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詹 斌
摘要: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出版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版工作面临着高质量转型、持续健康发展等一系列机遇与挑战。出版工作者只有在八项修炼上苦下功夫,努力提高把关能力、预判能力、专业能力、履职能力、资源整合能力、融合能力、学习能力和包容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大局,创造出更广阔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新时代 出版工作者 修炼 把关能力 预判能力 专业能力 融合能力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部门工作要强起来”。新时代,在党和国家把文化建设提升到关系民族复兴高度的时代背景下,出版工作者应认清发展大势,感知国运变化,发出时代先声,在八项修炼上苦下功夫,努力提高把关能力、预判能力、专业能力、履职能力、资源整合能力、融合能力、学习能力和包容能力,更好地履行出版人的历史使命和职责。
清醒的把关能力: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
出版无小事,舆论事关大局。只有坚定不移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才能确保出版物的正确导向。图书作为知识密集型信息载体,在社会舆论导向和文化走向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物质产品出了问题,产生的不良影响事关社会舆论导向,影响人的思想。因此,出版工作者必须有很强的把关能力,在思想上筑牢守土防线,加固阵地“篱笆”,对图书的导向差错实行“零容忍”。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算社会效益的大账,算舆论导向的政治账,不为短期利益所惑,不为眼前利益所动。图书市场竞争激烈,难免有风险。经济利益的风险,可以承担,也能化解;但舆论导向的风险,则应规避,这样才能使出版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行驶,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的出版社,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对图书内容中存在的导向隐患,或是把关意识淡薄,审读不严;或是心存侥幸,导致难以挽回的社会影响,不利于出版社的长远发展。笔者认为,审读书稿不妨养成这样一个习惯:凡是遇到内容导向方面的“疑似”问题,都应再三掂量,宁可“坐失”良机,也不宜贸然行事。良机“坐失”了,可以重新捕捉;导向出问题了,则难以挽回。正如厦门大学出版社社长蒋东明所说:“做科学实验,即使做了九十九次实验都失败,只要第一百次成功了,那就是成功。但是做出版不一样,即使出了九十九种好书,但假如第一百种书出现重大问题,那就是失败。”
敏锐的预判能力:举一反三,纵深挖掘
近年来,民族复兴的千秋伟业,英雄模范的光辉事迹,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作为新时代的主旋律,聚焦正能量,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弘扬主旋律,聚焦正能量,既是时代赋予出版社的历史使命,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出版社的要求和期望,同时又为出版社拓宽编辑思路,创新选题思路,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图书出版具有预后性,从选题策划到成书出版,有一定的出版周期,因此出版工作者要有敏锐的预判能力,善于从党和政府倡导和弘扬的主旋律中挖掘重大选题,举一反三,寻找选题最佳切入点,出版高质量的主题图书,在服务、服从于党和政府工作大局中找到出版人的正确位置。2019年5月,张富清的事迹备受关注,江西高校出版社以职业敏锐做出预判,快速响应,跨省组稿,与新华社湖北分社的作者密切配合,以最快的速度出版报告文学视频书《本色英雄张富清》,用全媒体形式讴歌英雄事迹、弘扬英雄精神,向新中国成立七十华诞献礼。再如“红土地脱贫攻坚报告文学丛书”,以革命老区江西省井冈山市神山村、赣南地区的脱贫攻坚情况为样本,以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为主线,凭借大量数据和事实,全面、真实地记录了红土地上各级扶贫干部带领贫困户整体脱贫的事迹和经验。
精深的专业能力:应知尽知,又专又“杂”
出版工作承担着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历史使命,通过发现、选择、组稿、加工等创造性的专业劳动,把优秀文化打造成可阅读、可欣赏、可传播、可留存的精神产品。因此,出版人需要具备精深的专业能力,在选题策划能力和提笔书写能力上下功夫。
