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猫被抓住后颈就变乖了?
裸鼹鼠是因为“长得丑”所以“活得久”吗?
鱼在水中也憋气?
植物也有“语言”?
地球上最像“三体星人”的生物——水熊虫是何方神圣?
这里的生物课,每堂课只要5分钟,总共100堂课,老师带你一起了解千奇百怪的生物世界的奇妙故事。
4月1日,《5分钟生物课:100 个脑洞大开的趣味问答》新书见面会,在北京订货会举行。清华大学生物学博士、新锐科普作家冯智现场为读者解答关于生物学脑洞大开的趣味问题。从驰骋海陆空的动物,广袤大地的植物,奇趣的小生物,到显微镜下的微生物乃至神奇的基因,这堂趣味横生的生物课,在幽默轻松的氛围中带读者走进精彩至极的生物世界。
据悉,《5分钟生物课》是一本专为中小学生打造的生物学入门书。作者冯智虽是科班出身的专业博士,但善于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做硬核的科普,并在多个社交平台都有开设频道,常年为众多粉丝普及科学知识。
在这本《5分钟生物课》中,他收集了100 个脑洞大开的生物学问题。每个问题的解答文章阅读时长都在5分钟左右,能够让读者迅速获得知识点。其中既有出人意料的冷知识,又有前沿的生物学研究新成果,可谓新奇有趣,轻松理解,再无厘头的生物学问题,都能从专业角度给你靠谱的答案!
比如,对于“喵星人”的主人而言,要是自家小猫不听话,确实让人很头疼。有些主人也曾试过很多方法,但似乎都不能让它们安静下来。不过,很多经验丰富的养猫人都知道一个秘密:当你用一个普通夹子夹住猫咪后颈时,猫咪就会拱起背部,尾巴收到两腿中间,像被定住一般不能动了;去掉夹子,猫咪又恢复正常,活蹦乱跳起来。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点穴神功”?对于这个现象,大家有不同的猜测。有人认为猫脖子后的肉是“死”的,捏上去不疼;还有人认为掐猫脖子后的肉可以阻断神经通路。不过,这些猜测都没有说明问题。
为什么后颈肉是猫的“命门”?
在本书中,作者解释道:科学家检测了猫咪的各项生理指标,发现猫咪被夹住后颈时的这种乖顺行为与恐惧或伤痛无关,因为瞳孔没有放大、心跳也没有加速的迹象。事实上,猫咪不但瞳孔没有放大,反而心率和呼吸都会减缓,呈现出一种很舒服的状态。
仔细观察猫妈妈和猫崽崽的互动,你会发现,猫妈妈挪动幼崽使用的就是这种方式。特别是在野外遇到危险时,猫妈妈会叼着小猫逃走,而猫妈妈叼的位置,正是小猫的后颈。科学家用了一个更为恰当的词来描述这种镇静行为——捏掐诱导的行为抑制现象。
科学家认为,这种行为与“母猫运送幼猫”有一定关系。在自然界中,幼年动物被妈妈“点穴”叼起的现象在很多动物中都存在,比如小鼠、兔子、狗等。相似的镇静效应不仅在小鼠中存在,也在婴儿中存在。人类抱婴儿的举动跟哺乳动物叼幼崽的行为类似,而且,当母亲抱着哭泣的婴儿来回走动时,婴儿也有三个典型的生理反应——停止哭泣、顺从和心跳减速。
为了进一步探究这种行为背后的机制,科学家用小鼠进行了研究。他们利用局部麻醉和药物阻断的方式,影响小鼠后颈皮肤的感知,结果小鼠再被叼起时,没有表现出充分的行为抑制效果,也就是没有表现顺从的一面,这说明触觉输入在小鼠捏掐诱导的行为抑制现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科学家进一步通过手术移除小鼠的一部分脑区,发现这种现象与小脑皮层有关。换言之,如果没有感觉到后劲被叼住,幼崽就不会安静下来;小脑接收不到信号,幼崽就不会顺从。
事实上,这一简单的行为背后隐藏着深刻的进化法则。因为幼崽行动力有限,且不听话,存在迷路以及被其他捕食者发现的危险,所以,母亲通过叼住它们的后颈进行转移,这是一种保护机制。因此,小猫要是不听话,主人可以尝试揪住猫颈后方的这块肌肉,给小猫一种“我被妈妈叼起来”的错觉,这样它就会特别乖巧。当然,一旦放开这块肌肉,小猫又会变得活蹦乱跳起来。
诸如以上生活中常遇到的“不问憋得慌、又不知该问谁”的生物学问题,在《5分钟生物课》一书中,作者冯智都一一给出了科学解答,帮助读者多角度了解生物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峰回路转”。目前,该书已经正式出版,在新华书店及京东、当当等电商网站同步上架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