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最美的书”,耗时共五年一刀刀完成

成千上万刀的木刻绘本,“我给自己找了巨大的工作量”。

记者|谢  喆

耗时五年,全由木刻一刀刀完成的木刻绘本,即便是个外行人,也忍不住感叹这份“精雕细琢”的耐心和毅力。千刀万刻完成的《夏天的故事》,近日荣膺2021年“最美的书”称号,木刻版画绘本的心血之作,可说实至名归。

回到五年前,蒲蒲兰收到儿童文学作家魏捷《夏天的故事》的绘本文字故事时,编辑们也未曾想到这个故事会酝酿这么长的时间;五年后,《夏天的故事》就像出窖的佳酿,首发摩点众筹平台,7分钟内完成了众筹目标,最终众筹金额达672.02%。打造这本“最美的书”的五年时间里,都有什么奇妙的故事?让人震撼于木刻之美的版画形式是怎么确定下来,巨大的工作量又是如何完成的?上线众筹平台的新尝试,有什么不同于传统渠道的惊喜遇见和挑战?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和编辑的步伐,一起见证“最美的书”背后的那些奇遇。

 

“最美的书”,来自“骑虎难下”的尝试

用木刻版画的形式来表现绘本,并非是突发奇想。

“《夏天的故事》最开始便是一个体量和质量俱佳的绘本故事,魏捷老师写作的文字故事本身就像为绘本的形式量身打造,只是阅读文字,所有的画面就浮现在眼前,一页页仿佛有故事发生的场景在流动,最难得的是其中体现出的纯璞真实之感,一种一气呵成富有真实情感的东西,没有那种‘为儿童’的刻意做作和加工痕迹。”蒲蒲兰主编李波告诉《出版人》。

这个动人的故事,让李波坚定了要为他它找到合适的画家,让文字与图像相互成就的决心。而这部绘本的图画一定要呈现出一种质朴的情怀,还原生活本身的面貌,驾驭自然山林味道的表达。正在这时,李小光进入了蒲蒲兰的视野。

此前虽没有完整地创作过一本儿童绘本,但李小光有着长期给儿童杂志插图的经验,也曾参与颇具纪念意义的《南京那一年》绘本的部分创作。李小光不仅是一名“学院派”出身的画家,也是一个孩子的父亲,他绘画的技法、对儿童性和抒情性的表达都显出了他足以驾驭这部绘本的实力。作画者和编辑一拍即合,一支编创团队由此“集结”。

打开《夏天的故事》,首先给读者带来强烈视觉冲击的无疑是独特的木刻版画形式。即便是彻头彻尾的外行人,也不敢轻易估量一本全由木刻版画绘就的绘本所需要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事实上,这本木刻打造的绘本也确实“磨”了五年时间。

精致而费力,并非编创团队最初的构想。彩铅、水彩等相对常见的媒材无疑也同样适合于这个故事,对此李波表示,“蒲蒲兰追求的状态是,不强迫创作者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表现,但一定要是创作者认为最匹配故事状态,也最得心应手的,把一个原本可能不属于自己的故事化为自己的故事,由此画得更加情感投入”。

李小光的版画技法是有目共睹的,但碍于木刻版画耗费的大量精力和情感投入,蒲蒲兰的编辑团队早先是“委婉地期待”,随着图文作者、编辑团队的彼此讨论,绘本创作的推进,作为图画作者,李小光自己也提出了想用木刻版画这种与众不同的表达形式,在尝试着刻下几幅看呈现效果后,众望所归的木刻版画形式显出一种蓬勃独特的生命力,文字作者魏捷也表示愿意等待木刻版画的“慢工出细活”创作时间。

“这就有一点骑虎难下了。”李小光调侃道,“一旦用这种形式,就只能往前走。刻印木版我就花了两年的时间,要是让我重新再来一次,我肯定是不刻了。”

这是一次任谁都“不愿再来一次”的木刻版画绘制过程:木板每块高20厘米宽50厘米厚3厘米,共十八块儿,要经过木板的打磨、草图的拷贝、画面的刻制、试印、修改、印制正稿等一系列工序,所有过程都要依靠手工完成。李小光会先用铅笔线描的方式画草图,再用热转印的方式把图像复制到木板上,开始一刀刀地刻制,刻完了再从木版印制到纸页上。

