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山,万里图卷,历时五年编纂而成的《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山川名胜舆图集成》于2021年5月全球首发,这是首次大规模以从金代至民国时期山川名胜舆图为主题的集成性汇编图录,在古代历史地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领域上,堪称具有填补空白意义的重大出版项目。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山川名胜舆图集成》由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饶权与著名历史地理专家、北京大学李孝聪教授共同领衔主编,上海师范大学钟翀教授领衔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山川名胜舆图整理与研究”的成果之一,被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由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辑出版。本书的出版,是一次学术与出版的重量级强强联合成果。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山川名胜舆图集成》共编纂出版十卷,精选了中国国家图书馆最珍贵、最具代表性的74种100幅册古舆图,与此同时,编篡团队全面搜集整理了入选舆图的相关信息,对其作者生平、版本流传、图面内容、绘制方式进行了多方位的考证、研究和综合评价。这些舆图的时间跨度上起金代,下迄民国,系统和完整地展现了中国传统山川名胜舆图的发展源流、题材类型和重要的历史典籍价值。
全书按主题分类编纂,分为川图卷、山图卷和名胜卷。其中川图卷包括长江、黄河、运河、湖泊及其他川图,共计25种31幅册;山图卷以五岳、佛教名山、道教名山及其他山岳为主,共计27种29幅册;名胜卷收录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以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名胜古迹,共计22种40幅册。
中国传统的江山胜迹历来是以标志性的山河湖海等自然风貌来体现的,这些极具形象的景致最便于用舆图来展现,因此历代传世的舆图中都不能缺少描绘名山大川、名胜古迹风貌的内容。“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山川名胜不仅是供人游览的风光胜境,更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意蕴,而被纳入强大的人文地理传统。五岳、四渎等标志性山川河流,作为华夏大地空间格局中的代表性地标,成为凝结华夏民族的重要象征。山川名胜的文化意义不断延伸,催生出品类丰富的山川名胜舆图,形成了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源远流长的山川名胜测绘传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川名胜舆图于咫尺之内囊括万里河山,读者亦可在方寸之间饱览卧游之趣,富含人文气息。
山川名胜舆图产生于人们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在地理表现和空间信息之外,拥有独特的文化涵义,它们中折射出大量历史、地理、艺术、文学、政治、思想信息,且具有文字数据无法取代的学术价值,通过研究这些内涵丰富的地图,可以探究我国自然和历史的沧桑变迁。它们共同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源远流长的山川名胜测绘传统。这一地图文化传统,在世界地图学史中都是非常独特的现象,值得重点关注和研究。但因舆图收藏分散、解读困难,尚未在国内学术研究中得到普遍的运用,因此,这一集成性项目的出版为学术界提供了第一手宝贵资料。
中国国家图书馆是国内古地图收藏最顶级的单位之一。迄今为止,馆藏1949年以前编制的中文地图近8000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海内外均首屈一指。其中的山川名胜一类,涵盖了大量背景各异、题材丰富、绘画细致、设色古雅,并使用传统测量法绘制的舆图文献,其中更有许多珍本、孤本,极具学术与文献价值。国家图书馆藏山川名胜舆图,不管是从纵向的时间脉络,还是横向的专题收藏来看,都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为同行业之翘楚,可以说是一个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的文献宝库,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文献挖掘和专题研究。因此,此次出版,李孝聪教授、国图舆图组研究员和上海书画领导班子组成的工作团队,从多方角度考虑,慎之又慎地尽可能在有限的篇幅内,以体现中国山川名胜舆图的丰富性、系统性和珍贵性为要,最终遴选出今天出版所呈现的最精华、最具代表性的十卷舆图。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山川名胜舆图集成》收录的舆图,从内容上看,涵盖了大量重要的名山大川,如长江、黄河、运河及三山五岳;从载体形态来看,包含长卷、竖轴及册页等多种形式;从文本形态来看,包含了绘本、刻本、拓本等等;从作者身份上看,包括了宫廷画师、文人艺匠和民间画工等;从地图绘制方法上,既有工笔界画,也有渲染写意画,分景图与全景画皆备。因其形制特异,保存和传承比书籍更为不易,因此传世的古代地图十分难得,这其中又以彩绘舆图更加珍贵、罕见。又由于舆图本身具有不可再生性,而且年代较远、数量稀少,非常脆弱,出于保护文物的需要,以往很少有机会向大众展示。因此,《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山川名胜舆图集成》中极大多数珍贵的舆图都是第一次出版。
表现山川名胜的舆图,是中国古代舆图中非常独特的一类,中国古地图,可以说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国传统山川名胜舆图的艺术性传承了中国独有的山水画艺术,擅长使用青绿、水墨、点彩、白描等多种绘图技法,古代绘画的用色、构图、用笔等等方面都在舆图中有充分的表现。从人文意蕴看,山水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中国古代能够留存这么多表现山川名胜的舆图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有其深层次的文化原因。纵览这些舆图,在表现山川地理之余,也传达出人们寄托于山水的精神和品格,许多图绘结合诗作、题识、钤印,书法与绘画融为一体,颇具文人意趣。它们直观反映了我国五千年农耕文化与大好河山,有助于深入发掘、充实中华古地图文献资料宝库,对促进我国地图文化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潜在的经济与社会效应。
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当代中国,舆图的文献价值与学术价值尤为凸显,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研究意义,非常值得我们开展针对此类传统特色文献的收集、整理与深入研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山川名胜舆图集成》的出版,将促使更多人关注、了解中国传统山川名胜舆图,回顾和领略山川名胜舆图的魅力,也让更多人了解其价值与意义。优秀的国宝不应该再藏于秘府,更应该向全社会介绍和展示,让其中的宝贵遗产在当代“活起来”,从而发扬传统山川名胜舆图的文化意义,弘扬其中凝结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为坚定文化自信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