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7日,国家一级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孙惠芬首部儿童文学作品“感悟生命 感悟爱——《多年蚁后》发布暨研讨会”在现代文学馆举办。该书由接力出版社出版,是一本叙事巧妙、充满哲思奇想的童话作品,讲述了一个名叫童童的男孩,偶然间与一只蚂蚁成为朋友,获得抗拒孤独的力量,内心逐渐强大的暖心故事。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儿童文学作家、国际安徒生奖得主、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马光复、刘頲、纳杨、张国龙、葛竞、申怡、焦玫等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出版人、一线语文名师,以及本书作者孙惠芬出席了研讨会。与会嘉宾从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和阅读指导等层面对该书进行了研讨。
共同丰富中国儿童文学宝库
白冰(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接力出版社总编辑)
《多年蚁后》作为孙惠芬首部儿童文学作品,无论叙事结构还是形象设计,无论作品语言还是想象空间,无一不体现了作者的用心之处和高超的艺术水准。 作家的儿童视角和儿童语言让这部童话极具可读性。
接力出版社作为一家专业少儿社,一直注重原创儿童文学的创作、出版和评论工作,积极鼓励儿童文学作家创作出更多精品,“接力杯金波幼儿文学奖”和“接力杯曹文轩儿童小说奖”已经成功举办两届,目前已出版作品35种,多个品种输出国外。我们欢迎有丰富创作经验、适合儿童文学创作的成人文学作家参与到儿童文学创作中来,为丰富中国儿童文学宝库而共同努力。
《多年蚁后》开辟创作新天地
李敬泽(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代文学馆馆长)
《多年蚁后》作者孙惠芬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其中她要面对考验,但也颇有所得。我也为我们的小读者高兴,这确实是一本好书。这本书写一个男孩和一只蚂蚁的友谊,既写出了小男孩的成长,也写出了蚂蚁以及蚂蚁身处世界的丰富性。其实对儿童文学来说,“爱”是最难写的,单纯的“爱”能够令人幸福,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和说服力,孙惠芬确实证明了她有这样的能力。能够把这样一个故事写得如此动人,一定是生命里有百感交集的丰富的层次。而且,孙惠芬的语言极其清澈,所见即所得,这也是极其难得的。
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过程中,我们儿童文学创作者要把写出好作品作为头等责任,以更严苛的标准要求自己,为孩子们奉上更多好书。
一部有力度的充满哲思与诗性的童话
曹文轩(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国际安徒生奖得主、北京大学教授)
孙惠芬的《多年蚁后》有四个特质:
第一,这是一部当小说写的童话,作家为我们开创了另一种童话写作的形式。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与虚拟世界中的蚂蚁王国以及蚕的宫殿同命运共呼吸,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能感受到高度的真实感。
第二,哲思和诗性。作品的哲思是由始至终的,什么是爱,爱的力量有多大,昆虫与人的世界是否可以进行心灵对话,等等,这种哲思来自作者对人性的深度揣摩和女性本身的洞察。《多年蚁后》还让我们感受到诗性与童话也息息相关。
第三,《多年蚁后》是一次成功的“浅语”写作。孙惠芬从成人文学那里一脚踏入儿童文学,马上找到了叙述方式和自洽的尺度,没有一个高深的字眼,平常到极致,但是表达了通透的哲思。在我看来,一个四五年级的孩子乃至更小的孩子阅读这部作品时基本可以做到如履平地。
第四,跨界写作给儿童文学创作带来异域风景。未来可能会有更多优秀的成人文学作家转移战场,进行更持久的跨界亮相,无论如何这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称赞的事情。
深刻揭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马光复(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北京作协儿童文学创委会副主任)
《多年蚁后》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充满童趣与哲思的作品,小视角大视野,书中还有许多精辟的语句,这些句子总结出人世间各种朴实却深刻的道理,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内核表达得淋漓尽致。
《多年蚁后》是一部寓言式童话作品,作家深厚的语言功底又让作品保持了较高的艺术水准。
最美的文学方式,解读的层次丰富
刘頲(文学评论家、《文艺报》副总编)
