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书虫绿茶是这么逛书店的

如果没有书店,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至少在作家、书评人、插画师绿茶眼里,这样的时间会很糟。
过去十多年来,绿茶先后走访了中国十几个城市的书店,还足及阿姆斯特丹、法兰克福、大阪和新加坡等地的书店。不同城市的每家书店都有其独特性,绿茶以其资深读者和书店观察者的视角,为这些书店留下精彩一笔,让我们从中体味书店之美和书香之味。
在绿茶的新书《如果没有书店:中国书迷打卡计划》里,他带来了一个资深书虫的详实书店攻略:比如经典的“北京书店漫游之旅”,温馨梳理5条京城书店路线——从南锣书店到琉璃厂,从模范书局到彼岸书店,从参差书店到前流书店,从码字人书店到老书虫,从布衣书局到杂书馆……配有手绘,说走就走,每一家书店都有故事等你。
十年间,在疫情、资本、消费、时间冲击之下,书店行业也经历着不同程度的摧残,多少深受喜爱的书店默默从地图上消失:从北京风入松书店,到三里屯的“老书虫”,再到居住社区的读易洞……如今想要一亲这些书店的芳泽,恐怕也只能通过绿茶温暖的手绘了……
那么资深逛店人绿茶究竟是如何推开一家家书店的大门的,在他眼中,不同书店又将呈现出怎样的色彩?我们不妨听他讲一讲,专业人士打开书店的不同方式吧!

打开书店的八种方式

文 绿茶
最近几年,在很多城市逛书店,也和不同书店从业者聊天,敬佩他们的坚持及对书的热忱,我自个儿也想象过一万种开书店的可能,每次,滴水不漏的想法漏得滴水不剩。一次次推开书店大门,满屋的书香让人满心欢喜,有些书店精巧,有些书店凌乱,有些书店温暖,有些书店高冷,有些书店喧闹, 有些书店低调,有些书店拥挤,有些书店敞亮…… 打开书店有很多种方法,这里分享我的八种方式。
 

一  精神物质,相互点赞

走进MALL,除了购物、吃饭,还可以逛逛书店, 这是现在大多数 MALL的基本套路。MALL里的书店,和服装店、首饰店、化妆品店、玩具店等一样, 成为一个展示平台,大家翻翻或试穿、试用后,随即拿出手机,在某宝、某当、某东下单。
这几 年,MALL书店越来越多,渐成新开MALL的标配。代表书店有 :西西弗、言几又、方所、钟书阁、诚品、Page One、茑屋书店、中信书店、建投书局、纸的时代书店等等。MALL书店基本包含有书店、咖啡、文创、沙龙等几项功能,和千篇一律的 MALL一样,MALL书店也难免同质化,豪华精致的店面设计、模块化的格局以及“书+咖啡+文创+活动”经营策略。
“今天下午,××书店全国第××家落地××购物中心”,“××惊现又一家美炸天书店,颜值秒杀所有 MALL里的书店”等等,类似的标题没几天就会刷圈,人们蜂拥而至,一睹国内外大牌设计师主理的颜值炸天书店,在书架前翻着书,摆出各种阅读者的姿势拍照、发圈。
MALL 书店打开方式 :购物,吃撑,找个地方消消食。让精神和物质共处朋友圈,互相点个赞。
 

二  生意情怀,两厢徘徊

独立书店是对大多数民营书店的统称,但独立书店类型很多,学术书店、文艺书店、主题书店等等。我把几个主要类型拆分一下,因其各自打开的方式很不一样。
第一代独立书店主要诞生于上世纪 90 年代,那是中国民营书店的黄金时代。当时,仅北京就有 5 家出色的民营书店。创办于 1988 年的三味书屋,创办于 1993 年的万圣书园,创办于 1995 年的风入松书店,同样 1995 年创办的席殊书屋,以及 1997 年创办的国林风图书中心。如今,三味书屋和万圣书园还令人惊喜地开着。
万圣书园
那时期,国内不同城市还有很多著名的民营书店 :上海有 1997 年创办的季风书园 ;广州有 1994 年创办的博尔赫斯书店和同一年创办的学而优书店;南京有 1996 年创办的先锋书店 ;杭州有 1997 年创办的枫林晚书店 ;遵义有 1993 年创办的西西弗书店 ;南昌有 1997 年创办的青苑书店 ;长春有 1997年创办的学人书店 ;成都有 1994 年创办的卡夫卡书店……
青苑书店
第一代独立书店带有强烈的文化情怀,偏重人文社科。在情怀与生意间徘徊,有些转型为连锁书店, 如西西弗书店、先锋书店 ;有些还在坚持自己的品质与情怀,同时寻求生存之道,如北京的万圣书园和三味书屋、上海的季风书园、杭州的枫林晚书店、广州的学而优书店、泉州的风雅颂书局、南昌的青苑书店等。可喜的是,这些独立人文书店,都呈现出丰富的精神气质和地标属性。
当然,还有不少已经很遗憾关门了,如 :风入松书店、第三极书局、思考乐书局、卡夫卡书店等。
风入松书店
第一代独立书店打开方式 :有空多来逛逛,如果运气好碰到店主可以一起聊聊书,谈谈那个年代的阅读趣味。向阅读致敬!
 

