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发布202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评审结果公告,浙江出版联合集团16个项目入选,入选数量居地方出版集团第三位。
浙江出版入选项目
强调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观察、思考、分析问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点。本书从战略思维方法、历史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思维方法、法治思维方法、底线思维方法六个方面深入阐述习近平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展示浙江运用习近平科学思维方法推进各项工作所取得的骄人成绩。(浙江人民出版社)
06《提高党的科技治理能力研究》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科技竞争更加激烈,各国纷纷抢占科技制高点,争新创优。我国正处于实现伟大复兴关键时期,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科技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治理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益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本书以新科技革命为宏观背景,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为线索,以党和国家关于科技工作的战略部署为依据,具体地、历史地考察我们党推动科技发展、有效治国理政的实践进程与理论创新。探讨我们党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采取什么样的措施积极应对新科技革命挑战、不断提升党的科技治理能力。在总结规律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形势提出加强党的科技治理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
本书对于党和国家科技决策,对于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整体实力,具有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浙江人民出版社)
《望江南》是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沉潜26年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
小说叙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近二十年间波澜壮阔的社会进程中,江南茶叶世家杭氏家族的起落浮沉和人物命运。
王旭烽写茶人茶事,在翻天覆地的大时代中,写出了江南烟雨浸润中的中国人的选择和敞开、融入和奋进;在时代的激昂与风雷声中,王旭烽写得悠远低回又荡气回肠,写出了茶香和茶性,写出了江南文化的诗意和力量,写出了中国的风度、情怀和品格。
杭家人的故事也是中国的故事,它交集了历史回忆和情感想象,既是对消逝的时间的重构,也是对文化传统现代传承的探索。这部小说为中国生活和精神的剧变与恒常提供了一种新的叙事,见证了个人史、家族史、民族史中的百年中国。(浙江文艺出版社)
蜀师,是清代出土于浙江海盐的古砖名,砖面常有“蜀师”字样。清代以来的阮元、翁方纲、张廷济等学者和金石收藏家多奉为金石收藏的“至宝”。蜀师砖存世量较少,一直是金石古砖收藏领域的稀缺品。被誉为“天下第一文人砖”。《蜀师砖砚汇考及图文著录》从学术和艺术两个层面系统梳理蜀师砖及蜀师砖砚的艺术源流及传播过程,并汇集五大洲“一带一路”沿线知名文史及书画 艺术名家对现存蜀师砖题跋、篆刻,其中有陈佩秋、童衍方、文洁若,吴子建、赵珩、陈鹏举、刘一闻、顾振乐、陈茗屋,徐云叔、鲍贤伦、陆康、孙慰祖等共计170余位,从而接续上自清代开始的“蜀师砖”金石艺术。本书是目前国内第一部系统整理、研究和艺术展示“蜀师砖” 字砖及砖砚的图文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
李四光、竺可桢、茅以升、华罗庚、钱学森、钱三强、程开甲……一位位中国院士的名字光耀百年。本书精选各学科领域中最有代表性的40位中国院士,用孩子喜闻乐见、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中国院士们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展现院士风采及其科学成就,宣扬老科学家们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的治学风范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希望本书能够使广大少年儿童从此走近院士,熟悉和了解院士,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中获得智慧和启迪,在科学的道路上奋勇前进,努力成为国之栋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纯净草原少年小说系列”是鲁迅文学奖得主鲍尔吉•原野的首套少年小说,作品根植作者熟稔的蒙古族文化生活,以20世纪60年代乌兰牧骑处于发展时期为背景,通过铁木耳、海兰花、江格尔等五个蒙古族孩子的视角,讲述了草原“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的传奇事迹和少数民族少年的成长,歌颂了平凡英雄的伟大,赞扬了纯真童心的可贵,写出了当地淳朴的人情、迷人的民族风俗文化以及少数民族在时代中的奋进,奏响了一曲动听感人的草原之歌。(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的一种文字,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体名称,是由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字。金文起于商代,盛行于周代。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因铸刻于钟鼎之上,有时也称为钟鼎文。据金石碑拓专家容庚研究记载共有3700多字,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流传书迹多刻于钟鼎之上,所以大体较甲骨文更能保存书写原迹,具有古朴之风格。该全集整理编辑出版《国家图书馆藏金文全集》是基于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清代积压的3000多件金文拓片为背景下,全面梳理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完善由甲骨文到小篆之间的文字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它具有很高的极大史料,文献及书法研究之价值,并有效地填补了我国文字书写性起源之空白,同时,具有十分重要的书法演变、用笔,结构的探源作用,特别是在古文字研究上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当皮肤出现创伤,无法愈合或缺失时,可从身体其他部位取材,移植进行修复,被移植的部分称为皮瓣。穿支皮瓣由管径细小的皮肤穿支血管供血,因以最小的供区代价换取最佳修复效果、术后康复快等诸多优势而得以推广。钟世镇在1982年提出“肌间隔皮动脉”概念,为穿支皮瓣发展奠定了解剖学基础。我国学者从1983年开始报告成功案例,相关研究和临床应用一直处于世界前列。
