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川玲、钱志龙、马志娟对谈:儿童究竟可以学多深,多广?

4月1日下午,由千寻Neverend主办的以“儿童究竟可以学多深,多广?”为主题的线上、线下联动的新书预见会活动圆满结束。该活动邀请了儿童教育作家三川玲、UNSCHOOL创始人钱志龙、爱哲学习中心创办人马志娟三位老师,围绕“儿童大学”系列图书引发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即孩子们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学校?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又能为此做些什么?

此次活动持续了近一个半小时,三位嘉宾一起畅谈了儿童大学这一具有开创性、创意性的实验教学对儿童教育有什么样的影响,对学校、教授、家长、儿童自身又有什么样的影响,以及为什么儿童大学在德国能够蔓延至全国并持续到今天,而在中国却只是走秀。

三位嘉宾正在对谈

在活动一开始,三位嘉宾就“儿童大学”系列图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交流,即孩子们提问题、教授解答问题这一方式对孩子们有什么好处。儿童大学其实是儿童的内在驱动发展而成。三川玲老师认为,儿童大学对孩子与教授都是考验,尤其是教授,因为他们在准备孩子们的问题时,自身的授课方式与授课能力也在经受考验,毕竟儿童大学里的学生们与大学生们有巨大的区别。钱志龙老师则认为,孩子们生来就有好奇心,而儿童大学给了孩子们追问的机会,创造了一个探究式的场景化,尊重孩子的探究式发展。其实,儿童大学之于孩子们的意义,不在于讲解的知识,而是他们的天性被轻轻地呵护着。而给孩子们授课的教授们不再正襟危坐,不再居高临下,而是以谦卑的、平等的姿态与孩子们交流,倾听着孩子们的问题。

“儿童大学”全3册封面(暂定)

那在国内呢?目前市场上有很多APP上有讲给孩子们的课程,那这样我们中国的孩子们是否就实现了在家上儿童大学的可能。三川玲老师谈到,其实,是否实现了在家上儿童大学关键在于教授到底会不会讲课。在儿童大学里,教授用悬念牵引着孩子们,尽可能地使用比喻、故事等回答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也在尽量地控制着互动性。

三川玲

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时,作为家长的我们,能做些什么。三川玲老师建议,家长尽量不要以知识量为基准,而是以是否能驱动孩子去思考,驱动其创造力为基准。因为儿童不仅是课堂上的知识U盘、计算器、解题器,他们也可以直接解决内心最疑惑、最好奇的事情,给孩子答案,其实也是在给我们元题答案。钱志龙老师则认为,目前的大多数教育是功利驱使,让孩子们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无论什么背景,我们要尽量尊重孩子的天性,兴趣驱动,使命驱动,让孩子们有发自内心的真正的兴趣,让孩子们找到比游戏更有意义的事情。

钱志龙

在活动最后,嘉宾们还与线上与线下的观众们进行了热烈的互动。有一位家长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孩子的提问:“为什么大象叫大象,不叫蝴蝶呢?”这样的命名问题。

活动现场

儿童大学的“另类”教学理念颠覆了“填鸭式”的教育理念,它充分肯定并尊重孩子的主体价值,充分调动并发挥孩子个人的能动性,强调他们的课堂参与感、与教授之间的互动感以及知识获得的主动性,甚至改变了传统的、注重知识灌输的课堂形式。人生而具有好奇心,孩子也不例外。儿童大学的内容既能够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也能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了解科学世界,从而发挥个人潜质,形成个人内在力量,为日后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此次活动谈论的“儿童大学”系列图书是世界上第一所儿童大学——图宾根儿童大学三个学期的课程,预计将于5月上市,敬请期待!

“儿童大学”全3册封面(暂定)

Read Previous

苏斯博士经典来袭,打造双语阅读奇特魅力 ——“苏斯博士经典双语分级读”品鲜会在京举行

Read Next

婴幼儿图画书的创作和阅读 ——接力原创婴幼儿图画书分享会在京举行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