三  谈谈文艺,虚度时光

独立书店中数量最多的数文艺书店。如今开书店,不文艺一下都不好意思开,不管是书店的氛围营造,还是选书品位以及活动配套,都力求吸引书店的主流人群文艺青年,一旦开成文艺青年圣地, 那场面就热闹了,但书还是……卖不动。
拿北京来说,单向空间可以算文艺书店的代表了,每周密集的文艺沙龙,频频出没的艺文大咖, 店内的选书、咖啡、店猫,以及那些文具,来一杯咖啡坐下,或许会偶遇花家地小业主、“十三不靠” 许老板……处处戳中文艺青年的 G 点。
文艺青年们相信, 他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 而文艺书店刚好满足了这个想象— 他们提供各种文艺的可能性,电影、音乐、戏剧、文学、绘画等等, 虽然文艺书店店主们心里明白,潮水的方向够呛能改变,但还是有那么多文艺书店不断生根发芽。
慢书房
文艺书店名单很长,这里简要列一些 :北京有库布里克书店、模范书局、码字人书店、春风习习等;上海有衡山 · 和集、思南书局、ZiWU 誌屋、好久不读、半层书店等;广州有 1200bookshop、1book 书店、博尔赫斯书店等 ;深圳有旧天堂书店、覔书店、书啡生活等;杭州有纯真年代、吾南书舍、两本书店等;苏州有慢书房、初见书房、探花书房等 ;成都有读本屋、一苇书店等 ;郑州有松社书店、城市之光书店等 ;厦门有不在书店、一茶书房等 ;青岛有良友书坊、不是书店等 ;大理有海豚阿德书店……
松社书店
文艺书店打开方式 :三五好友,一杯咖啡,怀疑人生,虚度时光。然后重回粗糙的人间,和这个世界谈谈。
 

四  人以群分,竭泽而渔

还有一种书店类型,可以称为主题书店。这些店主往往很有个性也很任性,对一些人和物有偏执的喜爱,并且把自己的爱好化为实体,向公众传递这样的趣味,吸引相同志趣的人,一起构建社会的多元精神。
开书店,最难把握的就是读者在哪儿。而主题鲜明的书店,其实不担心这个问题,总有一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自信,把自己这个主题的书籍、物件、地图等收集到极致。然后,等着同好者摸着门来,店主和顾客深入地交流,互加好友,这种垂直对话特别让人开心,也特别引发购买欲。但这类书店生存不易,我们并不能真的任性。
雨枫书馆
主题书店近些年也越来越多,在北京,就有女性主题的雨枫书馆,艺术主题的佳作书局,北京文化主题的正阳书局,诗歌主题的小众书坊等 ;广州有女性主题的禾田书房,广州本土文化主题的浩天书店等 ;上海则有诗歌主题的思南书局诗歌店,以诗起名的诗集书店,独立杂志主题的香蕉鱼书店, 插画主题的鲸字号书店,美食主题的美食图书馆等;苏州有苏州文化主题的苏派书房,老照片主题的安泰书店及谭金土老照片收藏馆等 ;杭州则有美术主题的南山书屋,沙龙形式的两本书店等,这个名单还可以继续列下去。
主题书店打开方式 :竭泽而渔,系统有效地打通知识要道,以审美的方式理解阅读。
 

五  有限空间,无限想象

还有一种小小的、很美好的书店。这些店主都是理想主义者,不把书店当成一门生意,只是想为自己营造一个精神空间,让小情怀有处安放,在有限空间里无限想象。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我曾居住小区的读易洞书房。这家有 12 年历史的“中国最美小书店”,一直是我生活中很重要的“阅读邻居”,我们在书店里办读书会,每个月都以阅读的名义相聚,读书、吃饭、玩。这么美好的生活方式就因为有这样一个小小的空间,让一切想象成为可能。北大畅春园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有一家店名都隐藏起来的小书店斯多格书乡,读易洞书房关张后,我们就把阅读邻居读书会移师到斯多格书乡,继续我们的阅读实验。
读易洞书房
类似的小书店还逛过好多。郑州的目录书店也在一个小区里,小到只能安放两张书桌,但翻开这个“目录”,可点的“菜”很多。广州的彼得猫 · 古本店,更是小到没朋友,在一栋文化空间里,只有几个书架,但主人彼得猫运筹着一个很重要的文艺沙龙—“书墟”,每年邀请很多朋友来摆二手书摊,聊文艺议题。还有上海的 1984bookshop、成都的无早 nomorning、青岛的小城书店等等,这些小小书店就像一颗颗火苗,在城市一些不起眼的角落,散发着阅读之光。
小书店打开方式 :因为太小,很容易被错过, 一旦遇见,一定进来坐坐。
 

