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市出台了一揽子针对实体书店的扶持政策,实体书店发展如火如荼,书店逐渐成为引领北京文化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在从“输血”到“造血”的扶持过程中,北京有哪些经验可循?书店在北京城市文化引领、公共文化服务、全民阅读推动中有哪些特殊作用?北京各类特色书店面临哪些发展瓶颈,挖掘出哪些可复制的经验……
9月17日下午,作为第十九届北京国际图书节的重磅品牌活动,以“探索实体书店新形态,推动城市文化新发展”为主题的“实体书店点亮北京文化之光”论坛在北京嫏嬛书房举行。论坛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承办,中宣部印刷发行局局长刘晓凯,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野霏,中国书刊发行协会理事长艾立民,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国仓致辞。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出席论坛并做主题演讲。
中国新闻出版出版传媒集团编委会主任、《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总编辑丁以绣,北京发行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郭小明,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王波,中宣部印刷发行局发行处处长武远明,北京市委宣传部印刷发行处处长冷文波,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古杨利等参加会议。论坛由《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副总编辑冯文礼主持。
中宣部印刷发行局局长刘晓凯
刘晓凯在致辞中指出,中宣部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实体书店的工作。去年疫情期间,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支持出版物发行企业抓好疫情防控有序恢复经营的通知》,推动中央和地方各项扶持政策落地生效,各地共为实体书店发展提供扶持资金达3.08亿元,帮助实体书店顶住压力、走出困境。自去年开始,中宣部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沟通协调,推动新一轮图书批发零售环节免征增值税优惠政策成功落地,有效降低了实体书店经营成本,优化了经营环境,推动了融合创新。
刘晓凯充分肯定了北京市在推动实体书店方面所作的工作。他表示,实体书店的“北京模式”坚持以实体书店为主体,以政府扶持为引导,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宏观调控为手段,进一步激发了实体书店的经营活力,增强了书店抵御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正在为各地实体书店转型发展探索一条可资借鉴的覆盖广泛、精准触达,服务有效、力争持续的融合之路。
刘晓凯指出,当前按照中宣部领导指示,已经制定出《出版物发行业“十四五”规划》。各地也正在通过“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制定,围绕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对实体书店的分类指导,调整供给体系的适应性、灵活性,全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秀出版产品和服务。
围绕推动实体书店的下一步发展,刘晓凯强调,要发挥好新华书店骨干作用,引领实体书店加快数字化融合化改革步伐;要加快经营模式和业态形式创新,引领行业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引导实体书店积极参与全民阅读活动,支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野霏
王野霏指出,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实体书店的发展,立足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和北京市“四个中心”大局建设,已连续多年将实体书店扶持列为全市折子工程和重要民生实事,将“万人拥有0.8个书店”列入全市“七有五性”指标体系。5年来,市级共扶持实体书店900余家次,全市各区也已建立实体书店扶持政策,2020年市区两级扶持资创历史纪录。目前,北京市实体书店行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初步建立了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多业融合、遍布京城的实体书店发展新格局,行业日益呈现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的发展新风貌,构建起了以读者为核心,立体式、多维度的文化消费新模式,形成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结合、双促进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机制。
王野霏表示,北京市将继续加大对书店创新融合发展的补贴力度,鼓励书店行业创新经营模式,提升品质和服务水平,重点支持优质、品牌书店持续发展,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推动实体书店文化活动扶持与全民阅读工作的全面结合,重点对书店组织的具有精品特色、已经形成文化品牌、读者广泛认可的文化活动给予扶持,让市民随时随地与书相遇,满足人们休闲与文化的双重需求,切实推动实体书店行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北京成为引领全国的“阅读典范之城”。
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理事长艾立民
