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与时代同行:一路花开一路情

对四十年来走过的非凡历程,新一代花城人满怀骄傲,而对未来的文学出版之路,他们也同样充满信心,许下了庄严的誓言。

谈到“花城”二字,每一个热爱文学的读者都不会感到陌生。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岭南大地成为了一片不折不扣的文学“沃土”,而花城出版社就是这片沃土上绽放的绚烂花朵。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的花城出版社在文学出版界并不算“老”,而四十年来,他们始终坚持以文心烛照世界,用鲜活的文字反映时代生活、精神和风貌,以锐意进取的步伐大步向前。

在那个文学席卷大江南北的时代,“花城人”以别开生面先锋与犀利呈现出了文学的另一种质感,也因此深受作家和读者喜爱。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烙印的知名作家,大多数都曾在《花城》和花城出版社发表过作品。四十年来,中国文坛兴起的钱锺书热、先锋文学热、王小波热、琼瑶热、席慕蓉热、朦胧诗热、程甲本《红楼梦》热等,无不肇始于此。花城社的《花城》和《随笔》两大文学名刊,已成为广东乃至全国重要的文化地标。

而如今的“花城”,更已成为文学出版的重镇,其出版的作品囊括了包括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茅盾文学奖、中国好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在内的国家级奖项。如《这边风景》《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分别荣获中宣部第十三届和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图书奖;《这边风景》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惊蛰》入选2017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自“中国好书”评选启动以来,花城社先后有《这边风景》《出梁庄记》《平原客》《遥远的向日葵地》《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你好,安娜》六本图书上榜,在地方出版社中名列前茅。

2021年,花城出版社也迎来了自己的四十岁生日。在这一年,他们也提出了“阅读新世界”的口号。对四十年来走过的非凡历程,新一代花城人满怀骄傲,而对未来的文学出版之路,他们也同样充满信心,许下了庄严的誓言。

 

开放与坚守

在《花城》杂志创刊四十周年座谈会上,与会的作家们给《花城》和花城出版社的筚路蓝缕留下了这样的评价:开放与坚守。

“没有任何词语,能比这五个字更能总结花城的气质。”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花城出版社社长肖延兵如是说。

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花城出版社社长肖延兵

花城出版社是国内少有的先办刊、再出书的出版机构。那个改革东风劲吹的春天,珠江侧畔的一群年轻的编辑,用一本丛刊向新时代发出了自身的呼喊。《花城》杂志扎根改革开放前沿的岭南文化土壤,汲取广东“开风气之先”的改革精神,率先为中国文学界打开了南风窗。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梦为马》,王小波的《革命时期的爱情》《白银时代》,毕飞宇的处女作《孤岛》及重要作品《青衣》,王蒙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这边风景》,还有阿来的《行刑人尔依》,李洱的《花腔》,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东西的《耳光响亮》,艾伟的《越野赛跑》等一大批作家的处女作、成名作、代表作,均是在这本杂志上最先与读者见面。

在1981年的镇江,创刊不久的《花城》因为其婀娜多姿的文学姿态被业界公推为文学期刊“四大名旦”之“花旦”,同年花城出版社正式成立,另一段传奇的历程由此拉开序幕。

创立至今,《花城》杂志和花城出版社成为了中国新文学的摇篮和重要阵地。它不仅把作家与读者团结在一起,更成为了一座沟通文学与时代的桥梁。在那个文学的黄金时代,“花城”人办杂志、办文学奖,把程甲本《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等作品和钱锺书、琼瑶、王小波等作者首次推介给读者。而花城出版社推出的《沈从文文集》、《郁达夫文集》、“二十世纪外国文学精粹”等丛书也行销海内外,成为一个伟大时代的文学注脚。