一是策划能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策划是编辑出版工作的基础,无论是静态的选题策划,还是动态的活动策划,都要树立谋划先行、策划制胜的理念。在选题策划中,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对市场进行准确的分析和预判,在选题策划中植入市场的“基因”,实现选题策划与市场的有效衔接。在活动策划中,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活动,有针对性地制定策划预案,该出手时就出手,大到一场出版战役、小到一次读书分享会,都要能够提前整体策划、事先整体布局,充分调动作者、读者、发行渠道、媒体等各方面的力量,以实现出版“两个效益”的最大化。
二是提笔能写的能力。很多著名的出版家,都是既能写又能编的文字高手。出版工作者要提高写文字能力,一方面,应加强专业知识积淀。人民出版社的校对吴海平,为了保证工作的准确性,翻烂了好几本《现代汉语词典》,因为高超的校对水平,他被人们称为“校对王”。另一方面,要勤写多练,包括审读报告、书评、序跋、书讯、营销方案等,只有勤写勤练,才能下笔如有神。现代著名文学出版家叶圣陶先生,在做编辑工作时就笔耕不辍,写下了大量序跋。中华书局编辑周振甫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就起床,晚上大半夜才睡,从不间断读书写作。几十年如一日的持续研究,使他对古汉语知识拈手即来,被誉为“古汉语的活字典”。在编校钱钟书的《管锥编》时,他潇洒自如地写出了洋洋洒洒数万字的审读报告。
扎实的履职能力:“干”字当先,出新出彩
作为精神产品生产企业,出版社的价值体现于图书的质量和效益,离不开出版工作者的实干、苦干和精干。“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新时代出版人要想提高履职能力,唯有“干”字当先,方能在选题策划、数字融合出版、全媒体营销的阵地上抢占第一先机,打好先手牌。图书编辑出版流程环环紧扣,出版工作者对图书内容质量要有”吹毛求疵”的态度,对不同开本对纸张尺寸的要求了若指掌,对图书的装帧、设计、印制要层层把关,做到精益求精;对图书市场发生的变化要了然于胸,争取主动。
2017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长篇通讯《心无百姓莫为官——习近平同志帮扶下姜村纪实》。浙江人民出版社编辑余慧琴从中受到触动,随即策划了《心无百姓莫为官——精准脱贫的下姜模式》一书,并主动与通讯报道作者联系,提出了具体设想,以出版人的专业和热情打动了作者。此书荣获中宣部2018年重点主题出版物、2019年度中国好书。该书的成功策划,正是出版人超强的实干精神和扎实的履职能力的生动体现。
高超的资源整合能力:借船出海,为我所用
现今出版业的发展,缺的不是资源,而是对资源的整合能力。出版社能掌控的资源毕竟有限,而社会资源的开发、利用,则是无穷无尽。新时代出版工作者要善于挖掘、开发、整合社会资源,通过资源整合,占领细分市场的制高点,进而赢得更大的市场。
2020年1月,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武汉。危机之下,大批逆行者进入武汉英勇抗疫,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和强大。在这批逆行者中,深入疫区采访的中国作家组成了一支特殊的队伍。河北省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春雷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写出了一篇篇感人至深的报告文学作品,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广获好评。江西高校出版社迅速响应,第一时间为作者量身定制选题策划和营销方案。编辑团队坚持跟进作者在武汉的采访创作情况,多次与作者沟通。编辑们的工作热情和执著精神打动了作者,双方很快形成了共识。出版社由此抽调骨干编辑力量,整合内容资源,在李春雷在武汉期间创作的作品中挑选出18篇代表性作品,集结成《武汉纪事》,得到了中国出版协会的全力支持、指导和推荐。原新闻出版总署署长、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柳斌杰被李春雷身为一名作家的使命与担当所感动,为该书倾情作序。2020年9月 8 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江西高校出版社紧随其后,加快了图书的出版节奏,于2020年9月22日在北京举行了新书发布会。复盘《武汉纪事》的出版过程,可以看出相关资源得到了最大化的开发和利用,在优势互补中产生了最大效应。出版人以选题创意为连接点,营造了资源整合空间,把发生在武汉的重大抗疫题材、河北的知名作家、中国出版协会对行业发展的关注支持等要素,在出版抗疫主题图书时代之势的助推下,形成了资源共享空间,进而转化为可传播的精神产品,记录了一段重要的历史。
多元的融合能力:发散思维,跨界出击
当前,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出版业和正在进入跨界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出版业借助跨界融合的平台,努力发挥专业服务优势,在业态创新中延伸出版产业链,“出版+文创”“出版+艺术”“出版+影视”等跨界营销的成功案例层出不穷。如故宫和图书的跨界、“熊出没”系列图书和影视的跨界、人民文学出版社图书和文创产品的跨界等。通过产品、内容和渠道的跨界,出版物增强了话题性,提高了影响力,扩大了销售量。
