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大裁缝》首发式暨线上研讨会顺利举行

4月7日上午,由宁波市文联、中共宁波市奉化区委宣传部、《当代》杂志社主办,浙江文艺出版社、宁波市奉化区文联承办的长篇小说《大裁缝》首发式暨线上研讨会顺利举办。

宁波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杨劲,中共宁波市奉化区委宣传部部长屠雪松,宁波市文联创研室二级调研员冯国祥,中共宁波市奉化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马钧,宁波市奉化区文联主席汪尧平,宁波市奉化区文联三级调研员俞赞江出席并讲话。王春林、何平、徐晨亮、石一枫、陆梅、周保欣、陈力君、南志刚、谢志强等专家,以及浙江文艺出版社社长虞文军、浙江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柳明晔、浙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许龙桃,《大裁缝》责任编辑周易、营销编辑张恩惠等出席研讨会。《中华读书报》《文艺报》《文学报》《浙江日报》《杭州日报》《钱江晚报》等二十余家媒体记者相聚线上,一并参会。

会议由宁波市文联创研室二级调研员冯国祥、宁波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南志刚共同主持。

 

《大裁缝》是禹风全新长篇历史小说力作,由浙江文艺出版社于2022年3月推出。小说叙述了宁波奉化裁缝家族于1860至1943年在上海滩的起落浮沉,通过国内西服业、宁波商帮近百年在沪发展的脉络,聚焦上海乃至整个中国与世界激烈碰撞的时刻,探索一种独有的城市历史命运,具有广阔的历史视野和深沉的人文关怀。

上市后,《大裁缝》常居当当网中国当代小说新书榜前列,并先后登上文学好书榜、探照灯好书榜、浙版好书榜等图书榜单,在小红书、豆瓣、微博、b站等平台也广受读者好评。

宁波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杨劲代表主办方发表了讲话。他回忆起洋装西服在宁波的历史和家族往事,不禁感慨万千。他说:“《大裁缝》所讲述的历史故事,对我而言,既亲切又熟悉。作品本身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禹风所讲述的故事背景从宁波奉化延伸到上海租界。同时,作品历史感厚重,禹风将洋装裁缝的故事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中去讲述,从特殊的历史时期里展现了家国情怀。”

中共宁波市奉化区委宣传部部长屠雪松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了热烈祝贺,并对宁波市文联、浙江文艺出版社等与会方致以感谢。他提到,宁波红帮裁缝是当地强有力的经济支撑,能够与禹风先生合作,推出这部关于红帮裁缝的文学作品,对当地未来的产业发展也有所启发。谈到作品本身,他认为《大裁缝》以小人物的视角反映了当时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也希望这部作品能够得到国内外更多读者的喜爱,进而发扬历史传承,也期待未来在文艺精品的创作上能够有更多合作的机会。

我们知道,打开一本书很难,但读者依旧需要了解“当代”。《当代》杂志关注现实,尊重读者,支持原创,注重作品的当代性、社会性、文学性。创刊以来,《当代》杂志刊发了一大批对中国文坛产生很大影响的文学作品,其中著名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有近三分之一出自《当代》。《大裁缝》也即将在《当代长篇小说选刊》上发表。

《当代》杂志执行主编徐晨亮也在会上致辞。他回忆起作者禹风与《当代》杂志的渊源,并对《大裁缝》的出版和刊登表示祝贺。徐晨亮表示:“《当代》作为国内文学界具有指标性的文学杂志,如此密集地连续推出同一位作家的长篇小说,在当下的文学界,甚至可能在这本刊物四十多年的历史上,都是不多见的。禹风的创作题材广泛,无论涉及哪个题材,他都带着潜水员的专业性深入到作品中,《大裁缝》是一次漂亮的下潜、深潜。其一,作品聚焦在一个特殊的创作水域——洋装裁缝;其二,作品格局庞大,巧妙地处理着历史题材和地域,在宁波、上海外,还关注到哈尔滨、北京、日本横滨等地;其三,作品内容翔实,为记录手工业、工商业故事提供了一个范例,文明的碰撞、社会的转型和贸易的发展都在作品中得到完整呈现;其四,《大裁缝》充分展现了禹风讲故事的能力。在巧妙的编排和处理中,他将一个时期的生活百态集中在二十多万字的作品中。”

浙江文艺出版社社长虞文军代表出版方致辞,他首先向禹风表示致敬和感谢,并表示会继续加强图书宣传工作。虞文军社长也就《大裁缝》小说本身表达了看法,他认为,小说以裁缝群体描写上海特定历史时期的生存与命运,为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上海租界研究提供了鲜活的小说文本,并用这一文学作品纪念历史动荡时期的民族伟大抗争,进而弘扬地方特色的人文精神,传承城市文脉,坚定城市文化自信。虞文军也表示,浙江文艺出版社将继续努力,在新时代讲好浙江故事、中国故事,力争为大众带来更多的文艺精品。

