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轩庄:建设共享型的国际化发展平台

记者|张竞艳

广西师大出版社经历了产品和版权走出去、企业和资本走出去、服务和创意走出去等几个不同的探索阶段,成功打造了中国出版走出去的独特范本。

9月15日,“中国原创绘本少儿国际中文课程”项目启动仪式在第28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举行。此课程项目是广西师范大学充分发挥国际中文教育、学前教育的学科教育优势,整合广西师大出版社、魔法象公司童书出版优势的一次跨界合作,也将成为广西师大出版社推动国内国际出版业务双循环发展,提升出版走出去效能的一项重要创新。

近年来,广西师大出版社经历了产品和版权走出去、企业和资本走出去、服务和创意走出去等几个不同的探索阶段,成功打造了中国出版走出去的独特范本。未来其品牌矩阵,如何加快走出去步伐?如何有效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好共享型的国际化发展平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黄轩庄,日前接受了《出版人》专访。

品牌矩阵壮大

《出版人》:作为广西师大出版社品牌家族的重要成员,“艺术之桥”这些年取得了哪些成果?

黄轩庄:“艺术之桥”自2016年在法兰克福书展正式亮相以来,经过5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外出版人沟通的重要桥梁和跨界文化艺术国际交流平台。依托我社的国际发展布局,尤其是旗下的ACC出版集团拥有的全球艺术设计类图书发行渠道,“艺术之桥”进入了战略优势快速整合优化的发展期。

在产品线建设上,“艺术之桥”集聚了徐冰、白明、张永和、金宇澄、PATRIK SCHUMACHER等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与设计师资源,推出了“设计文库”及“年度系列”等一批高质量的艺术设计类国际出版物。其中,“设计文库”系列全球组稿,国际发行,该系列分为建筑、平面、时尚、景观、室内、技术、包装、生活、新媒体等,目前已同步出版了约50种中英文共版图书。“年度系列”涵盖年度艺术家、年度设计师、年度制造、年度民艺等,目前出版了十几种英文版图书。2018年,“艺术之桥”在纽约创立了国际学术期刊Architecture  China《建筑中国》,该项目作为“艺术之桥”平台孵化的子项目,积极传播中国当代建筑创作、促进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目前已出版5期,在专业领域受到广泛认可。

在平台建设和国际推广方面,“艺术之桥”通过北京、伦敦、法兰克福、威尼斯等国际展会平台多渠道推广“年度系列”艺术家、设计师及其作品。通过展台展示,创设VR博物馆,举办现场沙龙、酒会、论坛等形式,举办了2017〜2019年全球发行员新书推广会、朱赢椿个人演讲、2019年伦敦设计博物馆“艺术之桥”交流会、2019年法兰克福书展应用艺术博物馆“万物循环”论坛、2020年上海书展“视觉:专注与诱惑”艺术设计论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艺术之桥”的平台推广,白明先生三件陶瓷作品被大英博物馆永久收藏;伦敦设计博物馆“艺术之桥”交流会上,以“出版+展览+交流会”的新形式,展示中国艺术与设计,获得广泛好评……越来越多的中西文化通过“艺术之桥”搭建的平台交流、碰撞。

在产业转型方面,“艺术之桥”做出了成长性的探索。2021年3月,线下复合美学“艺术之桥空间”在上海落成,空间以外版艺术设计类图书、文创产品、版画艺术品、咖啡饮品销售为特色,是集合美术商店、艺术书店和画廊为一体的线下体验馆,辅以线下线上销售互动,成为“艺术之桥”跨界发展和业态创新的一个综合性文化实体。

5年来,从“集聚资源”到“成果转化”,再到“主动上门”,“艺术之桥”平台实现了以品牌化巩固与延伸传统出版主业,以国际化带动出版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

《出版人》:就走出去而言,除了“艺术之桥”,广西师大出版社的品牌家族还有哪些重要成员?

