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档节目中,我们看到了最真实的出版人生

编者按:一本书,从作者最初的构思到变成读者手中的书有多远的距离?或许一本书诞生时的经历,远比这本书里诉说的故事精彩;或许作者、编辑、译者、设计师、出版人、印制厂、销售方这群人对于书的初心,比书里的故事更让人动容。有这样一档节目,把目光锁定在我们之中,用镜头的语言告诉我们这个时代有一群相信并坚守着阅读的人正执着地把他们认为最有价值的书分享给读者,向观众讲述一本书除了内页铅字以外的前世今生,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这个行业,认识这群可爱的人。这档节目就是《盯书机》。在这样一个追求速度和流量的时代,他们为何选择了出版作为拍摄的对象?又如何看待这个又慢又古老的行当?《出版人》请到了来自《盯书机》制作团队的董良,让我们听听他带来的故事。

2020年4月,长久的隔离之后,大家都有些迫不及待。全力投入进一件事,或许可以消解所有复杂的情绪和无意义的思辨。2019年11月,公司策划了几档新节目,因为疫情,项目都停了下来。在坚持公司定位和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在不可预测的疫情中,《盯书机》应运而生。虽然疫情带来恐慌与焦虑,但我们对于所要做的事情却越来越坚定。

《盯书机》是一档聚焦出版从业者的纪实文化访谈节目,每集片长约10分钟。主创团队来自平面媒体、出版业、影视媒体,对优质内容有很高的敏感度,访谈这种节目形态对我们来说执行难度不大,单位作战人员也比较少,符合当时疫情防控的要求。

每集十分钟能承载多少内容呢?有多少表达空间呢?相较于传递碎片知识,我们更愿意关注这些有趣的人,思考那些质朴又有意义的事物。一本书从作者最初的构思到变成拿在读者手中的书有很长的距离,而其中各个环节的人往往藏身于书的版权页中,我们想让这些有趣的人站到聚光灯下,说说他们的故事。试图通过一档节目让观众重新喜欢上阅读,这几乎是徒劳,爱读书的人始终在阅读,没有阅读习惯的人也不会因为看一档节目就从此喜欢上阅读。我们更乐于通过节目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这个行业,认识这群可爱的人。《盯书机》的嘉宾有作者、编辑、译者、设计师、出版人、印制厂、销售方等等,每一位嘉宾都极具魅力,他们对书有深远的兴趣,他们质朴、坚定、安静、真诚,他们思考,他们行动。于是,一档十分钟的访谈节目必须做出纪录片的气质——建立人物的形象。每集的片头片尾都根据主题做一些设计,尽量多地捕捉嘉宾的各种状态。以往采访中的一些方法:资料调查、观察分析、谈话技法等,在《盯书机》中全部被抛弃掉,每次采访都变成自然流动的对话,这是技法技巧所无法替代也无法达到的。嘉宾真情流露,各有特点,但几乎所有的嘉宾都表达了“我爱书”“这是我要做的事情”。你会发现这些真实可触摸的人,有理想,有生存压力,有坚持,有各自的解决之道,这种人性的微光点,非常有魅力。

视频是一种很好的媒介,在采访之前,我们读过嘉宾的各种资料,内容多少跟我们的采访会有重合。但是于北(编辑,第九集)坐在那个拥挤的工位上,讲述他面对与林弈含有同样遭遇的读者时那个停顿:

周玥(艺术书展创始人,第十二集)讲过往经历时看着赵梦莎的眼神;赵梦莎(艺术书展创始人,第十二集)从椅子上跳起来的那种雀跃:

钟雨(设计师,第十四集)眼神坚定掷地有声地说:“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喜欢书。”

张云(作者,第十七集)谈到自己最喜欢的妖怪时眼里的温柔:

只有纪实影像才能让观众感受到这种鲜活、真挚。

导演说:“拍着拍着‘爱’上了这群人,想为他们做点什么。”这个时代大家习惯了喧嚣,习惯了戏谑,习惯了夺眼球的标题与陈词滥调。《盯书机》的存在,就是等待、寻找与聆听,提供一个表达渠道,让观众看到这个时代还有一群不一样的人,他们不是时代的追随者,也不是领导者,他们和普通的你我一样,他们相信阅读的价值,他们共同坚守着一件事,就是把最有价值的书分享给读者。

《盯书机》上线之后,我们收到不少观众的正向反馈,这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观众给我们留言,“爱书的人能在人群中认出彼此”“Get到了很多书单”“这些人很诚恳,不装,喜欢”“正因为有他们,世界才不会单调成黑白的模样”“比起铺天盖地眼花缭乱的短视频,只会讨好你的算法,我其实更喜欢有思考的表达”。我们确实不想屈服在大数据下,年复一年地看着没什么变化的Top10书单。

《盯书机》百集计划自2020年9月18日开播,目前已经完成第一季(20集)的播出了。第一季我们主要拍了作者、编辑、译者、设计师、插画师等,第二季我们会对节目形态、拍摄方法等进行一些调整,也会邀请营销编辑、印制人员等更多的幕后人员。如果说我们把《盯书机》作为出版业的一个剖面,100集之后我们能观察到什么?得出什么结论呢?我们也期待。

或许在流量为王、全民娱乐的时代,《盯书机》不具备“爆款”潜质,我们也无意于给它打上功利性的价值标签。我们所有的表达和呈现,不过是来自做书人对书籍的经验、阅读和思考。这是一份源于内心的礼物,也是这档节目真正的价值所在。万物自下而上生长,心灵由内而外生发。生命的分量从来不在于物质的宏大,而在于精神的富有。是阅读与书籍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拓展了个体关于生命的体验。尽管当下的我们尚不能创造“经典”,但我们真心希望能和所有爱书之人一路同行,穿越书籍之海,去看看新的精神大陆。

 

 

Read Previous

“现在是成为出版人的最佳时机!”

Read Next

中少总社2020必读好书榜&2021值得期待新书榜重磅发布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