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变不变:如何打造学习型编辑团队

出版不是一个以“速度”见长的产业,只有变化,只有学习,才是学习型编辑团队不变的追求。

文|李  潇

上世纪20年代,中华书局陆费逵先生7年7次邀请舒新城先生入局主持教科书编纂,成为出版界重视人才的佳话。同时,中华书局也在布局编辑队伍建设:不仅斥资“派人出洋留学养成完备之才”,送骨干人才出国深造;还举办“职员训练所”,培训新编辑;进而与“中华职业补习学校”合作,组织在职编辑继续教育等;搭建了一个分层有序、点面结合的编辑培养机制。可以说开学习型编辑团队之先河。

20年前,美国彼得·圣吉教授首创“学习型团队”组织理论。该理论运用于出版业,所谓学习型编辑团队,即不仅具备基本编辑工作能力,更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我品德修养,不断学习专业领域内相关新知识,不断掌握新技术,不断吸取、创新理念的编辑团队。在媒介环境日新月异,出版市场瞬息万变的当下,只有打造一支学习型编辑团队,才能真正应对市场的变化,实现内容的突破。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塑造一支学习型编辑团队呢?接下来笔者将从实践经验出发,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首先,学习型编辑团队是出版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与永恒动力。

出版肩负着文化积淀者和时代记录者的双重身份。从文化积淀者的层面来讲,出版工作需要一支文化精英的编辑队伍,实现“导向、质量、原创、精品”四位一体的高质量发展。而肩负积淀人类文化与文明成果的使命,编辑团队只有向下深入,不断深造、精研专业学养。

从时代纪录者的层面来讲,出版作为传媒样态之一,在市场加速迭代的分众时代,编辑团队能否走出路径依赖,开拓出版新格局,尤其需要见识。这种见识不只在常规的框架中重复劳动,在速朽的时尚里跟风迷失;更要向外拓展,把过去邀请到现实中来,在知识的更新中瞭望时代。

学习的主体,则是编辑。编辑团队是出版社、乃至出版业的核心竞争力。体制内编辑如何将真才实学用于创新开拓?体制外编辑如何实现市场眼光与行业规则的高度统一?出版“转型”破茧成蝶,看似美丽,实则痛苦;更需要集体的智慧。具体来讲,就是青年编辑筑牢基础,中年编辑补齐短板,资深编辑巩固提升。

《论语》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学习型编辑团队,不只是知之,好之,乐之;更应透过纷乱的社会表象看清出版的本质,把握时代的精神,进而化之,用之;从容应对行业改制与市场挑战。而无数支特别能战斗的学习型编辑团队,将重塑出版行业的未来。

如何打造学习型编辑团队?立足个人从业经历,我以为,有以下几个关键词。

一是人才引领。从好学生到好编辑,激活编辑团队创造力。

鹫尾贤也在《编辑力》中指出:编辑是全面动员自己的个性、人格、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知识、教养、技术,甚至日常生活方式等个人一切,从事与专家、作者或创作书籍者有关的工作……好编辑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历一个学以致用、久久为功的艰苦过程。

全国有很多出版社在新编辑培养中,推行了“导师制”。即对于有理想和有培养前途的年轻编辑,由组织安排一位经验丰富的高级编辑,与其建立一种“师徒”关系,并制定相应的目标和要求,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

学什么?如何评估?其一,及时解决日常工作疑问,共同拿出应对措施。其二,制定个性化专业阅读,共同完成选题项目。在我社,导师一般会在每周划出专用的1个小时,集中学习交流;从编辑实务入手,根据新编辑个人能力素养中的优缺点,及时补习,落实项目。

15年前,受益于灵活高效的人才引领机制,我入职两年即出版《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等多部畅销图书,28岁提名集团金牌编辑。31岁带队6名新编辑,5年后,该编辑室被评为全国出版百强团队。从好学生到好编辑,这些编辑后来逐步成长为出版社文学、教育、历史、主题出版等多个产品线的带头人和核心成员,多人被评为集团公司的标兵。

来到新单位,任职总编辑,我依然将“出人才”,作为和“出好书”并行并重的一项工作要务。有位编辑文笔好,思维活跃,是典型的二次元少女,在网络文学出版上大有可为。我一方面给她安排青春文学方向的编辑导师,鼓励“师徒”跟踪流行动态,讨论选题可行性;另一方面,也加强以此为核心的项目组团队建设,配齐策划、执行、二审等成员,保证网络文学的出版安全、品质稳定。2020年,入职3年的她策划的网文书,畅销20余万册,是当年我社排名第二的畅销新品。

人才引领就是榜样的力量。这个榜样,可以是标杆,是行业内最优秀的编辑;也可以是参照,是同期生中较出众的编辑。简言之,要让学习成为风气,就得让爱学习的人受到尊重,尝到甜头,从好学生到好编辑,成为团队的明星、榜样。

注重人才引领,激活编辑团队创造力,学习的意义就落到了实处。

二是新媒体思维。从营销到策划,改造编辑思维方式。

在新媒体分众时代,再也没有一个平台的内容发布,能够“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现象级的、男女老幼各阶层通吃的畅销书越来越少。

中国人民大学周蔚华教授指出:编辑应运用大数据分析市场、分析受众、分析自身的经营状况……运用多媒体形式进行表达和传播,通过知识服务进行再创新,拓展发展空间。

编辑团队要充分理解和学习目前的媒介生态,从而找到有利的营销策略,乃至选题方向、策划思路。

学习新媒体思维,表层是营销。以我社《间花寻影》为例。这本手绘画集的作者古戈力,成名于多部畅销小说的封面和插画创作。从动漫画师的小圈层起步,到入选多期《儿童文学》封面的文学破圈,再到图书出版:个人微博与销售平台联动,发起图书专题超话,实现了这部高码洋图书10余万册的长销。