紧接着,《大裁缝》的研讨会也在线上如火如荼地展开。

“《大裁缝》值得被纳入近年来的文学潮流——海派叙事中。”山西大学教授、《小说评论》主编王春林对这部作品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他认为:“首先,《大裁缝》呈现了上海独特的叙事,是在为上海立传;其次,作品体现了百年叙事的匠心,将真实的历史人物串连在虚构小说叙事中,挑战了我们的历史观;最后,小说所描述的人物个性鲜明。乔家三代人,尤其是乔百祥,也是上海叙事中重要的人物形象。”值得一提的是,王春林还认为禹风的《大裁缝》延续了茅盾《子夜》的叙事传统。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同样赞誉了这部作品。他认为,《大裁缝》是一部上海寻根小说,它探讨了宁波记忆、宁波性格是怎样参与到上海的城市文化建构中的,并肯定这是非常值得书写的资源。“上海自开埠后成为现代性的重要起源城市,除了本土记忆之外,最大的来源就是浙江和苏北,而《大裁缝》将带有宁波文化基因的人物放在上海租界环境中进行书写,注重地方记忆在现代性的参与作用。”在地方性写作中,如何发挥地方人物、地方性格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这也是《大裁缝》一书带给当代文学写作的启发

《当代》杂志副主编石一枫则从创作态度上肯定了这部作品。他表示:“禹风在《大裁缝》的创作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学。在既定的写作方式和套路下,禹风的完成度很高,在行业小说的模式中写出了历史感和家国情,传递出‘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的情感表达。”

《文学报》主编陆梅用“纪实和虚构的牵丝攀藤”来概括《大裁缝》的文学特征。她认为:“禹风是个写实派,他的小说风格针脚绵密,细节纷披,这本《大裁缝》更是集大成。历史事件、政界要人走马灯一样出现在小说舞台的中心,和小说里的人物一起共命运、同呼吸。”禹风像一个游侠,在写作这件事上,他不凑热闹,而是主动地后撤,把所有的心思和功夫都放在了“诗内”。这也给他的写作带来一个宽阔景深的观望角度。禹风有在巴黎学习工作的经历,所以他的景深里还有一个大视野,那就是跨国,《大裁缝》里写到上海之外的东京、巴黎、伦敦等等大都市,那也是他的世界观。所以在城市文学的写作中,禹风的小说活动空间都很大,叙事密度很深透。陆梅认为,小说真正的主角是上海租界的百年沧桑,是在大历史风云里宁波红帮的流派传承。

浙江财经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周保欣反复阅读《大裁缝》,他认为这是一部辨识度很高的作品。周保欣说:“《大裁缝》所关注的洋装裁缝是中国人特别重要的服饰领域,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重要的历史观念——从一个行业、一个家族来洞察民族历史。小说从1860年写到1943年,在时间与空间的叠加中呈现出‘四重历史感’:其一,家国天下的大历史;其二,上海的地方史;其三,洋装裁缝的行业史;其四,乔家三代人的命运史。”

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陈力君认为,《大裁缝》在惯有的写作中找到了被隐匿的主题。作品选择从宁波奉化的传统工艺的裁缝到上海滩现代服装工业的错综复杂的经济发展历史,展示了中国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文化符码,揭示了中国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文明进程,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价值关系和扩展过程。她说:“禹风投注了自己对中国现代化历史的深刻理解,用写实的态度写出了历史的深度、广度和厚度,《大裁缝》是奉化人的《创世记》和上海现代工商史的发展史。”陈教授还提到,在结构上,小说的安排同构于服装制作的工序和过程,把宏观历史和历史细节进行巧妙的穿插和缝合。“无论是结构、题材还是思考的方向,作品实现了人和物融合的现代文明,超越了传统社会裁缝的有限价值,是真正的‘大裁缝’。”

宁波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南志刚关注到了《大裁缝》所塑造的精神。他说:“《大裁缝》展现了中国人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国际化思维。”

作家、评论家谢志强认为,禹风继承了中国文学宏大叙事这一写作传统。《大裁缝》是一部家族小说,其题材具有传奇性,但禹风并没有强化传奇,而是将传奇化为平常。谢志强谈道,《大裁缝》的一大文学特点是将相反相对的事物并置,咖啡与茶、汉服和西装等,均相反相对,逐渐与乔家裁缝融合,剪裁与缝补了文化差异,讲述了中国近代百年的大变局。

研讨会在作者的致谢声中接近尾声。禹风和大家分享了创作《大裁缝》的初衷和过程,这是一部向《阿甘正传》致敬的作品。《大裁缝》以洞察幽微的笔触书写波澜壮阔的宁波裁缝家族史,以深沉的历史视野和独特的人文视角描绘上海开埠后近百年的社会变迁,将人物的起落浮沉编织进宏大的历史背景,表达着一代又一代民族工商业者砥砺奋进的昂扬精神。

禹风说:“如果裁剪大师有一双锐眼,他就能看见这个时代的脉络。”我们相信,《大裁缝》也将为大家提供一双双锐眼,打开一个个世界,激励并打动着更多的读者们。

 

Read Previous

知乎启动第二季“长篇创作马拉松” 打通长篇故事影视化通路

Read Next

《中国农民城》新书研讨会在京召开,关注基层农民的改革奇迹!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