把握时代机遇,做好出版物的跨界营销,是新时代出版工作者应关注的重要课题。编辑努力探索,大胆实践,以发散思维谋求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助于在跨界融合中打造出版融合发展的响亮品牌。为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扩大“江西风景独好”品牌影响力,江西高校出版社在出版《翻开江西这本书》的过程中,在利用报纸、网络、微信公众号、媒体客户端进行宣传的同时,找到了让营销更上一层楼的全新路径。出版社发挥图书内容的江西特色,把图书宣传与文化旅游宣传结合起来,以图书为载体,策划了别开生面的自驾游宣传推广活动。“翻开江西这本书,云游赣鄱山水间”文旅自驾推广活动从9 月5日至10月26日,途经南昌、抚州、鹰潭、上饶、九江、景德镇、新余、宜春、萍乡、吉安、赣州等地,巡游车队成为赣鄱大地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引起社会关注,新华社、《光明日报》、人民网等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既宣传推广了江西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又提升了江西出版品牌的传播力,是编辑多元融合能力迸发活力的一次生动实践。
持续的学习能力:知常明变,守正创新
一个合格的出版工作者,不仅要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成为专家,还要成为知识广博的“杂家”。新时代,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加速迭代更新,微信、社群、听书、直播、短视频等新营销平台“你方唱罢我登场”。出版工作者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克服知识恐慌和本领恐慌,适应时代新变化,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上实现新超越。
第一,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出版工作面朝时代,面向市场,面对读者,出版的创意来自火热的社会实践,来自变化多端的市场。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一种学习,从实践中获得真知,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三人之行,必有我师。”出版工作者不能闭门造车,要放下身段,虚心向“能者”学习,善于以人之长补己短,走到市场中去,问读者、问渠道,在与作者的交往中学习,在与读者的交流中学习,向先进的出版单位学习,向经营灵活的民营公司学习。
第二,把学习与创新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学习不是简单地全盘照搬,学习的目的是更新思维方式,创新出版理念,对学到新知识进行自我消化、自我吸收、自我充实,把学到的知识、方法与个人的实践工作结合起来,同出版社的定位结合起来,同出版发展的趋势结合起来,跳出既有思维模式,突破原有思维定势,创新发展思路,在创新成果中体现学习成果。
新时代出版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单一的纸媒体到多媒体到如今的全媒体,昨天的经验也许今天就不适用,昨天的方法也许今天就已经落后。出版工作者只有持续不断地学习,把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习惯,才不至于让自己“知识老化、思想僵化、能力退化、方法固化、精神矮化”。
豁达的包容能力:海纳百川,志存高远
古训有云,人生三气:赢在才气,败在脾气,成在大气。为人处世豁达包容,既是一个人修养和品性的体现,也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说到这一点,就不得不提到中国出版史上的“黄金搭档”——邹韬奋与徐伯昕。
邹韬奋嫉恶如仇、刚直外向,一直不遗余力地献身于出版和抗日救亡事业,而徐伯昕沉稳内敛,一直都甘做邹韬奋光辉里的“隐形人”,默默地支持并无微不至地照顾邹韬奋及其家人。即使是回顾生活书店和邹韬奋,他的文字中也很少用“我”字;而邹韬奋则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声誉,帮助徐伯昕扩展了作家队伍和出版资源,使其在生活书店的经营上游刃有余。总结起来,邹、徐二人共同创造了生活书店的辉煌事业,徐伯昕却鲜有人知道,关于他的研究也寥若星辰。但两人一直亲密无间,相互扶持、优势互补、彼此包容,谱写了中国出版史上的一段佳话,也成就了彼此。因为徐伯昕的无私奉献,邹韬奋从一名记者、编辑成为名出版家;而由于邹韬奋的包容与引导,徐伯昕从一位普通的出版经营者成长为出版家。
“东海广且深,由卑下百川;五岳虽高大,不逆垢与尘。”出版社作为社会的中介,具有两头在外的特点,即面向社会发掘作者,面向社会培育市场。无论是发掘作者,或是宣传推广,都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支持,要学会广交朋友,广结善缘。待人处事更要“宰相肚里能撑船”,要对作者包容,对读者包容,对同事包容,对同行包容,对一切“麻烦”之事包容,对批评有气量,对得失有肚量。要在相互信任中齐心协力,在相互支持中取得成绩。(作者单位:江西高校出版社)