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31日下午15:30—16:30,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八号馆A厅河南展团活动区,举办了大象出版社的重点新书《河洛古国——原初中国的文明图景》(以下简称《河洛古国》)的新书推介会,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耿相新,大象出版社副总编辑张前进,该书作者知名作家、文化学者齐岸青,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发掘领队顾万发等嘉宾,以及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图书馆与新闻媒体人员参加了发布会。
此次发布会上推介的新书《河洛古国》以“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多位首席专家学术生涯的回溯为线索,系统记录了2020年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双槐树遗址的发掘过程,全面展现了双槐树遗址的建筑结构、墓葬及牙雕蚕、北斗九星文化遗迹、祭祀遗迹等重要发现,并引用大量翔实的考古材料,多层次、立体化地展现了“河洛古国”的文化坐标及历史意义,勾勒了5300年前中华文明的最初样貌,书写了黄帝时代的灿烂历史。全书以抽丝剥茧的方式将冗长繁杂的考古史料简化精炼,将较为艰深的考古学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语言流畅优美,雅俗共赏,可读性强。
该书的作者齐岸青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的普及和推广,写作了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一次的新作品,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不能算作一个常规的文学作品,也不是一部有关考古的学术著作,应该说他以一个考古记录人的身份,记录了身边的考古工作者的一段考古历程,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就是这段历程中的线索人物。在发布会上,齐岸青、顾万发和大象出版社副总编辑张前进就该书的写作缘起及大家关心的许多考古知识与现场的观众进行了分享,尤其是讲述了真实的考古工作的状态,理清了它与挖宝盗墓的截然不同之处,解释了“多元一体”“满天星斗”“重瓣花朵”等有关中华文明探源方面的考古热词的含义,不惟为大家介绍了一本好书,也呈现了一堂精彩的考古通识课。
在谈到书名的含义时,齐岸青说:“李伯谦先生认为双槐树遗址是距今 5300 年前后古国时代的一处都邑遗址,其社会发展模式和承载的思想观念,给我们呈现出古国时代的王都气象;诸多凸显的礼制和文明的遗迹特点,也为后世夏、商、周等王朝文明所承袭和发扬。所以建议将双槐树遗址定名为‘河洛古国’。我写双槐树遗址,直接用‘河洛古国’的名字作为书名,正是受其启发,而所谓‘原初中国’,便是强调了其在五千多年前所创造的辉煌文化的地位,我们熟知的有记载的历史往往从夏代开始,但夏代距今大概三四千年左右,那么更早的中国的样子呢,双槐树遗址便给了我们答案。”关于双槐树遗址的地位,顾万发则从王巍先生所说的“关键时间”“关键地点”“关键材料”三个方面给大家做了解释,强调了河洛古国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这一中华文明形成的初期阶段发现的规格最高的具有都邑性质的中心聚落的地位。
双槐树遗址的一系列发现可谓石破天惊,三重环壕、“北斗九星”文化遗迹、“前殿后寝”的大型建筑基址、牙雕蚕等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不小的争议,尤其是对于北斗九星这个颠覆大家平时认知的发现更是充满神秘色彩。“双槐树遗址中的‘北斗九星’文化遗迹可能是王的尊贵身份的一种体现形式,而牙雕蚕是中国最早的成蚕雕刻工艺品,讲述了中国悠远的丝绸历史的起源。”顾万发在向大家介绍双槐树遗址的重大发现时如是说。
《河洛古国》一书是河南省委宣传部主导,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具体承办的大型出版项目“中华文脉——从中原到中国”丛书的第一本。关于“文脉”二字,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耿相新解释道:“文脉涵盖‘源’和‘魂’及历史文化发展脉络的‘流’,通文化血脉、知文明根脉、理历史主脉,以实现‘从中原到中国’贯通中原文化、黄河文化和中华文化。”而之所以由《河洛古国》打响丛书的第一炮,其深意有两层:“一是双槐树遗址的一系列考古发现填补了5300年前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所缺失的证据,实证了五千年文明发展不断裂的事实,而‘中华文脉’要梳理中华文明的源与流,势必要从这个源头开始。二是《河洛古国》一书写的是考古,但是一改以往常见的考古著作和考古报告的严肃面貌,又不落入猎奇的圈子,以叙述性的表达与浪漫的情节架构,描绘出了五千多年前的社会生活图景,使读者能够以轻松的心态了解古代先民的生活状况。这是大象出版社推动考古走向大众的有力尝试。”大象出版社副总编辑张前进在解释《河洛古国》一书的价值时说道。
目前,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已推出“中华文脉——从中原到中国”全球公开招募方案,《河洛古国》一书的推出只是以书籍探索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开始,未来我们期待有更多精彩的作品奉献于广大读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