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年前,发生在广西的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在党的历史、人民军队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9月18日下午,“普通话诵红色经典,赤子心念革命先烈——红色经典诵读分享会”在广西桂林独秀书房·育才店举行。这场由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联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共同发起的活动,以图书《湘江战役的民间记忆》《征服老山界》为载体,邀请广西作家刘玉、广西师范大学和卓然小学的师生诵读并分享湘江战役中的故事,将传承红军长征精神和普通话推广相结合,通过有声情景演绎“再现”家门口的这段历史。
活动现场,卓然小学165班小小志愿者有声演绎
“桂北大地,湘江两岸,中央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民间留下大量鲜为人知的故事……”作家刘玉向青年学子讲述起桂林人“家门口”的历史故事。他的老家兴安过江铺,是湘桂古道上的必经之地,1934 年12月,渡过湘江的中央红军第一、第二纵队,红五军团、红八军团主力就曾经过了这里。对于从小听着红军故事长大的他来说,民间记忆就是一部鲜活的史籍。近20年来,刘玉一直沿着红军的长征路做田野调查和口述史研究,通过走访发现,湘江战役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已相继作古,因此对该群体及时进行口述访谈,挽救即将消失的历史记忆显得甚为紧迫。刘玉将走访得到的珍贵史料照片、湘江战役的48位口述人记忆,编写成《湘江战役的民间记忆》,将散落桂北大地、湘江两岸中央红军长征所到之处留下的珍贵故事打捞起来。
作家刘玉分享《湘江战役的民间记忆》写作历程
这些带有“泥土味”的历史资料也成为了青年学生理解红色故事的活教材。“年轻人不懂的,猫儿山梯子岭,有蛮多冤魂。1934年冬,天气蛮冷的时候吧,红军是清早从我们这里经过的…… 有好多红军的脚被毒竹扦戳烂了,肿起像个馒头,有的已经化脓,痛得哭死老天啊!”随着卓然小学165班志愿者的讲述,台下的听众沉浸在革命先烈的故事中。
分享会上,这支由广西师范大学和卓然小学的青少年自发组成的红色宣传团,一个个字正圆腔地讲述着《湘江战役的民间记忆》《征服老山界》中的红色故事,情景演绎“红军过湘江,翻越老山界”的艰辛与苦难。在他们的有声演绎中,我们可以看到战争残酷的模样;也可以看到红军真实的一面,看到那宁死不屈为理想而牺牲的坚强毅力和革命精神。
卓然小学165班情景再现红军过湘江
据了解,此次活动融合了作家、编辑分享图书、青少年情景演绎以及湘江战役口述人访谈视频片段展映,多角度还原了湘江战役那段悲壮历史,带领青少年沉浸式感受红色文化。读者们纷纷表示,参加这次分享会不仅感受到了阅读的魅力和声音的力量,更是听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党史教育课。
广西师大学生讲述红军征服老山界的故事
沉浸在红色故事中的少先队员
“用普通话讲好湘江战役这段鲜活的历史,用声音传播好家门口的故事。”如何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做好党史教育,是本次活动负责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刘艳做活动的一个初心。对此,刘艳说道: “看着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根据图书内容,结合他们自己的理解,编排演绎的一个个红色故事,也许就理解了,为什么会在我们桂北当地流传着这句“三年不喝湘江水、十年不吃湘江鱼’。”
文图 / 广西师大出版社 蒋正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