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子衿:小隐尤能觅圣湖

1953年,栖身南国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写了一首诗《客南归述所闻戏作一绝》:“青史埋名愿已如,青山埋骨愿犹虚。可怜鴂舌空相问,不识何方有鉴湖。”该诗曾寄朱师辙,朱氏有和作 《和寅恪寄示 〈客南归述所闻戏作〉》:“景仰南山祝寿如,垂名青史未为虚。何须国宝陈廓庙,小隐犹能觅圣湖。”却不料这两首唱和,竟然成为陈寅恪大师身后事的谶语。
陈寅恪出身修水义宁陈氏,而义宁陈氏上溯,便是名动天下的“义门陈”。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陈寅恪生于湖南长沙。彼时,陈寅恪祖父陈宝箴任湖北布政使,数年之后,升任湖南巡抚。陈宝箴在湖南任上,锐意整顿,推作新政,先后设矿务局、铸币局、官钱局,兴办电信、轮船及制造公司,创立南学会、算学堂、时务学堂,支持谭嗣同等刊行《湘学报》、《湘报》,使湖南维新风气大开,成为当时最具生气的省份,时至今日,湖南人依旧对陈宝箴开发湖南之举念念不忘。

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是近代同光体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堪称清末诗坛的泰山北斗。1924年,泰戈尔访华,慕名拜访,并以印度诗坛代表的身份赠送陈三立一部诗集,并希望陈三立也能代表中国诗坛,回赠一部诗集。二人的交往传为一时佳话。陈三立不仅诗艺绝佳,气节更是高绝,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必败”的消极言论一时弥漫,失陷于北平的陈三立愤怒驳斥。日伪百般游说,欲招徕陈三立担任伪职,陈三立怒叱驱逐,五日不食,忧愤殉国。

陈寅恪的兄弟们也均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大哥陈衡恪(陈师曾),是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吴昌硕之后、齐白石之前,中国画坛最重要的人物,他的去世曾被梁启超誉为:“……其影响于中国艺术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地震之所损失,不过物质,而吾人之损失,乃为精神。”二哥陈隆恪,曾任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顾问,诗风直追乃父,有《同照阁诗抄》传世;四弟陈方恪,著名诗人,风流倜傥,被称为“金陵最后一个贵族”,在抗战期间,不顾安危,参与对日伪政权的情报刺探和人员策反工作,被日军捕获后,遭受严刑逼供也不曾吐露情报,保全了民族气节;幼弟陈登恪,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应闻一多之延请,担任武汉大学外文系主任,后转任中文系,为武汉大学中文系“五老”之一。

而陈寅恪,作为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他曾以片语只言,令梁启超为之折服,令国内外史学界研究学者叹为观止,被誉为“三百年来唯一人”;他掌握二十余门语言,不仅仅是英语、德语、日语、希腊语等国际通用语言,更是精通梵文、藏文、蒙古文、西夏文、巴利文等罕见语种,甚至于以语文学的方法来研究各种语文和文献,进而构建历史;他诗学功底深厚,家学渊源,不仅流传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更是独创以诗证史,史诗互证的史学研究方法。

从学养上,从学术成就上,又或者是从治学方法、治学态度上,陈寅恪均在我国史学界、文学界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他提倡独立自主的学术精神和研究方法,提出“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苦难之时最见气节,他于抗日战争时期陷入沦陷区,面对前来延请的日本人,他言辞拒绝,宁可拮据饥饿食不果腹,也不在沦陷区的大学担任教职,日军往他的寓所搬面粉,他往屋外搬面粉,手无缚鸡之力却又铁骨铮铮;他冒着日机的轰炸炮火,在西南联大教书,深受弟子们的爱戴,后来成为国学大师的季羡林也说:“听他的课,是无法比拟的享受。在中外学者中,能给我这种享受的,国外只有吕德斯,国内只有陈师一人。”

