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

本书是鲁奖作家李修文的最新散文集。这一次,作家以自己的风格与角度解读中国古诗词,独具韵致。与其以往创作不同,这一次他向着历史更深处行进,走进杜甫、白居易、刘禹锡、元稹等人的世界,写他们人在江湖的无奈与感叹,写他们犹在笼中的挣扎与艰辛,不仅为今人展现这些诗句的心血与道路,更体悟他们意在言外的人生感怀。作家试图透过这些古诗,以自身的真性情体味古人心意,透视古往今来的人生苍茫,探索文章千古事的真髓本意。

娜塔莎·沃丁十岁的某天,母亲出门,再也没有回来——在那之后,作者才意识到自己对她一无所知,唯一知道的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1943年作为强制劳工被驱离乌克兰,前往德国。凭借少得可怜的线索,娜塔莎·沃丁一点一点地把碎裂的瓷片拼接在一起,她发现,这个家族的过往是一个巨大的谜,是一则关于东欧苦难的历史寓言……作者用迷人的方式完整还原了一部母亲的个人史、家族史、二十世纪动荡史。虽然这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却比虚构作品更魔幻,更戏剧化,也更惊心动魄。

《骗子来到南方》是作家阿乙全新创作的中短篇小说集,共收录十三篇小说,分为短章、短篇、中篇、寓言、故事新编五种形式。在本书中,阿乙以简净的文字和奇妙的想象,讲述一个个荒诞而又真实的故事:骗子在骗走整座城市的财产之后,依旧安然无恙地生活在受骗者中间;老人因邻居女婿送肉愤而出走,最后却成为邻居女婿手里的那团肉;如果《荷马史诗》里的英雄只是小县城里的一群问题学生,特洛伊还会是特洛伊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以时间为顺序,详细记述了鲁迅自1912年来到北京至1936年在上海去世的24年里所参加的重要饭局。深挖并撷取史料中相关部分,梳理鲁迅整个生活概况、创作心理、文人交往等,勾勒出鲁迅在文学史之外,更为真实更为立体丰满的文人形象。同时以鲁迅为原点,辐射当时的文学大家甚至文学事件,为读者展现了身临其境般的民国生活现场。
人文社科

1938 年,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徒步跨越三省穿过西南腹地;2018 年,处在人生转折点的青年作者杨潇重新踏上这条 1600 公里长路。这是一次非典型的公路徒步旅行,不时要与大货车擦肩而过,但沿途山色、水光、鸟鸣、人语与历史上走在同一条路上的流亡者所见所闻渐渐重叠、交织,乃至对话、共振,一个层累的、被忽视的中国缓缓浮现。

从西方哲学的发源地美丽的小亚细亚海岸,一直到中世纪后期的修道院和书斋、教堂和大学,一代代著名哲学家轮番登上历史舞台,对世界、对自我、对生活进行着探寻与思考。《认识世界:古代与中世纪哲学》,德国当红哲学家普莱希特,专门为大众读者所写的哲学史第一卷,如连载小说一般,将一位位哲学家带到我们眼前,将他们的哲学思考融入故事之中,在轻松的阅读中,帮助我们理解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历史学家只能等待重大事件发生后再去记录,但技术早已为重大事件在什么时间以怎样的形式发生埋下了伏笔。本书以技术驱动为视角,从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筛选出14个关键历史时刻,洞察人类社会不可逆转的命运走向。作者积十数年之功,依凭规模庞大的知识基座,以技术发生为经线、人类攀爬技术天梯为纬线,导演了一场文明演进的大戏。

《季风吹拂的土地》是一部关于东南亚现代化进程及其面临问题的反思和剖析。作者迈克尔·瓦提裘提斯在东南亚工作、生活近四十年。基于其研究者、观察者、参与者的三种身份,瓦提裘提斯从东南亚的社会症结与历史重负出发,辅以细腻动人的个人经验,追溯经济与文化、殖民背景与历史遗产,内部分歧与外部渗透,深度解析地区性冲突的背后原因,及其对于国际局势的影响。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穿越了沙漠、草原、高山和江河湖海,数不尽的物质和文化在其中诞生,形成了璀璨的丝路文明。作者从中拣选了十件古物,将它们的故事娓娓道来,不仅展现了物质的工艺和形制、主题与纹饰,也讲述了人与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谁带着它们跨越山河?谁将它们视为珍宝、奉为圣物?它们被谁遗弃,又被谁从层层黄土中发掘出来……物质与其背后的人和社会相互影响,融汇成了一部生动有形的丝路文明史。
经管

《科学:无尽的前沿》是美国科学政策的“开山之作”,使得美国迅速摆脱对于欧洲基础研究以及科研人才的依赖,成就了美国今日的科技强国地位。本书系统解析了科学对于国家经济与安全、社会福祉以及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着重提出要重视基础科学研究,给予科研工作者以高度的研究自由,政府应拨款以资助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以及设立国家研究基金会等。这些理念和建议直到今天,仍然熠熠生辉,常读常新。