在头二十年里,花城人坚持“发文学先声”,做了很多摸着石头过河的事情,为中国文学和出版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花城出版社更强调精品立社,在一个文学式微的时代,坚守一家文艺出版机构的精神底色,努力锻造适应当下阅读需求的佳作。近年来推出的《这边风景》《遥远的向日葵地》《你好,安娜》《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等一大批优秀作品斩获了大量的奖项,获得了新一代读者的认同。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一日三秋》,王安忆的《考工记》,韩少功的《修改过程》,梁鸿的《四象》,虹影的《月光武士》等一大批名家新作,率先由“花城”推出。以刘和平的《大明王朝1566》《北平无战事》和李娟的《遥远的向日葵地》《我的阿勒泰》等系列作品为代表的大众图书,在市场上畅销长销,产生了较大影响。“花城人”近年还努力拓宽产品线,推出以海飞的《惊蛰》为代表的“谍战深海系列”作品,以《笛音故园》为代表的“来了·小花城”系列儿童文学图书,以陈浩基的《气球人》、陈楸帆的《异化引擎》为代表的科幻小说系列,以管平潮的《燃魂传》、阿菩的《十三行》为代表的网络文学作品系列。丰富的产品线,和“严选”的文本内容,收获了大量纯文学领域之外的“粉丝”,也让花城出版社的品牌持续擦亮。

“从《花城》和花城出版社走出的一大批优秀作家、重磅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留下了非常深厚的烙印。正是这些作品成就了‘花城’今天的良好声誉和口碑,这是我们宝贵的无形资产。正是过往一本本好书,一个个开创之举,给了我们迎接未来挑战的信心。”面对《出版人》记者,肖延兵如是说。

哪怕在文学出版市场日渐萎缩、读者不断流失的当下,花城人依然把原创文学板块视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这个板块不但在我们产品的数量上占据绝对的优势,同时也是我们的编辑们最关注、最擅长的板块。历史上,‘花城’一直在这个板块上努力,今后‘花城’还会继续在这个板块上深耕,力求能做得更精,进一步提升读者阅读体验,提高市场影响力。今年,我们出版了王蒙先生的最新长篇小说《猴儿与少年》,这是一部可读性与文学性兼备的优秀作品。一上市,就受到了评论家和广大读者的关注。”肖延兵告诉《出版人》。

近年来,花城社致力于文学IP的深度开发,推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影视同名书,如刘和平的《大明王朝1566》《北平无战事》、鲁引弓的“中国教育四重奏”(包括《小别离》《小欢喜》《小舍得》《小痛爱》)、海飞的《惊蛰》、万玛才旦的《塔洛》《撞死了一只羊》等。其中,由《小舍得》改编的同名网红剧在今年热播,引起广泛话题讨论。

“‘花城’的四十年,是立时代潮头的四十年,是不断创新求变、探索争先的四十年。”肖延兵说,“在花城出版社建社四十年之际,我们提出了新的Slogan:阅读新世界。从读者方面来说,意思是花城出版社希望以源源不断的精品佳作,陪伴读者度过美好的时光,探索未知世界;从出版社方面来说,意思是花城出版社永远保持发现文学新世界的热情,致力追逐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这一方面是对四十年走过的非凡历程的回顾与致敬,另一方面也是对未来之路的守望与宣誓。总之,希望通过这句话,把出版社与读者紧紧连接起来,把过去和未来紧紧连接起来。”

 

激发创业热情

“花城”要转型,产品要升级,在这些变化背后,一家出版社所要依托的是深层的团队提升。正如肖延兵指出的,专业性和对品质的追求,是一代代“花城”人不懈的坚守,而在出版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仅靠坚守是不够的,摆在花城出版社面前的,是全新的市场与问题。

在出版载体多样化、作品发表越来越容易的情况下,花城出版社先前扮演的“优秀作家发现者”角色势必逐渐式微,转型在所难免。在肖延兵看来,花城社需要从注重发现作家,向经营作家和经营作品并重进行改变。“花城出版社今天更多要思考的是,作为一个企业,如何把文学精品转化为叫座的产品,既要得到文学界的普遍认同,又要受到更多读者的热烈欢迎,实现文本和市场的双重价值。”肖延兵表示。

肖延兵透露,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花城社将采取优化提升战略,不断自我迭代。其一是优化绩效考核制度,发挥KPI的导向作用,进一步提升编辑的市场意识,在薪酬、奖励方面更多地向为“花城”做出市场贡献、做出影响力的编辑和编辑室倾斜,搭建一个有利于才智充分发挥的制度体系和薪酬体系。其二是全面梳理优化出版流程、强化成本控制意识,进一步压缩成本,让产品在市场上有更强的竞争力。其三是向数字出版和IP运营发力,加强在融合出版和新媒体领域的探索。其四是全面加强编辑、营销人员的培训,提升人员综合素质,尤其要加强移动互联网新形势下的渠道拓展能力建设,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与出版形式变化要求。