艾立民从2021年中国书店学习大会上发布的一个数据讲起,《2020-2021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新开业书店2800余家,而北京以639家新开书店数量位居各城市榜首。近年来,我国实体书店数量有了不断增长,质量也有了进一步提升。
他指出,在当下的全媒体环境下,实体书店已不再是单纯销售文化产品的场所,而是已经逐渐成为科学知识传播和文化教育的窗口,因此需要运用新媒体手段,打开封装在书本里的知识,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传播。党中央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我们要通过书店的枢纽功能,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氛围,引导人民群众提升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不断增强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国仓
马国仓从媒体和读者的角度讲述了对北京实体书店发展的感受,他表示,《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连续多年跟踪报道北京实体书店的量变,也深入调研报道北京实体书店发生的质变,这些报道里有成就宣传,也有经验探求,更有深深敬意。
马国仓认为,实体书店是城市文化标志,是城市文化灵魂,是市民文化消费的重要场所。实体书店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只是保障市民最基本文化权利。只有在政府顶层设计、社会大力倡导、群众积极参与下,才能形成社会阅读的热潮氛围,进而产生阅读的消费,取得阅读的实效,实体书店才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此,他提出,持续扶持实体书店,优化阅读消费新场景;加强阅读引导,把握阅读消费新方向;改变书店服务模式,推动城市文化服务新升级的三点建议。
随后,聂震宁、郝振省、梁鸿鹰分别从全民阅读、编辑出版、作者与读者的角度就北京实体书店未来发展建言献策,嘉宾们的真知灼见不时引起与会书店代表、媒体记者和读者代表的阵阵掌声。
作为全民阅读研究专家,聂振宁结合自身经历,探析不断发展的实体书店在满足人民阅读需求、推广全民阅读、提升城市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针对实体书店的发展,聂振宁建议,实体书店要更好的加强编辑力和科技力。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
聂振宁表示,“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编辑力其实就是以适当的方式排列组合,让内容更加吸引人,满足读者需求的能力。实体书店要提升自身的编辑力,即优化图书组合,让读者尽快找到他需要的书。此外,当前,房租、人工是实体书店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实体书店要提升自身的科技力,利用智能技术降低成本,扩展渠道。例如天津新华书店办的一家实体书店只有一个工作人员,都是触摸屏选书,读者可以直接拿到书,甚至到机场店拿书。
此外,聂振宁建议,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降低实体书店的各类成本,呼吁社会各界进一步走进实体书店,共同建设书香社会。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
郝振省则从实体书店对编辑业务和编辑加工的功能作用展开分析。他认为,从编辑的角度看就是要发挥实体书店在编辑选题策划、市场调研、市场推广、提高素养等方面的作用。在理念上,要把实体书店作为编辑的业务工作基地;在实践上形成编辑借助、利用实体书店的制度性安排。
《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
他表示,编辑可以从做书、发书和读书三个环节来“求助”于实体书店。从做书角度来看,编辑可以从实体书店中获得封面灵感、读者反馈、经验学习、数据分析等许多有益于图书选题的元素;从发书角度来看,当前编辑进入到销售推广的环节已是常态,而实体书店则是编辑和作者面对面、零距离宣传自己图书、推广自己图书的最佳场所;从读书角度来看,优雅温馨的书店环境让编辑可以更容易把书读进去,使读者更具有分析性、思考性、批判性。
郝振省认为,相关出版单位在对编辑的培养理念上,要把实体书店作为编辑的业务工作基地,在实践上形成编辑借助、利用实体书店的制度性安排。
梁鸿鹰介绍,在自己的阅读生涯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他就是邹韬奋。小时候,家里的一本《韬奋文集》(第二卷)点燃了他对阅读的热爱。最能满足他对阅读向往的就是书店,每到一个地方必去书店,这个习惯到现在还保留着,为此,他曾写过一篇散文《书店不完全往事》。它虽然是早期的一家书店,但对自己的影响非常深。
在梁鸿鹰看来,书店是城市审美的底色,是文化软实力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书店还应该成为文艺创作的源泉。在书店能够遇到的事情,在别的地方遇不到,在书店成就的,在别的地方可能成就不了。当前迫切需要增进全民的“书店意识”,让更多的人们看到书店所蕴藏的可能性。在网络化时代,实体书店遭遇巨大冲击的情况下,探讨实体书店出路非常必要,作为媒体人,《文艺报》也会为实体书店的发展鼓与呼。
活动最后,“我是文化北京建设一份子”分论坛举行,论坛由幽默书店主理人启航主持。分论坛以案例分享的方式邀请北京图书大厦副总经理秦辉、商务印书馆·涵芬楼书店副总经理明磊、外研书店总经理付帅、中信书店副总经理刘旻、嫏嬛书房创始人蒋凤君、自在博物书店主理人宋宝茹6家北京实体书店代表,分别介绍各自在扶持政策下开展的品牌活动及创新发展。
在随后的圆桌讨论中,启航与实体书店代表围绕“用好实体书店扶持政策,助力城市文化创新发展”主题,进行了互动交流。他们一致认为,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在出版机构的精品加持下,在新闻媒体的充分宣传下,北京实体书店的发展会迎来更美好的明天,实体书店作为城市重要的文化基础设施,也将为北京全国文化中心的建设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实体书店代表、读者代表及部分媒体等50余人现场聆听了本次论坛。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