在李小光看来,每一幅画面对他而言都是一次全新挑战,绘本里的每一页都由成千上万刀组成,从局部开始一点一点耐心地刻制,因为每一页的画面内容不同,所以创作者用刀、用线,黑白配合的组织方式都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很多画面用了全景式的构图,场景很大,包含的细节内容很多,要兼顾整个画面的节奏构图和这些细节,就需要李小光投入更多的心思。

“一张张一刀刀地耐心雕磨,还不能抛弃掉感知艺术表现的新鲜度,最后还要把它印制出来,确实是一个特别大的挑战。”李小光说。

对照草图,传统黑白木刻的纯粹图画语言属实带来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一种质朴纯粹的质感和表现力;另一方面,正因为木刻这种形式的特殊性,也带来了许多惊喜的表现效果。木刻不像落笔确定的画稿,有时候刻不准或者刻错了,有时候多刻或少刻了,或许也会带来一种意外的趣味,这些不可控和偶然的因素和最初的预设是不同的,形成一种缺憾的美。

 

夏天的采风故事

怀着贴近故事本身、加强团队之间的互相信任和了解这两个目的,编创团队在2016年的夏天一起实地到作家魏捷童年生活的小镇,《夏天的故事》真实的发生之处——陕西汉中做了一趟采风之旅。而有趣的巧合是,这场采风本身也像一个夏天的故事。

汉中位于陕南,不似刻板印象中西北的荒芜辽远黄土高原,反而在层峦叠嶂、青山绿水的环绕中有一种近似于南方山地的面貌,只是山势更为雄伟高阔;而编创团队一行人到访时,正是当地最热的时候,李小光回忆,当时一出汗脸上就附上了一层厚厚的白盐,身处“沸腾”的温度中,眼见是盎然的绿意,《夏天的故事》绘本可说离不开这次夏天的采风故事。

为期4天的采风之行,每一天都有满当当的收获。白天,编创团队会一起上山,走到一些农家农舍里,小院的周遭环境、布局、结构、陈设的物件和花草……这些民俗风情和生活本真的样貌,都在画家的甄选和重新组合后成为了绘本画面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晚上,是编创团队“high到12点都没睡”的头脑风暴时间,白天看到真实风景和物件生成的想法,此时需要讨论如何落实表现,如何协调画面,尽可能还原故事中传递出的真实的人和生活。

当技法卓越的画者遇到这些触动灵感、增补真实细节的人事和场景,山林的氛围、农家的生活感、孩子的童趣……渐渐都在图画表现中各安其位,又能交织互动、彼此映衬。

采风对绘本留下的印记,李小光和李波不约而同地提到《夏天的故事》中尤为特别的一页。这一页讲述的大致内容是搬家之前,屋子里空空荡荡,小女孩躺在床上。相比绘本中其他页面平视的视角,这个跨页是俯视屋顶的,通过一个透过的小窗户看到房子里小女孩的视角,画家通过塑造从屋顶透过窗户看到屋里的一个场景,暗示着小女孩躺在空荡的屋子里借天窗望到月亮,天一亮便要搬家的小心思。

夜晚的屋顶本是黑的,生长的瓦松却开出一朵朵白花,在木刻生动有力的形式下,黑瓦只上白花的点缀,呈现出一种优美的诗意。而这个巧妙的小天窗设计和屋顶上开花的一朵朵瓦松,正来自于采风的真实观察,是由原汁原味的生活状态升华出真挚的情感。

 

给曾经和现在的童年一个礼物

事实上,“精雕细琢”出炉的《夏天的故事》不止是面向当下孩子的诚意之作,也足以引起远离童年已久的成人们共鸣共情。文字作者魏捷和图画作者李小光是同一个时代生人,且都儿时在乡村生活,再搬家到城里的经历。他们都未曾忘记乡土生活的那些平淡却美好的日常,都未曾释怀那份对乡村生活的留恋。这就难怪李小光说:“《夏天的故事》既有着魏捷的自传色彩,其实也是一代人集体记忆的凝结,像一个昔日童年记录的见证。”

他也确实在图画中悄悄藏进了自己的童年。画上的小女孩的衣服正是他姐姐儿时的打扮,画中三个孩子的家庭结构也与他家中大抵类似,院子里的布局是以姥姥家为原型……孩子们玩的玻璃球、羊骨板、小弟弟身上黑猫警长的背心,无不印刻着一代人的童年痕迹;一花一草一桌一椅,都凝聚着画家回望童年的眼光。他之所以愿意耗时五年一刀刀刻下这本《夏天的故事》,“也是在给自己遥远的童年一个交代”。