黄轩庄:近年来,我社的品牌化建设稳步推进,品牌矩阵也日益壮大、丰富。就走出去而言,品牌主要集中在艺术设计和少儿两个方向,除了“艺术之桥”,还有少儿板块的“魔法象”和“神秘岛”两个品牌。

2015年,我社推出面向0〜14岁孩子的童书品牌“魔法象”,以“为你朗读,让爱成为魔法!”为品牌理念,承延出版社人文启蒙的文化基因,凭借独特定位与高品质产品进入童书出版领域。魔法象在引进一批世界优秀童书之后,开始出版不同题材的原创图书,并与多位国际知名作家深度合作,进行版权的国际运营。目前,魔法象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版权合作,代理了100余种图书的全球或亚洲、繁体版权;整合克罗地亚、马来西亚、日本等海外布局,构建了中日马克四地联动出版平台,首个联动出版项目成果《错了?》多语种图书已面市。

同样是在2015年,我社推出了“神秘岛”品牌,以“和孩子一起成长”为宗旨,以“引进世界优秀青少年读物和出版原创精品图书”为使命,设立以青少年文学、青少年科普、儿童绘本、青少年体育和神秘岛家教为主的产品线。截至目前,神秘岛已签署版权输出协议并落地出版的童书项目共计有50余种,先后推动刘慈欣少年科幻科学小说系列、毕淑敏给孩子的心灵成长绘本(第一辑)原创精品图书走向世界,输出的版权包括英文、韩文、越南文、阿拉伯文等9个语种,版权输出的国家和地区包括印度、韩国、越南、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科威特等。

《出版人》:广西师大出版社9月在BIBF上举办了“中国原创绘本少儿国际中文课程”项目启动仪式。为什么会策划这一项目?未来有怎样的实施规划?

黄轩庄:绘本是全世界普遍接受并使用的儿童教育读物,用绘本进行阅读教育的理念在全球被普遍认可和接受。而以中国原创绘本为载体开发的语言教学资源蕴含丰富的中国元素和文化因子,更易于被海内外华人华侨家庭和中文教育教学机构所接受。

绘本阅读教育在东盟国家的市场接受度逐步提高。海外少儿(3〜6岁)阶段的中文教育主要依托家庭进行,对于家长来说,需要丰富的成体系的学习资料和开展亲子阅读的指导方法。对于海外中文教学机构而言,语言教育教学迫切需要系统规范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料,以及混合式在线教学指导等与时俱进的教法指导。

基于广西师范大学长期以来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实践和我社在出版传播领域的工作探索和实践,我们根据少儿的年龄特点与对应的中文教育需求,以中国原创绘本为内容载体,开发面向3〜6岁海外少儿的全视域多模态的“中国原创绘本少儿国际中文课程”。该项目由我社和广西师范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共同开发,是以“读绘本、学中文、习文化、践知行”为理念设计,以我社魔法象品牌的《123,散步去》《将来有一天》《腊月歌》《山间》《点点的夏天》等中国原创绘本为教学资料载体,面向海内外3〜6岁儿童开发的少儿国际中文课程,含括绘本音频、动画视频、汉语教学、文化拓展四个教学模块。这套课程资源既可以作为教师、家长的教学示范使用,也可以作为教学资源使用。

该课程资料研发面世后,将陆续投放到海外华校、中资驻外企业社群、孔子课堂、三语国际学校等机构,进一步促进中华文化在少儿教育领域的海外传播。

打造鲜活范本

《出版人》:请您回顾一下这些年来广西师大出版社走出去品牌战略的路线图。

黄轩庄:走出去之于广西师大出版社,既是一个富有前瞻性、挑战性的战略选择,也是内在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出版社35年来的发展历程来看,广西师大出版社经历了从南方小城桂林逐步走向北京、上海、深圳等中国发展的前沿,从中国走向墨尔本、伦敦、纽约等世界发展的中心两个阶段。就中国出版走向海外和国际化发展而言,可以划分为产品和版权走出去、企业和资本走出去、服务和创意走出去等几个层次,也可以理解为我社走出去的几个不同的探索阶段。