邱昭良 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在复杂、多变、模糊和不确定的时代,唯有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才是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会思考且训练有素、行动有力的人,将是未来世界的“超级物种”。本书将帮助我们透过事物的表象,洞悉本质,从纷繁复杂的噪音中识别出主导的趋势和发展变化的脉络,把握关键、顺势而为,找到驱动业务持续发展的“成长引擎?”,并睿智地解决复杂问题,找到“根本解”和“杠杆解”。

会沟通等于会说话吗?那么,如果做不到八面玲珑、滔滔不绝,是不是无法成为沟通高手呢?脱不花认为:沟通是心理学课题,是领导力课题,甚至是设计行为学课题,但它唯独不是说话本身的课题。每个人都可以掌握沟通的方法,无须多言,就能赢得沟通对象的尊重与合作。
作为一名职业的沟通者,脱不花在本书中捧出了自己的沟通心法,倾力传授和示范,如何通过沟通在社会上解决问题、求得帮助、整合资源、洞察人心。
教育

作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多年来始终关注着文学教育的方方面面。《文学如何教育》是他三十年来对该主题的思考总结。在浮躁的快餐时代,文学应当何去何从?当下中国以知识积累为主轴的文学教育走入了哪些误区?我们应该怎样学语文,怎样读书?就文学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本书完整表达了作者的见解,为“文学教育”确立了宗旨、功能及发展方向。

久野泰可,日本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他研发形成的“KOGUMAKAI METHOD”久野式教学法,将思维训练与生活情景结合,陪伴着许多孩子的成长。他研发的教材、教具多达160多种,并与国际动漫大师宫崎骏合作开发了多部儿童动漫。作者将有趣的思维训练融入生活情景中,无论是在家庭生活、游戏玩耍还是学习之中,只要掌握了这75个具体的思维教育方法,孩子都可以轻松达到思维提升效果。
艺术

《简洁如照片》涉及画家、诗人约翰·伯格所有作品背后的主题——故事,诗,艺术,哲学,社会观察,等等。他揭示了爱和分离的关系,诗歌如何赋予语言祈祷的承诺,先锋的运动和时代的落后力量之间的张力。他在伦勃朗的画中重新发现了神秘的力量,也重新审视了卡拉瓦乔的经典画作。他还探索了家对于早期人类,以及今天城市中成千上万移民的意义。

这本书是以时间线索为主轴,力图全面梳理艺术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40余年的创作历程,囊括以版画、素描、装置、文献记录、手稿、影像、纪录片等为形式的60余件作品,以勾勒出艺术家艺术探索的完整轨迹,展示艺术家的思想与方法。丰富的图像和作品文字描述,使得本书对研究者而言是具有艺术家个案研究价值的工具书;同时,也能够让普通读者真正理解艺术家的工作和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
生活

本书在《国家地理》杂志“100 本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探险类书籍”中位列第16名,它叙述了两个英国人如何徒步深入“文明人”极少涉足的阿富汗内陆、走过蛮荒之地的冒险经历。1956年,37岁的埃里克·纽比厌倦了时尚界的生活,给他的朋友休·卡莱斯发了一封电报:“6月你能去努里斯坦旅行吗?”由此开启了一次传奇般的阿富汗和兴都库什山之旅。

2019年夏天,当沈颢“意识到自己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面临抑郁的袭击”时,他来到青藏高原腹地的长江源保护站,住在一只海拔接近五千米的集装箱里,开启了与世隔绝般的山居生活。他每日清简,烹饪三餐;独自或与友人相伴,日夜漫游于山间和湖畔……他以种种方式,与自己相处,生活着,思考着,爱着,直面记忆的混沌与伤痛,静静等待内心的平和来临。
少儿

孩子天生对音律敏感,为孩子选择的第一本书,童谣、诗歌是最适合的。本书从数以万计的国外童谣中,精心挑出近80首,作者是来自英国、美国、德国、智利等国家的33位著名文学家和诗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留了外文的原汁原味,同时又兼顾中文字词的合辙押韵,对于中国儿童来说,本书可谓是关于西方诗歌较为全面的启蒙,让大师为全人类留下的精神财富滋养孩子的心灵,照亮他们的人生道路。

宫崎骏70岁之际,花了3个月的时间,重读对其影响深远的儿童文学作品,从400多本书中慎重挑选出50本,一一写下推荐文,郑重地推荐给所有孩子和葆有童真的大人。本书第一部分为宫崎骏选择、推荐的50本书;第二部分为宫崎骏围绕这50本书,讲述自己难忘的读书经历、独特的阅读体验、从阅读中汲取的动画灵感等,传达其对世界、对书籍和对孩子们的炽热情感。
END


点击原文了解共享出版平台

</s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