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部堪称古代官场现形记,讲述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态史的专著《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下简称《臣民心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整理出版。
这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已故谢天佑教授(1932—1988)的遗著。作为一名古代史研究专家,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是谢天佑长期思考和研究的焦点之一。在著名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建校元勋之一陈旭麓的眼中,80年代的他有着 “强烈的时代感”和“不可抑制的忧患意识”,为从历史取得较多的借鉴与激励,他的笔触展向历史人物和凝结于事理中的心态分析,开始关注传统社会专制王权统治下的臣民心态,进而夜以继日地赶写这本《臣民心理》,这一研究被陈旭麓教授称许为“触摸了千百年来的历史神经”。
《臣民心理》从以君臣关系、臣民心理为切口,剖析专制主义的内涵和辐射,富有开创意义。在撰写过程中,作者谢天佑把历史和逻辑的方法结合起来,从专制主义的产生、权力结构的确定到臣民心态的种种表现,将扑朔迷离的官场沉浮、血雨腥风的名利争斗,淋漓尽致地显露在世人眼前。
谢天佑精习马列经典,长于理论思辨和宏观分析,然与以往论著不同,作者在这部书里将锋锐的批判精神融入平实、洗练的散文化描述中。每一章冠以形象生动的标题,并通过“千古谏臣魏征”“杯酒释兵权”“王安石变法”等跌宕起伏、动人心弦的故事,以及围绕日常互动中呈现的君臣关系、派系政治,力图重返历史现场,透视凝结于历史人物活动中的微妙心迹,又恰到好处地插进少许精彩议论,史论结合,从而刻画出一部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态史。
在书中,作者追溯了专制主义制度的由来,指出专制主义作为铁的秩序诞生于混乱的无秩序中。也分析了自先秦至清代朝堂上的臣民生存法则,君臣间的心机和智术,以及忠臣义士的应对苦心,别善恶,寓褒贬,鲜明地展示了古代集权政治下君与臣的博弈。无论是奸细小人、忠臣良臣,还是身不由己的皇帝,作者的着重点不在于这些个人和个案的是非得失,而是把他们看作君主专制主义的产物,强调其制度性的弊端。
古代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如何生存?权力游戏中臣民如何明哲保身?为什么小心谨慎、假话连篇会成为臣民求生的必然之术和心理常态?作者从史实出发,结合“历史心理学”推演分析君臣言行,用反思的眼光看历史。书中收录的《专制主义统治与臣民的心理状态》一文,一针见血地分析了韩非关于臣下向君主进言时有可能遭遇的七种杀身之危和八种猜疑。为了避免杀身之祸,韩非提出了十三种“伴君术”,其根本点,便是教授臣子们说假话来迎合变化无常、捉摸不透的君王之意。
陈旭麓教授则评价道:“虽然,中国以往的史书,在记述事实和人物中也可以窥见心灵的跳动,但以存在决定意识为旨趣,着眼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的心理刻画,则是史学领域和方法上的开拓,而剖析人物心态又是推动和激发历史反思的机杼。谢天佑同志很快步入‘历史心理学’的门槛,从个别到两千年臣民心态的分析,给研究中国历史增添新的养料,做了学术上的开垦工作。”
在美国新泽西学院历史系教授邵勤看来,谢先生对中国传统社会专制主义的研究,揭示了它对当时政治文化、臣民心理和人性的摧残。和许多他同时代的,包括作家巴金先生在内的“仁人志士”一样,谢先生用重千斤的史笔,为我们提供了发人深省的历史教训。
1988年,因为作者谢天佑的遽然辞世,《臣民心理》最终未能全部完成,但在当时,其研究的视野、方法已经可以称得上是领一时风气之先,更被视为国内较早的历史心理学方面的专著,深得学界称许。时隔30年后,广西师大出版社再度整理出版谢天佑著作集,为更全面展现作者的学术风貌,在原书的基础上,增补了作者后人及学生提供的诸多材料。
据了解,广西师大出版社后续还将推出《秦汉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史稿》《谢天佑学术文存》等谢天佑著作。其图书策划编辑刘隆进表示,希望这些有长久生命力的文字能够呈现在当代读者的面前,给读者带来旧学新知和历史反思。
(文/广西师大出版社 蒋正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