《多年蚁后》有别于我之前所有的阅读,这是关于个体生命与他之外的世界各种复杂关系的建构和探讨。作品可以解读的层次极其丰富,七八岁的孩子和十三四岁的孩子读,会读出不同的意思。作为职业阅读人和成年读者,作品带给我的阅读感受也很深。作者用很干净很单纯的语言,把一些非常深邃复杂的东西表达出来。书中还有对亲子关系独特的阐释,对生命到底是什么进行了探讨,最终表达了生与死的和解,这样的主题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始终是有难度的,但孙惠芬以一种最美的文学方式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最不可怕的生与死之间的关系。
优秀的成人文学作家进入儿童文学写作,在做的工作是恢复儿童认知和处理复杂关系的权利,是对已有的儿童文学规定的拓展,或许会成为当代儿童文学跨越式发展的契机。
虚实结合、层层递进
纳杨(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综合二处处长)
从作品我们看到,作家选取了在孩子心目中常见的形象,比如蚂蚁、蝉等,吸引住孩子的目光是一个作品好的开始。第二,作品的叙述方式也非常独特,开篇的现实生活让读者很容易被带入故事中,后面又是以孩童的视角讲述,作者在引导读者注意力方面非常成功;故事以套嵌的形式,层层递进,呈现给读者的是生命的真谛。
作品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告诉我们,家长和孩子首先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在此基础之上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童话就是“小说+诗+哲学”
张国龙(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童话很难写,是小说却又比小说复杂,有着不同于小说讲述的规则,童话逻辑自成体系,懂得童话逻辑才能写好童话。我们通常所说的童话逻辑有几条,信以为真、假戏真做、超越常规等,但是又能与现实世界找到关联,如果毫无关联,就是玄幻、超越、架空,所以这个度很难把控。
童话本身就是诗,而且诗性非常富裕,幻想是没有极限的。怎么表现?往往是用有限抗拒无限,用短暂抗拒永恒,用痛苦置换欢乐,因此它往往需要一个大团圆结局,因为它主要是孩子看的。而且我们写作需要含泪微笑,了然于心,要举重若轻。这是它诗性的一面。
童话要有思考,且驾驭者一定要大智若愚,能把特别沉重恢宏的道理用非常形象浅显的方式给孩子讲明白。
我认为,童话就是“小说+诗+哲学”。
回到这部作品,处处都有哲思。首先,是对生活常识深入地思考。其次,把生命这个沉重的话题进行了非常浅显的表达:我们都一样,你和我,我们一生从生到死,我们的生命就是不断的延续,从蚕到蛹,从上一代到下一代,代代相续。第三,关于时间。这里面让我震撼的是,我害怕永远,我不接受永远,但是我们要接受这个概念,因为永远就意味着不再再见,我们说再见就是为了再相见,但很多时候说再见就是永别。作品其实就是在思考时间的问题。
从自然中汲取生命智慧和生命力量
葛竞(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
当你以孩子的视角思考世界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孩子们思考的或者说困扰他们的那些问题是这个世界的终极问题。就是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和世界的关系是什么?什么是这个世界,什么是生命,什么是成长?这好像是孩子们天然会思考的问题,也是这个世界最重要的问题。
《多年蚁后》用象征和隐喻方式讨论这些值得成年人和孩子深思、回味的一些问题。作为成人文学作家,作家通过这部作品表现了她对世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同时,她又用非常轻浅的方式讲述出来,把背后蕴含的深意传达给小读者们。
这部作品是回农村体验生活后创作的,自然的力量对于孩子内心的力量非常重要。现在很多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他们太缺乏从自然中汲取生命智慧和生命力量的机会了。他们没有什么机会去接触自然,某种意义上来讲,成人给他们制定的生活规则似乎离大自然运行的规则很远。所以,《多年蚁后》这本书,某种意义上适合亲子共读,孩子和父母都会重新从更广阔的角度思考成长,思考生命历程。读完这样一部从生命的角度进行哲学思考、从自然的角度跟孩子做交流的书的时候,小读者们、大读者们都会有很不一样的感受。
人生智慧和生命感悟的传递
申怡(申怡读书会创始人、曾任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语文老师)
《多年蚁后》这部作品从书名开始就很吸引我,书名运用了谐音,一语双关。读完全书,当看到童童长大了,变声了,他说“老姑奶奶,我还有和树的秘密要说呢”,我流泪了。这里,我看到了成人对儿童世界的关照,用文字为孩子传递他们内心的声音。此前,我并没有见过孙惠芬老师,但是今天来到会场,当我看到了一个优雅、温和的知性的女士,我想她一定就是“老姑奶奶”。好的作品背后,我们能看到作者的样子,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和人生智慧也会传递给更多的人。