产品、版权层面的走出去,是大多数出版社走出去的基本方式,也是我社最早开始的一种形式,直到今天,也还是我社走出去的一个重要方面。我社以图书出口和版权输出相结合的方式,依托“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等项目平台,大力推动饱蕴东方智慧和中国气韵、富有中国学术特色和创新精神的图书产品走出去,每年有数百种精品图书被海外图书馆采购收藏。策划出版的“东方智慧丛书”精选《论语》《弟子规》等几十种中华经典,以全译、节译的方式翻译成东盟十国八种官方语言,实现了中华文化在东盟的规模化、无障碍传播,成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传播的典型案例。

据《2021年度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研究报告》,我社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排名居全国出版社第18位、大学社第2位,连续8年进入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榜单20强。我社已经成为海外图书馆人眼中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生产力水平的出版社之一。

在走出去工作探索实践中,我们意识到,要真正走进国际主流文化圈,实现高效的文化交流传播,必须有自己的有效渠道和平台。2014年以来,我社积极推动企业和资本层面的走出去,我们先后在海外收购知名的建筑、设计出版商澳大利亚Images出版集团和艺术、设计类图书出版发行商英国ACC艺术图书出版集团,又先后在马来西亚、东京、我国澳门等地成立分支机构,魔法象公司还在克罗地亚成立子公司,形成了基本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框架,建成了较为成熟、完整的跨国出版发行产业链,基本实现了全球品牌、内容、渠道、人力、资金、资源的“一体化”集约调配,形成了“双本土化”的海内外协同运营模式,为中国出版走出去“提供了一个鲜活的范本”。

在海外收购和设点布局的基础上,我们又往前迈了一步,积极整合海内外战略资源,探索“资源平台化,平台产品化,产品市场化”的共享发展模式,联合旗下的海外出版集团打造开放共享的跨界文化艺术交流平台“艺术之桥”,探索出版创意和服务层面的走出去。2016年正式推出的“艺术之桥”平台,不仅向世界展示中国,还在世界范围内增进艺术的整合和互通。“艺术之桥”项目入选2019〜2020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为中国出版创意走出去提供共享性的桥梁和服务,推动着出版创意和优秀文化的国际交流传播。

《出版人》:广西师大出版社在欧美、东盟等世界各地建立了自己的朋友圈,一路走来摸索出了怎样的合作之道?

黄轩庄:走出去的目标是发展的全球化,出版发展全球化的核心是选题、渠道、内容、设计、物流的全面国际化。困扰中国出版企业对外发展的关键环节是缺乏海外发展的思维与设计,缺乏海外渠道、海外选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我们深耕目标市场,转变零敲碎打的版权贸易交易方式,通过收购以及跟当地的中小型出版企业合作的形式,形成了业务横跨四大洲的海外布局和合作共赢的合作局面。

从合作方式而言,我觉得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来看。

一个层面是基于海外收购形成的合作模式。我社的收购并不是“大吃小”式的兼并扩张,而是优势资源的联结融合。收购之后,海外的品牌和团队继续保留,我们在沈阳、上海组建专门的团队与之进行业务对接,两个“本土化”的团队进行有效连接,探索形成了融合两种市场、两种资源的协同发展模式。“双本土化”的合作发展模式,既体现了发展优势的整合,又意味着协作创新的可能,最终可以实现双赢的良好局面。这种合作模式的核心在于“协同”,能够形成一体化发展的效应。