经典的绘本,其实是面向所有人的,《夏天的故事》正具备着这样的潜质。那份亲近自然、野趣的生活向往,是一种覆盖成人孩子的渴望和本性,这个带有回忆性的故事,成人拿起来,或许会看到昔日童年的影子,看到那些难忘的天真纯粹的时光;而自带无忧无虑天性的孩子更愿意在山野中“撒欢”,投入到绘本中的山林世界里。《夏天的故事》也可以形成一种难得的互动,父母可以借绘本的故事讲到曾经的童年生活,共读的时光也变成了建立情感连接的过程。

而这份兼顾成人和孩子的礼物,在画面的处理中也蕴含了许多文字未曾直言的巧思。在绘本第三页,文字讲到爸爸种出了一个比集市上贩卖的都大的冬瓜,弟弟就对姐姐说,听到冬瓜里有说话声,是在开种子大会,要选出种子大王。图画里听弟弟说话的姐姐正拿着水龙头冲沾泥的脚,而沾泥的原因正是旁边画着的一大背篓草——去割草于是弄脏了脚;再看,为什么要割草的原因也在图画中——院子里几只兔子正惬意地玩乐。图画里的很多细节串联成一系列的线索,组成图像语言,等待着读者的关注解码,进一步丰富整个故事的生活蕴涵。

 

新渠道的尝试——众筹

选择众筹渠道的首发,对蒲蒲兰来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为什么《夏天的故事》要上线众筹平台?一个重要的原因正是这本书具备着面向所有人的潜质,既有孩子会喜欢的野趣,也有打动成人的故事蕴涵。摩点的众筹平台顾客群中,一大部分是20出头的年轻人,这些人大多也有着离乡打拼的背景,或许在每次回家时也有这样的物是人非乡情,或许在小憩的周末也喜欢奔赴自然放松自己,每个人都能在《夏天的故事》里看到自己的故事。

当然,版画的形式无疑也是新颖独特的。几方因素加持下,初定为1万元的众筹目标,在上线不到7分钟内就达成,到众筹结束时,筹款已经达到了67202元。这也证明了,绘本之美足以打动众筹平台上的群体买单。

对于众筹新渠道,蒲蒲兰也处于摸索之中。摩点平台上的一个商品,通常会有一个配备的详情页,《夏天的故事》文案怎么写?这个新平台上的顾客关心的是哪些东西?不同的筹款金额档位怎么设置?配套的赠品如何设计?随着筹款金额的累积,每个阶段的解锁物件如何确定?这些基础性的细节问题可以说是在一步步的探索中完善起来的。

就以“项目更新区”为例,《夏天的故事》上线平台后,不是提前备好了一切物料,上传完成后就静待众筹结束了;而是不断需要去运营更新信息,比如分享夏天的采风故事,两位作者老师在库房为绘本签名的记录,宣传海报为了尽善尽美修改的多个版本,众筹金额到了新阶段解锁的新增品……这些“刷存在感”的更新,就像讲述一个项目孵化完成的故事,以最广阔的面向吸引“路过”的顾客戳进页面。

负责营销业务的蒲蒲兰市场发行部曹楠提到,摩点众筹平台一个突出的特质就是互动性特别强。“它不像传统电商,一本书销售完成,读者留下一个‘好评’就告一段落了。众筹平台上的用户在支持了一个项目后,会很乐意参与到一本书、一件商品的‘出炉’的过程中来。”

从策划到制作的每一个环节,这些用户都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期待和平台那方的策划者、创作者对话交流,让感兴趣的项目真正“合心意”。其中有些人很专业,在留言中问到书的装订、纸张材质问题;有些人很积极,主动地提出解锁赠品的建议;有些人很风趣,隔空与编辑和作者们对话说笑。

蒲蒲兰期待的原创绘本创作形态、表现内容是百花齐放的,对新渠道的尝试,他们也报以开放态度,只要书的形式和渠道有契合点,不妨多做探索。上线摩点众筹平台,让《夏天的故事》找到了新颖的形式、美和读者之间的共鸣点,进而变成了一部更吸引人的作品。或许我们依旧难以断言什么样的图书就是适于众筹渠道的,但通过与用户的交流,总会有更多书能找到更好的销售渠道,抵达更多喜欢它、适合它的读者手中。■

 

Read Previous

我与花城之 离家很近

Read Next

我想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