六  古旧书店,老迈灵魂

我喜欢旧书,也喜欢逛旧书店和旧书摊。在日新月异的城市里,能找到的旧书店已经很少。藏书家韦力这些年在寻访各地的古籍书店和旧书店,旧书店里有老灵魂,吸引着爱淘书的人。曾经的旧书肆圣地琉璃厂,成为真假古玩市集,中国书店里线装书几乎都在玻璃柜里锁着,潘家园书贩们转行的转行,归乡的归乡。
旧书从业者比大多数人都习惯网上交易,孔夫子旧书网及布衣书局成为旧书流通主要平台,但依然有很多人在坚持传统的旧书行业。上海绍兴路只有短短的几百米,却活跃着好几家旧书店,这些旧书店掩藏在社区里,敲门或预约才能进入。MEPHISTO、诗集、会饮以及附近区域的小亚细亚、犀牛等,也活跃着一些年轻的老灵魂。成都一个不起眼的小区,某单元一楼窗户上,贴着流沙河先生题的“毛边书局”几个小字。敲门进入就像来到一个书的库房,人只能侧身穿梭,没有见过比这更拥挤的旧书店,选书成为很头痛的事。但乐趣也在这里, 慢慢沉浸在旧书时光中,此刻,身在书中。
古旧书业虽然是边缘行业,但从业者很多,全国各地依然活跃着众多旧书店,比如 :苏州的文学山房旧书店、三省堂、安泰书店、东林书屋 ;扬州的边城书店 ;郑州的豫雅书局 ;温州乐清的桃园书院旧书店 ;青岛的我们书店等等。
旧书店打开方式 :亲自抚摸、翻阅有岁月痕迹的旧书,每本书都有动人的故事。
 

七  前店后厂,各有所长

前店后厂, 出版社开书店在中国是有传统的。民国时期,文人自己没有出版社、书店、杂志都不好意思出门跟人打招呼。那时候的文人们,做起书的生意一套一套的。
商务、中华、三联更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并且延续至今。如今,三联书店的三联韬奋书店、商务印书馆的涵芬楼书店、中华书局的伯鸿书店, 依然是“出版社+书店”模式的佼佼者,并且融合咖啡、沙龙活动等,具有很强的行业竞争力。
商务印书馆·涵芬楼书店
近些年,大多数出版社都开办有书店,有些甚至经营着大书城,最典型的是中信出版集团,旗下有连锁化的中信书店,像青岛出版集团,旗下有青岛新华书店及各主题书店,包括青岛书房等,江苏凤凰出版集团旗下有凤凰书城,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旗下有深圳书城及各区书城,外研社旗下有外研书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旗下有团结书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旗下有果戈里书店,辽宁出版集团旗下有歌德书店,陕西人民出版社旗下有延安书局等等, 举不胜举。
作为书籍生产单位,销售图书顺理成章,但书店业和出版业确又是两套完全不同的打法,所谓的前店后厂,实则两套逻辑,各自发挥所长。但开书店的确很难赚钱,大多数都需要背后的“厂”给予强力的支撑。
这类书店的打开方式 :记住那些在阅读旅途中对你有重要影响的书及其背后的生产机构。
 

八  不是书店,专注阅读

最后一种类型,其实不算书店,但也是书和阅读的空间。这些不以卖书为主业的书吧、图书馆或藏书室,更注重阅读本身— 北京的杂书馆、红楼公共藏书楼、老书虫、斯多格书乡、春风习习、茶伴书香驿站 ;杭州的晓书馆、麦家理想谷 ;秦皇岛的孤独图书馆等等。
在杂书馆看书真是非常不错的阅读体验,有品种丰富的各时期图书和杂志,比在国有图书馆看书更自由轻松得多。如能有幸进入老板的藏书楼,看上万种民国杂志创刊号、名家手札及各类主题收藏, 更会惊得目瞪口呆,中国的私家收藏竟如此规模!
老书虫,一位国外文学青年在北京三里屯开的书吧,每年举办的老书虫文学节已经是非常重要的中外文学交流节,屡次被媒体评为“全球最美的书店之一”;春风习习是杂志图书馆,可以翻阅世界各地好看的杂志 ;茶伴书香则以茶为媒,让书友可以在这里喝茶、看书、交流 ;麦家理想谷也是只供阅读不卖书的空间,还有机会偶遇这里的驻店作家。
阅读空间的打开方式 :阅读或者发呆,以及走神……
上述打开的只是很少一部分的书店,希望在未来的书店之旅中,打开更多书店之门,发现更多有趣的灵魂。

END

 

点击原文了解共享出版平台

</sec

Read Previous

2021年书博会将于7月15日至19日在济南举行

Read Next

著名管理学家陈春花十年磨砺之作《价值共生》上市,指引企业数字化转型方向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