另一个层面是基于战略合作的发展模式。我社以此方式建立了几个海外分支机构,其核心不是团队重组整合,而是战略合作,优势互补,利益共享。比如说,我社2018年成立的马来西亚分社,是基于与亚洲智库的战略合作;我社2019年4月成立的东京事业部,是基于与日本株式会社树立社的战略合作。这一模式可能会是大多数出版机构容易操作的一种路径。这种合作模式的核心在于“双向”,能够形成一致化发展的效应。也就是说,战略合作双方是基于共同的一种外延式发展的内生需求,双方发展优势的互补、同频共振,双赢的合作目标及其实现是体现在战略合作的整体框架设计中的,而不是一种简单的各取所需的交易设计。

《出版人》:广西师大出版社多年来在走出去项目的出版、发行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请结合相关案例分享一下贵社的宝贵经验。

黄轩庄:广西师大出版社完成两次海外收购后,对海外战略布局的优势进行了整合和优化,通过“双本土化”+“一体化”的模式,将海内外团队形成了协同创新发展的一种基本模式,打造了一个共享型的平台“艺术之桥”。基于此,我们探索出了“全球组稿,中英共版,国际发行”的国际出版发行新模式。海内外的品牌、资源、渠道优势是叠加的,团队优势是融合的,海内外两个编辑团队从选题策划、编辑组稿、装帧设计等环节实现了无缝对接,建立了完整的艺术设计类图书出版产品线,涵盖建筑、景观、室内、平面、工业、时尚等方方面面,较好地实现了一体化的协同发展。

《民宿之美》就是“艺术之桥”平台海内外一体化出版的典型案例。2016年,国内外文旅市场潜力无限,消费者更加愿意选择个性化的非标准住宿,更加注重住宿之外的体验延伸。此外,民宿还是乡村文旅产业的重要载体,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我社国内团队考虑到民宿的市场空间广阔,提出“民宿”这个选题,海外公司对这个选题也颇有兴趣,最终一拍即合,促成了《民宿之美》的诞生。现在看来,即使近两年,长线旅游降温、游客出行半径收窄,但以民宿为目的地的“民宿式度假”兴起之后,“民宿”这个选题仍然具有持续价值。

国内团队与澳大利亚视觉出版集团深度沟通,确定了内容体系和标准,国内团队通过互联网进行全球组稿,澳大利亚团队进行设计并审校。英文版图书由我们集团旗下的Images Publishing出版,英国ACC艺术图书出版集团全球销售,中文版图书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发售。选题的高水准协同运作,使《民俗之美》系列图书在国内外都获得了理想的销售表现。

《民宿之美》使得国内团队与海外公司的合作逐渐亲密无间,共同打造了海内外一体化出版平台。从《民宿之美》开始,国内外团队通力合作,拓宽兼顾国内外图书市场的选题范围,促进海内外协同发展。同时,国内团队努力向海外输出优秀的中国文化。海内外一体化出版加快了“艺术之桥”品牌战略布局,为中国艺术设计文化走出去打开了新局面。

《出版人》:中国出版如何更好更有成效地走出去,您有何建议?

黄轩庄:走出去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国出版的走出去是一个系统工程、长效工程、全面工程,承担着“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重任,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效举措。中国出版走出去不是一个目标性的工作任务,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还有许多工作要去探索。在我看来,有两个大的方面的工作尤为重要。

一个方面是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这是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转型的关键所在。虽然国内出版机构纷纷在海外深耕国际市场,形成了一支国际出版队伍,但中国出版走出去目前仍面临着语言与思维障碍、国内编辑与国际接轨程度不足、出版企业跨界发展能力不够强等新问题,也面临着新冠疫情引起的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与移动互联网普及的新挑战。不管是以什么样的合作模式,以什么样的路径来推进走出去工作,只有切实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才能有效地保障走出去的深度、广度和效率。

另一方面是共享型的国际化发展平台建设。从效率来说,一个成熟的共享型的走出去平台、国际化发展平台对于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整体水平至关重要。在国家层面的战略支持和具体举措之外,构建好更贴近市场化运作的战略平台,能够大大提升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广度和质量。

Read Previous

对话涂涂:乐府能活下来是一个偶然

Read Next

IP群像“bibi动物园”的成功能否复制?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