历史上一直令“花城”引以为豪的一点是,出版社拥有一批优秀的编辑,和众多作者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联系。但换个角度看,过于依靠作家来稿的模式也是被动的等米下锅。“未来我们在选题领域会更主动、更有针对性。”肖延兵表示。他认为,“花城”在内容领域的转型本质是从发现作家到经营作家的改变。“我们未来要做的不仅仅是发现,更要充分发掘一个作家的市场潜质,使‘花城’的产品不仅能够体现文学的高品质,也更多地用市场数据来说话。”

这其中,队伍的建设是最核心也是最艰巨的任务。对此肖延兵表示:“南方出版传媒已经推出了人才培养的‘双百工程’,拿出大量的资金用于培养、引进编辑、营销人员,并对一些有潜力的员工进行奖励和扶持。在出版社的层面,我们也将在这方面拿出更多的举措,让市场表现好,或社会效益好的编辑得到更多奖励,进一步形成干事创业的氛围和你追我赶的局面,让整个社的活力进一步提升。”

这种局面要如何形成?肖延兵分享了他的“独门秘籍”:

第一是完善薪酬和绩效考核体系。花城社将借南方出版传媒“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改革的春风,对本社薪酬管理制度和绩效管理制度进行全面诊断和重构。经过半年多的反复沟通、论证和修改,推出全新的《花城出版社薪酬管理制度》和《花城出版社绩效管理制度》。

“这一薪酬方案以进一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导向,立足出版社当前经营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目标,发挥薪酬制度的保障、激励与约束功能。”肖延兵说。他告诉《出版人》,方案将按照“横向分类,纵向分级”的原则,根据岗位职能,员工能力、学历等因素将岗位分为五个序列、八个等级,级内分档;重新调整了员工薪酬的固浮比,强调薪酬分配与出版社经营业绩和员工个人绩效相匹配,发挥绩效责任与经济收益对等的激励与约束作用;充分考虑员工能力、经验、表现、历史贡献等个体差异,为称职尽责的员工提供合适的职业发展通道和合理的薪酬增长空间,按照方案,优秀员工的最高薪酬可与社领导相仿,甚至超过社领导。

与此同时,出版社也将实行全新的绩效考核制度,实行季度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季度考核以定性考核为主并与月薪挂钩,年度考核以定量考核为主并与年终奖挂钩,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让绩效考核压力传导到每一个编辑、发行人员,以期激发内部创新创造活力和干事创业激情。

第二是优化人员结构。花城为配合“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改革,提高团队效率和执行力,对现有的业务部门进行梳理,重新整合一线编辑部门,力求人力资源配置与公司战略紧密衔接。肖延兵介绍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将编辑人数提高至全员的60%,同时增加营销发行人员数量,降低职能部门人员占比。打破论资排辈,鼓励有能力、有闯劲者组建工作室,给予选题决定、梯度利润提成等相应的支持措施,推行内部创业制度,让想干事、能干事者脱颖而出。通过“举手制”,花城出版社新设立的“壹介”图书工作室,由几个有想法、有活力的年轻人,自由组合而成,致力于做年轻女性读者喜欢的文艺作品。同时,还将拿出关键岗位,积极在社内外物色合适人选,尝试以职业经理人方式聘请负责人,激发‘鲶鱼效应’。”

第三是打造自我驱动、敏锐应变的学习型组织。“我们将加大培训经费预算投入,着重加强编辑业务能力和市场意识培训。构建社内学习生态圈,丰富编辑业务学习交流形式,定期组织编辑、发行人员围绕选题策划、文案撰写、营销推广等主题,进行专题研讨和案例复盘,积极打造自我驱动、敏锐应变的学习型组织,提高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肖延兵强调。

而这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以市场化的手段,重塑文学出版。在文学这件事上,鲜有人比“花城”人更坚定,用肖延兵的话说,这是花城人四十年来“不忘的初心”。■

 

Read Previous

臧永清:传承与开拓并举,人文社逆势增长的秘密

Read Next

我与花城之 从《惊蛰》开始的小说之旅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