学习新媒体思维,深层是选题。“流量在哪里,赛道就在哪里。”近两年,畅销图书的新增长点——“网红”出书,就是这种新媒体思维在选题思路上的集中体现。拥有近千万粉丝的“法律男神”——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最先走红于B站,结集出版《刑法学讲义》,号称“普法故事会”:拆穿生活的套路,看透舆论的陷阱。图书上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几乎同步,B站多次强势联动,众多名人推荐,将一部法律专业书做到了双效俱佳,雄踞畅销榜数月。而另一位“抖音”推书达人——宋玉,索性出版《家有三宝》,一边为其他图书带货,一边为自己的新书代言。

然而,在我看来,学习新媒体思维,核心是策划,是对编辑思维方式的改造。即我们要运用新媒体的思维模式来表达图书的主题。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司副司长冯宏声曾对此条分缕析:图书应提供知识工具,让目录变成菜单,设计操作界面,增开评测和辅导,要有记录和陪伴。其实,我们沉浸新媒体环境多年,无论是否借助AI技术支持,新媒体思维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我们的图书策划中。然而,更加主动、有意识地运用新媒体的知识超链接、互动互文写作、部落圈层传播来结构、反思我们的编辑思维,将有益于图书从单一的知识工具,成为进一步融合思考、行动的综合工具。

三是部门协调。从编辑团队到出版团队,让学习四处生根。

众所周知,图书出版发行是一个漫长的价值链条。在这个链条中,从一个创意的火花,到读者终端的体验;编辑是设计、制作、发行等出版环节上的中心和原动力。编辑不再是一个技术性岗位,而是协调者、管理者,甚至领导者。所以,一个学习型编辑团队将带动整个出版团队的学习氛围。或者说,一个学习型编辑团队需要一个学习型出版团队的支持。在日常工作中,各部门彼此协调、成全,共同成长。

我社初次涉足知识漫画,是《跟着诗词去旅行》这套书。因为“诗词”话题长盛不衰,首发在疫情前(2019年开学季),很快就突破了2万套发行量。然而,主要销售期在疫情后(2020年),这套书虽然整体仍有较好盈利,但退货超出预期。仔细分析,其中编、印、发,每个环节都存在着粗放、盲目的决策偏差。此后,对于知识漫画这条新产品线,我们要求由编辑团队发起,组织编、印、发各部门召开多次产品发布会:产品线全年出版计划、季度新书情况介绍、单品种新书创新点及卖点分析、单品种新书印制定价策略和营销重点渠道分析、单品种新书上市时间表和营销计划发布……每种图书大约经历5次全体出版团队的集中讨论学习,实时沟通,集思广益;《跟着课本去旅行》《太好玩了,我们的小古文》《原来科学这么好玩》……知识漫画产品线也因此扎下了根,实现了持续产出和盈利。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编辑团队是先锋,全体出版团队是底盘。学习型编辑团队不能只在编辑内部纸上谈兵,应当快速链接出版生产各部门,围绕工作实务,让学习四处生根,才能基业长青。

四是记录与反思。从案例复盘到经验推广,在实战总结中提升。

在我看来,图书出版和期刊、报纸等其他纸质媒体的最大不同,就在于非连续性。每一个项目都是相对独立的,有试错的机会,也有延伸的风险。从选题策划开始,到最后的发行策略,以责任编辑为主导,编辑团队、乃至整个出版团队都在不断地做选择,做尝试。这是一次实战,也是一次学习。如果只是一路见招拆招,回头来看,往往所得有限。学习型编辑团队应该在项目进行中勤于记录,项目完成后及时复盘,反思之前的决策利弊,积极分析、规避期间的失误,争取将有益的经验用于相同、相近的产品线中推广、延伸。

2020年,我们策划的“大师与少年”系列中新品:《季羡林:人间岁月长》入选当当网独家重点品,当月销量突破3万册。除了图书本身的好品质,配合当当网主站的各类促销活动,也吸纳了不少的流量。随之,社内的多部产品被当当网、博库、西西弗等大型线上、线下分销平台选中。短暂的惊喜之后,我们开始反思:我们需要走得更快,还是走得更远?当我们把一本书的成败更多寄托某一两个渠道,我们的队伍有没有真实地成长?更何况,案例复盘,我们发现,现实的反馈也是参差不齐的。于是,我们果断将独家重点突破转战到全渠道多点开花。至今,“大师与少年”系列新品《沈从文:到日光下去生活》位居当当文学榜前3,并实现了博库、文轩等多店联动推广,当月加印至3万余册,除了主站活动,今年的促销也根据流量热点,转入了“抖音”平台直播带货。而《季羡林:人间岁月长》畅销近10万册。“大师与少年”系列的每一新品上市前,都能得到来自不同渠道的重点营销邀约,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出版转型变革期,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反应越快,也许胜算越高。但作为文化积淀者与时代记录者,出版毕竟不是一个以“速度”见长的产业。我以为应当是“唯变不变”,只有变化,只有学习,是学习型编辑团队不变的追求。这个“变”,是变化的行业生态、读者需求、同行翘楚,向它们学习;这个“变”,也是不断发现自身的专业短板、发展瓶颈,补足它们,提升它们。而在这些变化中,我们发现本质性、规律性的出版行业发展内核,是为“不变”。

越来越多的学习型编辑团队将在无数个“变”与“不变”中,上下求索,砥砺前行,提升各出版单位的核心竞争力,乃至重塑出版业的未来。■

(本文作者为中国致公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编辑,湖北知音动漫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Read Previous

轻型纸战争: 是什么让读者宁可买盗版,也看不上轻型纸?

Read Next

没流量、没背景的新书如何营销破局?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