴信根董事长认为这是一部聚焦三江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守护绿水青山的时代之作,是书写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之作,显现出与许多儿童文学作品不一样的宏大气象。

与会领导、专家一致认为《三江源的扎西德勒》是一部聚焦时代主题、体现原创儿童文学深度与广度的精品力作。邬书林理事长认为这是这部作品主题宏大、立意高远,构思精巧、情节激荡,故事动人、插图精美,把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融为一体,是原创儿童文学中难得一见的好书,此书的出版体现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体现了中国出版人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求和作为。高洪波主席认为作品“在寻找中抵达生命的制高点”,是一部“伪装成童话的小说,伪装成小说的诗集”。该书让现实的成人世界和充满幻想的孩子世界互相交织,用童话色彩冲淡了小说的现实意义。他特别指出书中的十余个动物的形象极其丰盈,借助诗意描写,显现出传奇色彩,这在一般的动物小说中非常少见。海飞主席则高度肯定了作品三方面突破:生态儿童文学国家战略高度的突破;生态儿童文学儿童叙事的突破;生态儿童文学思辨性的突破。他评价作品犹如一股来自三江源头的一泻千里、奔腾不息的的活水,给当下的儿童文学注入了生机勃勃。叶青主席评价这部作品的内涵显然远远超出了儿童文学的范畴,作者将充满忧患意识的生态文学,与充满想象和童趣的儿童文学结合,让略显沉重的、现实主义的生态文学绽放出理想主义的火花。

在专家讨论环节,与会嘉宾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大家以“书写三江源的绿色传奇”为主题,围绕作品的动物书写的开拓与深化、儿童视角的纯熟和自然、人与自然关系的多层思考、诗性哲理的叙事风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杨平会长从创作题材、主题出版和思想内容三方面,肯定这是一部多元素融合的集大成作品,作品给儿童传达了自然观、宇宙观、世界观,同时还有厚重的社会观、人生观、哲学观,是一般创作很难企及的高度陈晖教授同样从出版的角度肯定了《三江源的扎西德勒》是一部内容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是的“三精”出版的成功案例,作品涉及生态文明,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宏大生态文明观,在地域文化方面的创作融入成人作家的经验,拔高了儿童文学表达的水准。李东华院长则站在文学史的高度,评价《三江源的扎西德勒》是我国原创儿童文学主题性写作走向成熟的标志。作品在儿童性、文学性、题材的稀缺性、知识的专业性、生态理念的现代性等方面都达成了较为完美的统一,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厚重之作,为儿童文学写作拓展了广阔的美学空间。崔昕平教授高度概括作品呈现出三层意蕴:第一层次的意蕴,是以童心营造喜感、淡化悲剧现实的“治愈”意味;第二层次的意蕴,来自对“初心”的确认,来自小我与大爱的博弈与升华;第三层次的意蕴,是从三江源生态环境的改善中,传递出对生态守护潜移默化的传承力量。

从主题表现上,不少专家提到作品凸显了相互尊重、彼此关怀的生存理想,传达出万物有源、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李朝全主任肯定了作品所表现的生态和谐和生命共同体意识的主题,认为这是一部对三江源地区的自然与动物进行科普知识介绍的佳作。张莉教授评价《三江源的扎西德勒》是一部充满治愈作用、引领人向上的儿童文学作品,为年幼的读者们带去不一样的成长期许。刘颋老师认为作品的内涵非常厚重,但表现形式非常轻盈,作品拿捏了两个关键:一是“分寸感”,指人与自然的之间的分寸来自人与动物保持应有的距离,是人对动物的理解、尊重与爱的表现;二是“寻找”,不同生命个体在地球上寻找自身最合适的位置,以及在寻找故事背后,人的愿望与人的理想不断纠缠交互,这些使得本书表现出非常高的文学品质。刘琼老师认为作品塑造了许多生动的多面的动物形象,呈现出纯真的气质、理想主义的气质,构建了人与自然平等的和谐关系、人与动物辩证的关系、多民族和睦共处的关系。徐妍教授则关注到作者虔敬地将叙事目光聚焦在三江源的野生动物们身上,它们不但具有野生动物的自然属性,更具有青藏高原生命的超验灵性和博大神性。

诗性精神是杨志军作品中一如既往的美学追求。正如徐德霞老师所言,这部作品依靠文字的独特魅力,把事、诗、歌、画、情、理、趣七艺统一,做到了故事中有情有理,理趣相映;文中穿插了很多诗与歌,诗、歌、文三者有点琴瑟相随,相得益彰、相互映衬之感。陈香老师也评价作品的叙述饱含激情,带有明显地域色彩和史诗气质的抒情意味。那些诗意的、充溢着充沛情感的歌谣,充满了哲理和隐喻色彩,它们与作品的叙事水乳交融,与文学的表达心心相印。

面对嘉宾们肯綮的点评,作者杨志军在感激之余,也真诚地做出了回应。他说,三江源是他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书写三江源的故事就是书写自己的故事。那里景观壮阔而高拔,人与人的关系却细腻而柔软,大家都说着“扎西德勒”,都给对方献着洁白的哈达,很多时候都忘了这是哪个民族的语言和习惯,因为它跟那片土地粘连在一起,变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呈现,是雪山和草原永远纯洁苍翠的一部分。

Read Previous

总台携手人文社推出“4·23全民阅读十小时直播活动”,十二位明星推荐人和二十五位嘉宾亮相荐书

Read Next

《内蒙古寻宝记》百城千店正版联盟新书首发式圆满召开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