1969年10月7日晨5时30分,陈寅恪心力衰竭,溘然长逝,五十多天后,陪伴他一生的结发妻子唐筼也随之而去,夫妇俩在离世34年内只能临时寄放在广州银河公墓干部纪念室,归葬无门,无处收留。
“文革”结束之后,陈寅恪三女陈美延上书浙江省政府,请求将陈寅恪夫妇安葬于杭州西湖畔、陈三立夫妇和陈衡恪墓侧,遭到有关部门以杭州风景名胜区有关规定为由拒绝;20世纪80年代末,陈氏族裔、台湾淡江大学教授陈伯虞曾三次来到江西,拟将江西南昌西山陈宝箴的墓茔修复,将陈寅恪夫妇骨灰归葬其祖墓侧,遭遇阻力,无法如愿;90年代中,陈氏后人申请将陈寅恪夫妇归葬用陈寅恪留学官费购置供陈三立居住的庐山“松门别墅”,时任江西省省长吴官正亲自过问,最终也遭遇阻力,不了了之。从20世纪90年代直到21世纪初,在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毛致用、著名画家黄永玉等领导和文化界人士的集体呼吁和多方奔走,陈寅恪归葬事宜依旧悬而未决,一代大师依旧只能栖身于他乡公墓,漂泊无依。‘
好在虽然一波三折,大师终于2003年安葬庐山植物园,与他的侄子、中国现代植物园的主要创始人、被誉为“中国植物园之父”的陈封怀比邻而居。青山有幸埋忠骨,国人最讲究落叶归根,陈先生一条归葬之路却一波三折,足足走了34年,这34年曲折的归葬路,不得不发人深省。
《陈寅恪魂归庐山实录》,便是陈寅恪归葬庐山的亲历者、当事人亲书笔录的第一手资料,以亲历者的身份,详细陈述了陈寅恪归葬庐山的前因后果、细枝末节、各方面的挽词,以及义门陈氏、义宁陈氏这棵枝繁叶茂的文化大家族与庐山的前缘后因等方方面面。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也曾经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他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归葬之路,并不仅仅是一条落叶归根之路,更代表了近数十年来文化逐渐被认可、被接受的上升之路,是一条文化在当代被认识、接受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道路,是一条见证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
1936 年,鲁迅先生逝世,郁达夫写过一篇怀念的文章,讲道:“一个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和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陈寅恪先生未能如朱氏诗云:“国宝陈廓庙”,但好在终顺利归葬庐山植物园,“小隐犹能觅圣湖”,有了一个可供后人瞻仰凭吊的归处,不得不说,对于热爱传统文化的人们,对于中国的文化,都是一件幸事。但愿庐山植物园的晨风暮雨,可以告慰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神魂;祝愿承载了一万五千多首诗篇的文化之山庐山,继续在中华文化之林中灼灼其华,熠熠生辉!
魂兮归来兮!
——子衿
书籍推荐
《陈寅恪魂归庐山实录》
作者:汪国权  汪洁
责任编辑:詹斌  江榕
定价:68.00元
内容简介:本书稿系陈寅恪归葬庐山的亲历者、当事人亲书笔录的第一手资料,全面系统地搜集和揭示了国学大师陈寅恪魂归庐山的原委、安葬细节、各方面的挽词,以及义门陈氏、义宁陈氏与庐山的前缘后因等方方面面的资料。作者以其独到的眼光和思维、系统的整理,阐释了陈寅恪虽长期在外游学但眷顾留恋家乡的精神与情怀,从中可见陈寅恪知识渊博、特立独行、热爱家乡的大师风范,堪称研究大师生平、触摸中国知识分子脉搏、了解义宁陈氏文化脉络的必备读本。
码上有书来

Read Previous

共迎“世界海洋日”,中少总社以线上科普讲堂激发孩子求知精神

Read Next

纪念萧红诞辰110周年,《萧红大传》50余万字还原其悲苦一生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