作者心中是有童年的
焦玫(清华大学附属小学语文名师、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阅读《多年蚁后》,我感到作者心中是有童年的,这个童年不是儿童现在正在经历的童年,是我们很多记忆当中不曾失去的童年。我们成人总是说小孩子能有什么烦恼,童年不是无忧无虑的吗?其实孩子心里也有自己的很多心思,只是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所以常常会感到孤独,就像故事里的童童。优秀的文学作品当中创作了很多这样的形象去陪伴孩子的童年。
书中的童童非常幸运,他有一个小伙伴,就是那位“蚁后”。这是儿童世界的真实写照。孩子们清晨看到的是牵牛花,走在路上看到的是流浪猫,走进校园听到是鸟儿叽叽喳喳聊天的声音。这些小生灵陪伴着我们的孩子,《多年蚁后》捕捉到了这一点。
《多年蚁后》每到讲故事关键处,就会说今天很晚了明天继续,让读者充满期待。这个故事像一个机关盒子层层叠叠,秘密揭晓时,真正的记忆闸门就打开了,于是蚁后与蚕的故事,老爷爷与海棠树的故事,所有这些都串起来了。更为重要的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充满哲思。书中有一句话——“你善良就能感受到善良,用心爱就能感受到爱”。书的结尾有一个场面,就是所有人陪着一个孩子种下那个海棠树种子,我相信读到这里,每个读者心里也会种下一句话,你善良就会得到善良的种子。
尊重内心,触摸生命
孙惠芬(国家一级作家、《多年蚁后》作者、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去年疫情期间,我回到乡下体验生活,为自己的下一部长篇做准备。在乡下,我每天去看庄稼、树木、小河、河里的石头、各种昆虫……我们和它们共处一个世界,我们有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它们也有它们的智慧——蜜蜂把蜂巢做得那样精致,蚂蚁通过气味来识别路线。
从乡下回到城里后,一天早晨,我在家里看到一只蚂蚁,我去卫生间它也去卫生间,我去厨房它也去厨房,我就想,它是想告诉我什么吗?这个时候,我感知到3个月乡下生活的所见、所思、所感要写一写,我的下一本书要来了。
我是一个很笨的写作者,我一直尊敬写作生命在身体里的发声,这个东西来到我的生命里,我就尊重内心的感受。
第一次为孩子写作,我很担心,我想,该怎样开始故事呢?还是以我自己的方式进入,于是,我用了老姑奶奶引入故事。作品中童童这个角色,也是有现实原型的,就是我的侄孙子。他的爸爸妈妈离婚了,我曾经以为这是最让他痛苦的事情,当我问他“你最痛苦的是什么”,他的回答却是奶奶买菜上五楼很累,他想帮忙却拿不动。在哈代的作品里,一个主人公说“他发现一个敏感的人的内心世界完全超过了一个总统”。孩子的世界有很多我们想不到、不了解的,一颗敏感的心会让我们的世界超过很多维度。
在担心之余,我也相信,不论成人文学还是儿童文学,相比较于形式,我更在意心底的感觉。我尊重自己的内心,努力放大自己的感觉去触摸生命。
探讨生命代际的关系
谢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儿童文学专业研究生)
我关注到作品中由妈妈和孩子引出的生命代际的关系。蚁后第一次见到老爷爷和童童第一次见到蚁后问的问题一样,就是为什么妈妈生了他们却又不管他们,在对话中,妈妈和孩子达成了相互的理解,而生命也不是从生到死,是一代代的接续。
巧妙的结构环环相扣
汪颖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儿童文学专业研究生)
这部作品的故事分为三个部分,引子、主体和尾声。引子初步勾勒出了童童的形象,与人深度共情的童童发现了蚁后;主体部分,蚁后类似于说书人的形象,引出大人和一环套一环的接下来的角色,不断制造悬念,引导读者读完故事。蚁后每晚陪伴童童,治愈童童的心灵。最后,所有大人跟童童种下了海棠树的种子,我觉得这是爱在延续。
人世间循环着的爱最动人
孙思悦(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儿童文学专业研究生)当我阅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有一句印象特别深刻的话:这虽然是小世界里的秘密,但是我感觉它通着大世界。我想秘密、小世界和大世界可以作为走入这个童话的切口。童童见证了小世界里的秘密,小世界海棠树拼命生长滋养了蚕,蚕救了老爷爷的妈妈,可以看到老爷爷、海棠树、蚕和蚁后之间循环着爱,纵使有一段分别的时光但是爱依然在。
感知并理解其他生命个体
黄熙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儿童文学专业研究生)
动物是人类非常重要的生命参照,于是我反观自己,我出生在信息化年代,但很难体会父母的思想,觉得他们已经被淘汰了。但也有一些人却在帮助父母着跟上这个时代,就像童童说:“我希望爸爸、妈妈、奶奶是不一样的大人。”大人与众不同的前提是,我们有自己的世界却又努力和他们活在同一个世界里,带他们了解新的世界,或许这样才是所有亲子关系真正的答案。感谢《多年蚁后》鼓励我感知、理解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