本书由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现代临床解剖学奠基人和显微外科解剖学奠基人钟世镇教授担任顾问,章一新、唐举玉、王欣、李赞、徐永清等40余位著名专家教授共同编著。第一主编章一新教授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经济学”概念,为获得世界重建显微外科界“诺贝尔奖”Godina Award的中国大陆第一人。全书约80万字,分为基本原理、解剖和手术技术、临床应用、未来与展望四部分,涵盖了穿支皮瓣的历史、分类、应用解剖、设计切取、手术方法等;全面反映了我国近四十年来在该领域的基础研究、医疗实践、自主创新和巨大成就,各专家学者的成熟理念、宝贵经验和精湛造诣,新时期取得的前沿和标志性成果;包含了在众多错综复杂的案例基础上的多项首创发明和领先技术,如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重建显微外科中的“胸肩峰动脉穿支皮瓣”“经济学”“术前穿支影像学导航”“超声穿支筛选标准”等新概念,创造了KISS皮瓣、接力皮瓣等技术,是重建显微外科和穿支皮瓣领域高水平国际水准的亚洲首部系统性原创权威指南。
本书为学科建设和发展建立航标,为科研和技术创新提供思路,对于穿支皮瓣外科学科体系的建立,提高我国显微外科、骨科、手外科等专科的专业水平,增进国际同行的合作交流,帮助医师成长趋于专业化和规范化,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并诠释了“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医者仁心匠心。(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百年影像档案:重返茶马贾道》是孙明经自1939年拍摄茶马贾道之后再一次造访,以更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系统化记录这条在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方面有着重大意义的古道的作品。与已经于2020年列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百年影像档案:茶马贾道(4种)》一起,合计近1500幅珍贵的“百年影像”,共同构成了孙明经这位中国摄影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摄影家关于茶马贾道的全景呈现,也是目前发现的关于这条古代商贸通道最齐全的历史影像,具有极其珍贵的文献价值。这些影像既具有很高的历史内涵——从农业生产改造到工业发展,从自然资源到人文风貌,跨越5年又一次完整再现了西康地区各族人民崭新的生活状况,以及大后方以物资、能源生产支援前方抗日战争的基建情况;又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孙明经作为我国电影教育的先驱,携带着当时最新的电教工具来到西康,不仅充实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坚定了他们打破封闭落后的局面,投身于发展的决心。这对于提振前线抗战军民士气、团结各族群众、稳定大后方的人心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我们借此能拨开历史的迷雾,管窥那个内外交困的时代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积极投身全民族抗战、寻求图强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1944年的茶马贾道与1939年相比,我们更可以看到,在危难时刻,中华儿女并没有被敌人的炮火吓退,而是积极生产自救,团结一致,抗御外敌。而这也将鼓舞今天的人民群众凝心聚力、众志成城、创新进取,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砥砺奋进,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浙江摄影出版社)
本项目是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动漫科普电子出版物,以屠呦呦、孙家栋、袁隆平、陈薇、钟南山、南仁东6位分别获得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的中国科学家为原型,将他们“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故事娓娓道来。作品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为主线,采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动画表现形式、生动地再现科学家们的成长、成材故事及他们对科学、自然、生命的执着追求,全面展示了中国科学家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甘于奉献的崇高人格和至诚报国的伟大情怀。
本作品通过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多媒体形式和手段,形成交互式阅读电子出版物,共分为六章,采用以点带面的创作手法,每一章围绕一个科学家“创新报国”事迹中的一个细节讲好一个故事,突出一个主题。通过“小故事,大精神”的诠释方式,以润物细无声的手法将科学家精神灌溉到青少年心田,从而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提高全民族科学素养、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鼓励广大青少年树立追求科学的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